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浅析巴托克《献给孩子们》的音乐特点

2015-07-04 0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这部曲集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认为:在技术手法上虽然尚属于萌芽阶段的技术手段,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20世纪的音乐发展的贡献更大,为20世纪音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巴托克 《献给孩子们》 复合和弦 旋律形态
  
  贝拉·巴托克(1881—1945年)生于匈牙利,是钢琴家和民间音乐学家。1899—1905年,巴托克的音乐风格在匈牙利内外赢得极大的赞誉,当时他的创作风格以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到了1906—1919年,巴托克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形成自己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他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调式调性与西欧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中的最高成就巧妙融合,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20—1940年是巴托克创作的极盛期,他的很多创举震动了20世纪艺术圈,一些专家们甚至坚信他的精华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使得当时的巴托克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1940—1945年,巴托克到了美国,进入晚年创作时期。
  巴托克是一个处于20世纪这个复杂年代的作曲家。20世纪以后,西方音乐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次革命,催生出多样的理论体系与流派,这些理论体系与流派的产生源于音乐理论、思维逻辑、写作、构思、听觉习惯等诸多变化,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的主潮。巴托克的音乐写作风格在当时被评价为原始主义音乐,即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在创作中大量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手法,造成一种“原始性的神秘色彩”。wWW.133229.cOM
  《献给孩子们》这部儿童钢琴曲集,是巴托克早期的钢琴作品。他从1905年起开始收集农民歌曲,他的采样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埃及和土耳其。对于这些民间音乐,巴托克做了科学的比较,并从中总结出民族调式调性风格曲调编辑成曲。在原有民歌曲调旋律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为民歌编曲,巴托克的作曲风格也由此远离了浪漫主义风格。《献给孩子们》这部曲集,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有很多大胆的尝试,为20世纪和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理念。笔者在这里主要列举这部曲集中前人没有或较少提到的两方面的成绩。
  
  一、复合和弦
  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的和声特点如下:不协和和弦的应用,是巴托克对传统和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体现。在传统和声中有大量的高叠和弦,这些和弦都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性,如例1。
  这些和弦是调内不同级三和弦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强烈不协和性的高叠和弦,这在当时给很多作曲家带来创新的启示,如例2。
  这是具有强烈不协和性的和弦。如果把看成是#3,则构成增九和弦。而巴托克这种和弦的构成方法,是多调性融合的结果。这种和弦在20世纪被称作“复合”和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结构的和弦在纵向上同时结合。这个复合和弦的运用与传统意义的高叠和弦,从调式理论和和弦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界限。巴托克“复合”和弦初级和声理论形成,并在他之后很多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在20世纪和声中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延了20世纪和声中的不协和理念。这给20世纪很多作曲家带来启示,

 例5:
  到中部,旋律声部与和声又都回到g多利亚,形成短暂的融合。在最后一个乐句时,则回归到开始处的。两端的调性“复合”与中间部的调性融合形成对比。这里,调性的主音g音在调式交替与多调“复合”的共同作用下削弱了原有的和声作用,将原有调式调性的概念进行“软化”,但还没有完全脱离古典调式调性中的因素,使这种音乐具有复古、朦胧、复调式的旋律色彩。到了20世纪,产生了对“中古调式”、复调旋律形态思维模式回归的现象。这种创作方式仍以调性思维作为主导的理论概念作为中心点。在保持把调性精神作为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将一种古老的调式音阶、复调旋律形态元素融入到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当中。这种创作模式以代替古典调性思维范式、摆脱古典和声语境模式为特点,为20世纪的很多作曲家广泛使用,如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等。
  笔者认为,巴托克在《献给孩子们》这部曲集中复调化的旋律形态创作思维,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主要技术来源,为其之后的创作,更为许多20世纪的作曲家提供了创作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进.调性思维的“范式转换”[j].乐府新声,2001(3)(4).
  [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拉约什·莱斯瑙伊.巴托克传[m].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