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百老汇音乐剧舞蹈的变革与影响

2016-03-14 16: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综合艺术,从诞生之日起,舞蹈就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从奠基迈向巅峰,从沉沦走向复苏,音乐剧的风格和形式不断地在革新和发展。同样,从歌舞杂耍,插入性质的舞段,发展到用舞蹈来叙述故事,音乐剧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过程。虽然音乐剧舞蹈的发展历程并不与音乐剧的发展过程完全同步,然而音乐剧舞蹈的发展与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音乐剧的发展历史见证了音乐剧舞蹈的变革与发展。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舞蹈变革的体现

  

  正如百老汇音乐剧有其发展阶段一样,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舞蹈也有不同的发展经历,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舞蹈创作观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从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来分析,百老汇音乐剧舞蹈经历了纯娱乐性的插舞时代、确立舞蹈叙事地位的时代以及以舞蹈为中心的舞蹈音乐剧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舞蹈风格和类型以及舞蹈艺术家的地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音乐剧舞蹈地位的改变


  歌舞杂耍、滑稽表演以及性感美女秀,加上男欢女爱的简单故事情节组成了早期美国音乐剧的形式。受当时美国社会经济、战争的影响,美国人把舞蹈作为一种纯娱乐的消遣品。舞蹈是以做秀的形式出现在音乐剧中。一群美女排成一列跳着与剧情毫无关系的舞蹈,踢大腿、秀性感、秀美貌、秀服饰来吸引观众,舞蹈的娱乐性远远大于艺术性。虽然这种传统的歌舞女郎舞蹈模式影响了百老汇一个世纪,但在20世纪初期,占有很大比重的歌舞表演都是处于无关紧要的“插入”地位,只是一种“消遣品”。正如约翰•马丁所说:“舞蹈被标榜为某种唯一的轻浮艺术,专门用来趋炎附势,并用美貌去蛊惑人心。而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去表达实在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从20世纪30年代起似乎更加注重舞台的整体形式,使舞蹈状况大为改观。尤其在美国芭蕾之父巴兰钦等人的创作影响下,开始探索音乐剧舞蹈的叙事功能,改变了以往音乐剧舞蹈与剧情分离,纯娱乐性插舞的地位,而将音乐剧舞蹈发展成为一种可以推动剧情发展,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独立的艺术形式。1943年《俄克拉荷马》的成功上演,标志着音乐剧舞蹈作为陪衬地位的结束。舞蹈在音乐剧中,不论是剧情的发展还是艺术的表现,已成为音乐、对白和戏剧表演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20世纪30至70年代,有相当一段时期是由编舞型导演主导着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70年代后,轻歌剧风格的英国音乐剧大举进军百老汇,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然而,美国百老汇为争取百老汇的地位,不断以舞蹈来强化自己的本土特色,充分显示舞蹈编排上的优势,以此与欧洲音乐剧进行抗衡。90年代中后期,许多舞蹈编导开始探索新的舞蹈语汇和舞蹈样式,产生了以舞蹈为主的舞蹈音乐剧,使舞蹈在音乐剧中再度掀起高潮,同时,这些舞蹈音乐剧也为百老汇音乐剧贴上了美国标签。2000年由苏珊•斯多曼编舞并导演的音乐剧《接触》,是一部没有交响乐队,没有剧本,只有少量对白以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剧中三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想要表达一种“接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的表达是通过舞蹈这种形式来传递的。该剧荣获了最佳原创音乐剧的大奖。

  

  2. 舞蹈形式与风格的演变

  

  音乐剧中的舞蹈虽然种类繁多,有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现代舞、土风舞等等,然而舞蹈编导们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运用这些舞蹈种类时,往往会赋予其新的理念和构思,使音乐剧舞蹈能更好地推动剧情发展,烘托人物形象,制造绚丽的视觉色彩来吸引观众。即便是在百老汇音乐剧处在萧条时期,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力求有所突破的创造力。

  

  随着美国城市的兴起,各种娱乐形式也应运而生。当时美国的娱乐形式主要是较为低级粗俗的歌舞杂耍表演,舞蹈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是一种消遣。百老汇早期音乐剧中的舞蹈类型有滑稽表演中的脱衣舞,以展示秀美身材的所谓的芭蕾舞等。1866年上演的《黑魔鬼》是美国历史上音乐剧的开山之作,并由此确立了日后美国音乐剧舞蹈中“大腿舞”和“美女秀”的典范,打开了舞蹈娱乐的先河。因此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初期,舞蹈靠肉欲刺激和性挑逗来招徕观众。正如有人所说:“舞蹈一直处于某种几乎是空前的受轻视、遭凌辱的阶段。”这个时期正是音乐剧舞蹈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阶段。

  

  20世纪初,百老汇音乐剧深受欧洲喜歌剧、轻歌剧等娱乐文化的影响,开始探索美国本土的音乐喜剧风格。舞蹈类型是整齐划一的“歌舞女郎”模式。有深受法国巴黎红磨坊影响的康康舞、踢大腿舞等等,舞蹈仅仅是一种“噱头”。这种舞蹈形式影响了百老汇音乐剧的一个世纪。

  

  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了爵士时代。代表美国本土流行文化的爵士乐和爵士舞风形成。百老汇音乐剧爵士舞的开创者是格什温兄弟俩。他们使爵士舞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美国民间舞蹈。那种带有独特的切分节奏的音乐,强烈的非洲舞蹈动律以及即兴特色,给美国舞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感,也拓宽了舞蹈表现的范围。随着爵士时代的到来,舞蹈家们不断吸收黑人舞蹈动律,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发展出了本土的舞种,如爵士舞、踢踏舞等,这些舞蹈一改以往芭蕾舞注重下肢,挺拔上身的程式规范,而以多变的躯体间的对抗运动,自由奔放地肆意挥洒热情。爵士舞和踢踏舞形成了百老汇音乐剧一种特有的舞蹈形式,推动了美国音乐剧本土化的发展。

  

  然而,爵士时代的音乐剧舞蹈仍然是一种游离于剧本情节之外的纯娱乐形式。大部分舞蹈演员不一定受过正规的舞蹈技术训练。只要长得漂亮,身材诱人,会一些简单的爵士舞和踢踏舞的基本步伐,就可以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歌舞女郎。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现代舞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现代舞编导将新的舞蹈创作理念和舞蹈形式带到了百老汇音乐剧舞台,并引起了人们对音乐剧舞蹈的高度关注。在美国没有芭蕾的年代里,来自于纯舞蹈界的舞蹈家们将芭蕾通俗化,在百老汇舞台发展了芭蕾的新形式。在巴兰钦的美国芭蕾舞团夭折的年代里,音乐喜剧的舞台上却使芭蕾扎下了根。那个时期,真正的舞蹈设计取代了传统音乐剧“歌舞女郎”的舞蹈模式,也不是单纯的炫耀技术式的踢踏舞和爵士舞的展示,并相继出现了梦幻芭蕾、心理芭蕾、民族芭蕾等新的舞蹈形式。用舞蹈讲故事,舞蹈地位在音乐剧的提升,宣告了舞蹈“噱头”时代的终结。

  

  20世纪40到60年代是音乐剧发展的成熟时期。许多编舞家在舞蹈形式和编舞技法上有了更深入的探究,并极力挖掘舞蹈与戏剧、音乐之间的关系。一种结构性强,风格严谨,融合印第安土著舞、东方舞、现代舞、舞厅舞等诸元素的“剧场爵士舞”应运而生。舞蹈技巧提高,并且有了科学的爵士舞的训练体系,提升了早期爵士舞的纯娱乐的品位,百老汇爵士舞曰渐成熟。

  

  随着越来越多的编舞家纷纷在百老汇舞台担任音乐剧导演,这种双重身份,无疑也推动了以舞蹈为中心的“舞蹈概念”音乐剧的发展。70年代又称“美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校园冲突、越战激情、反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反核武器威胁、反帝国主义等一系列活动成为这一时期的呐喊时代。®在百老汇舞台上,代表叛逆的追求个性与解放的摇滚、裸体表演、性解放等在音乐剧舞蹈中得以呈现。而且美国观众的欣赏水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注重舞者的实力,更愿意欣赏受过严格训练的动作,而不仅仅把舞蹈当作是取悦的载体。因此,高雅与通俗,艺术与流行,表演与娱乐之间,在百老汇音乐剧舞蹈中得到了很巧妙的融合。摇滚舞、迪斯科、霹雳舞等这些时代的文化产物,成为音乐剧中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内心的重要表现手段,并跨越了语言和种族间的障碍,一跃成为现代人所狂热而喜爱的艺术语汇。

  

  随着80年代欧洲音乐剧的强势崛起,百老汇音乐剧陷入了危机。欧洲巨型音乐剧的轻歌剧风格的高涨使音乐剧舞蹈的地位一度下降。然而,百老汇仍然以舞蹈来强化音乐剧的特点和优势,极力保护自己的本土特色来应对挑战。90年代中后期,百老汇音乐剧继续探索着新的舞蹈语汇和新的舞蹈样式,舞蹈在音乐剧中再度掀起高潮,进入了舞蹈音乐剧的新时代。

  

  二、百老汇音乐剧舞蹈变革的外部因素

  

  百老汇音乐剧作为美国社会的一种通俗歌舞艺术形式,必然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音乐剧的组成部分——舞蹈,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大众的需求而不断地更新观念和变换形式。此外,音乐剧创作如果没有新的形式包装,也很难过商业化这一关。美国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之国,其舞蹈形式的变革必然也以一种开放性的态度而自然存在于音乐剧中。

  

  1. 社会背景造就题材,题材决定风格

  

  音乐剧舞蹈的选择和风格的确定,是根据音乐剧所要表达的题材来决定的。经济危机、战争、种族歧视、女权运动等社会现象都为音乐剧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在音乐剧初创时期,面对经济大萧条和战争,人们通过暄闹杂耍的歌舞娱乐来逃避现实,舞蹈的娱乐性和喜剧性就成为音乐剧的一种基调。当美国卷入二战,美国公众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也带动了音乐剧新的创作源氣《俄克拉荷马》以回顾美国西部开发历史为背景,通过爱情故事折射出了美国人乐观、热情、积极的一面,其中革命性的舞蹈——以土风舞为素材的民族式芭蕾,更是开创了百老汇音乐剧新的舞蹈风格,无不鼓舞了当时美国的战斗士气。当越战失利成为美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时,社会青年们企图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发展成了他们叛逆的生活方式。性解放、摇滚乐和反叛主义的流行,为音乐剧注入了新的元素,各种大胆前卫的舞蹈实验也在百老汇音乐剧中进行了尝试。

  

  2. 大众的审美需求

  

  社会时代的发展,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美国机器大工业的高速发展下,单调嘈杂的机器声、繁重的工业生产劳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影响。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文化娱乐消遣来缓解压力和平衡压抑的心理。因此,追求感官刺激,满足视觉需求的歌舞娱乐受到了空前的欢迎。美女、色情成为当时吸引观众前往百老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沉溺于浅俗的娱乐方式,而是以一种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取代了消极和逃避。观众们热情地呼唤着具有健康向上、充实生动的艺术内容。因而,音乐剧舞蹈随着音乐剧题材范围的扩展,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风格和形式。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各种舞蹈风格与素材在音乐剧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舞蹈形式也越来越追求高品位的娱乐方式,由此也产生了诸多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优秀音乐剧作品。观众从纯娱乐到雅俗共赏的审美要求,正是音乐剧舞蹈从单纯消遣娱乐向艺术性融合的源动力,而这种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真正目的,则是背后巨大的商业利润。

  

  3. 商业性背景

  

  用娱乐来吸引观众,这是音乐剧制作人追求商业利润的关键。当舞蹈被当成噱头开始就成为许多观众前往百老汇的理由。早期“歌舞女郎”的舞蹈模式,虽然既不需要专业的编舞家来精心设计,也不需要演员拥有高超的舞技舞艺,却也主宰着百老汇半个世纪。至今美国观众们依然喜欢这种纯娱乐的表现形式。因为在西方,舞蹈传达给人的最大的娱乐特征就是“美”与“性感”。只要人们对于女性美的认同不消失,歌舞女郎就不会消失,尽管这种舞蹈模式与剧情没有多大联系。音乐剧之所以制造这种美女产品,其目的就是制作人想在经济萧条和战争恐惧的年代,用娱乐刺激吸引观众视觉,从观众的口袋中赚取利益。而当“大腿”和“美女”不足以赚取大把钞票时,他们又不得不进行大胆的创新,不断产生出高品位的娱乐形象,否则就会面临淘汰甚至破产的危险。

  

  无论是题材内容的扩展、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还是巨大利益追求下的商业行为,音乐剧的发展以及音乐剧舞蹈的发展必定离不开时代赋予的特质。与时俱变,随境而迁,这是音乐剧舞蹈发展与变革的最为本质的原因,也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

  blob.png

  三、内部因素——舞蹈家对百老汇音乐剧舞蹈变革的贡献

  

  百老汇音乐剧舞蹈的迅速发展还要归功于许多舞蹈编导。不少舞蹈界的前辈,如玛莎•格雷姆、多丽丝•韩芙丽、查尔斯•韦德曼、汉雅•霍尔姆等现代舞蹈家,以及安格尼丝•德•米勒与乔治•巴兰钦等芭蕾舞家均曾涉足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创作,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为音乐剧所创作的成功的舞蹈,既不是对独立舞蹈艺术的简单模仿与照搬,也不是为音乐剧中的音乐或者歌曲随意配上一段装饰性的舞蹈,而是从剧本的需要出发,力争使舞蹈能成为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情感以及表现戏剧冲突而服务。正是这些优秀舞蹈编导在创作上的革新,才使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获得了提高,才使观众认识到音乐剧中的舞蹈除了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审美特征。

  

  1. 将芭蕾注入百老汇音乐剧——乔治•巴兰钦

  

  由于芭蕾起源于欧洲宫廷的娱乐生活,并代表着靠世袭制度不劳而获的贵族阶级,所以民主意识较强的美国人对此并不感兴趣。而破除他们这种偏见的人就是乔治•巴兰钦这位美国芭蕾的缔造者。

  

  作为美国交响芭蕾之父的巴兰钦,不仅为世界芭蕾舞坛做出了贡献,还为百老汇的舞蹈舞台带来了勃勃生机。首先,他将芭蕾注入百老汇音乐剧,并发展了芭蕾在百老汇音乐剧中的新形式,创造了梦幻芭蕾、幽默芭蕾,使之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特色。在为音乐剧《魂系足尖》编舞中,巴兰钦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芭蕾才能,第一次使舞蹈与情节有了关联。他的芭蕾舞设计改变了以往美国音乐剧舞蹈插科打诨,依靠美女踢大腿“做秀”的形式,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巴兰钦使编舞者的姓名以舞蹈编导的身份出现在音乐剧的节目单上,使编舞者在音乐剧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从而也肯定了舞蹈这一元素在音乐剧中的地位。这个变化具有历史意义。®

  

  2. 确立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叙事作用——安格尼丝•德•米勒

  

  如果说巴兰钦是百老汇舞蹈叙事性探索的启蒙老师的话,安格尼丝•德•米勒则是在巴兰钦的影响下,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开拓的舞蹈编导。德•米勒在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改变了百老汇音乐剧的传统歌舞形式,把土风舞与芭蕾结合,首创民族式芭蕾,并成功运用芭蕾舞、现代舞、土风舞,使舞蹈富于剧情,用舞蹈来表情达意,向他人显示了舞蹈也能刻画人物的神奇力量,标志着舞蹈在音乐剧中作为助兴、陪衬以及消遣时代的结束,宣告舞蹈在音乐剧中等同于音乐和剧本。在《俄克拉荷马》中,德•米勒通过梦幻芭蕾舞的形式向观众们讲述了女主人公劳瑞的一个梦。梦中劳瑞渴望真爱和婚姻,却又被笼罩在恐惧的心理压力之下,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通过芭蕾舞展现出来。这段梦幻芭蕾设计得非常巧妙。首先,芭蕾高贵优雅浪漫的美学特征很符合女主人公劳瑞清新矜持的性格特征。其次,用梦幻芭蕾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梦境,那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再次,用芭蕾舞展示情节,为之后剧情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和暗示,为音乐剧带来了戏剧性效果。

  

  德•米勒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剧“舞蹈只是一种陪衬”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音乐剧舞蹈编导本身作为艺术家的地位,对舞蹈演员的要求也高了。

  

  3. 音乐剧编舞型导演第一人——杰罗姆•罗宾斯

  

  杰罗姆•罗宾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芭蕾编导之一。他不仅在古典芭蕾领域游刃有余,还开创了音乐剧舞蹈编导兼导演的创作模式,这在德•米勒创作的通俗芭蕾风格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罗宾斯的特色是善于用现实主义的语汇,用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勇气和速度来诠释芭蕾,使芭蕾更贴近美国社会,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冲突。1957年,罗宾斯作为音乐剧《西区故事》的编舞者兼导演创造了一种舞蹈化了的戏剧新形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整部作品是通过舞蹈以及“戏剧动作”来表现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的情绪变化。一开场,罗宾斯用爵士芭蕾和现代舞的形式,表现了两个不同帮派的社会青年游走于大街上相遇后的敌对情绪和一触即发的对立冲突,暗示了整部作品将会产生的矛盾,开门见山地告诉观众舞蹈将会主导着一部爱恨交织的剧作。在剧中,场景的转变和切换,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的舞步来实现,使歌、舞、景高度整合。罗宾斯先进的编导理念为后来的编舞型导演树立了榜样,启发和带动了一大批编舞型导演的成长,如:鲍勃•福斯、迈克尔•班纳特、苏珊•史卓曼等。

  

  4. 剧场爵士舞之父杰克•科尔

  

  作为现代舞大师丹尼斯的学生,杰克•科尔受其老师影响,将许多民族、种族、民间的舞蹈动作与爵士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百老汇舞蹈的新风格——剧场爵士舞。剧场爵士舞提升了原来爵士舞“插科打诨式”的纯娱乐品味,向着艺术性的方向发展。这种艺术化了的爵士舞成为娱乐舞台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的,里程碑式的舞蹈风格。科尔的爵士舞已成为当今爵士舞的训练技法而得到普及,几乎所有的爵士舞课程都是科尔技法的延伸。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由编舞家引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潮流。舞蹈编导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带动了美国音乐剧舞蹈的变革与发展,也带动了美国音乐剧的发展与革新。除了上述几位舞蹈家之外,还有诸多为音乐剧作出贡献的来自纯舞蹈界的舞蹈家,如将德国现代舞进行美国化,促成音乐剧界的现代舞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崛起的先驱汉娅•霍尔姆;将舞厅夜总会舞带入剧场的鲍勃•福斯等等。他们不仅在百老汇音乐剧领域探索新的舞蹈语汇,也探索新的舞蹈样式,以新颖独特的舞蹈风格见证了音乐剧舞蹈的变革和发展,影响着社会舞蹈观念的发展和改变。

  

  四、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舞蹈变革的影响

  

  1. 促进美国音乐剧风格的形成

  

  百老汇音乐剧从壮观的娱乐发展成为歌、舞、戏的整合体,形成商业艺术高度结合的戏剧形式,音乐剧舞蹈的变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成功音乐剧作品都与舞蹈密切相关。

  

  1943年上演的《俄克拉荷马》之所以被公认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剧打破了传统音乐剧的轻歌曼舞形式,将芭蕾舞、现代舞、土风舞带进了音乐剧,用美国本土化的舞蹈语汇来叙述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体现了美国精神,充满了美国气息,开创了美国本土音乐剧的先河。

  

  1957年以爵士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西区故事》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许多来自纯舞蹈界的舞蹈编导为求生计,纷纷为百老汇音乐剧目担任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将舞蹈和戏剧高度融合,创新性地以舞蹈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产生了音乐剧舞蹈编导的新风格,以巨大的成功革新了百老汇音乐剧的形式。

  

  20世纪70年代,由音乐剧剧作家桑德海姆与导演兼制作人的普林斯共同建立了“概念音乐剧”⑦。表现舞蹈风格和样式的变革是最明显的诠释音乐剧“概念”的手段。®作为百老汇的舞蹈传奇人物鲍勃•福斯,是一位永远的革新派。在他以舞蹈为中心的音乐剧剧目中,改变了传统的“线型叙事”情节模式,故事的发展变得不再重要,而是强化舞蹈本身的视觉效应,带动了‘‘概念音乐剧”的发展。

  

  2. 促进了流行舞蹈的普及与发展

  

  百老汇音乐剧大众化、通俗化、时兴性的文化特征,预示着其对于流行舞蹈的依赖。百老汇在以流行舞蹈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大大地发展了流行舞蹈。从爵士时代开始,有许多音乐剧作品中新的舞蹈会给社会带来一股流行狂潮。《奇异的拖步》中的“查尔斯顿舞”在音乐剧上演后不久就在社交舞厅中成为大家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流行舞蹈。人们一边观看百老汇舞台上的爵士舞,一边在舞厅里学着跳爵士舞步伐。音乐剧舞蹈为流行舞蹈在舞厅和社会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模范作用。音乐剧的舞蹈编导们首创新的舞步,在百老汇舞台上得以展示,引起社会上许多人竞相模仿与推广,并形成了一种流行趋势。可以说从20世纪初的“拉格泰姆⑨时代”和“舞厅舞”的兴盛,再到“爵士时代”和“剧场爵士舞”的诞生,音乐剧一直拷贝、引导着流行舞蹈。®

  

  音乐剧的舞蹈由于不受舞种限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既可以有热情似火,散发激情的爵士、摇滚和踢踏,也可以兼容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舞、高雅清新的芭蕾舞以及充满神秘而发人深思的现代舞。音乐剧把本来很严肃的舞蹈样式,带给了许多对舞蹈毫无认识的观众。®巴兰钦创立了通俗芭蕾,使原本并不接受芭蕾的美国人爱上了芭蕾。再看,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现代舞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许多人认识现代舞,并不是通过现代舞团的作品演出,而是通过百老汇音乐剧。一些现代舞编导通过音乐剧舞蹈,把现代舞介绍给美国观众。如主动来到百老汇的现代舞家海伦•塔米丽丝就是要让现代舞这种严肃艺术成为综合性的剧场艺术,能够被更多观众接受,并且能为百老汇歌舞增添活力。

  

  此外,百老汇音乐剧舞蹈的变革也成就了一大批舞蹈明星。不仅有来自舞蹈界的舞蹈编导,也有在百老汇舞台站稳脚跟,由舞者转向编舞者兼导演的佼佼者,还有活跃在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银幕的歌舞演员。

  

  弗莱德•阿斯泰尔被业内权威人士称为“那个时代最具创造性、最优秀的舞蹈家”。他从10岁起就开始了歌舞杂耍的演出,以表演踢踏舞而闻名。从1917年起,他一共参演了30多部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演出,舞技高超,充满活力。从20世纪30年代起与搭档金姬•罗洁丝以新颖的双人踢踏舞和后继无人的舞技,成为好莱坞影片中的最佳舞蹈搭档。前美国总统里根在阿斯泰尔逝世后曾在白宫发表声明,高度评价阿斯泰尔的艺术成就,称他为超级明星。在美国有人认为:“若问是否有另外一位艺术家比阿斯泰尔还能带给更多人以更多的欢乐,那么由此荣誉的对手只有理查•卓别林一人”。

  

  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歌舞明星金•凯利也是从百老汇舞台上被挖掘出来的歌舞明星。著名好莱坞歌舞片《雨中曲》中的那段在大雨中欢跳踢踏舞的演员就是金•凯利。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舞蹈表演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歌舞片导演。20年代早期起,由许多踢踏舞的革新大师不断地在丰富踢踏舞的表演形式,如比尔•罗宾森、约翰•巴勃斯、贝比•劳伦斯等等。进入爵士时代,当融合了歌舞元素的百老汇表演形式开创时,踢踏舞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直至今日,踢踏舞仍然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3.促进了好莱坞歌舞片的发展

  

  随着20世纪末有声电影的诞生,技术和成本都上了一个台阶。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许多电影导演都走上了将比阿老汇音乐剧改编成好莱坞歌舞片的道路。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舞电影《音乐之声》、《窈窕淑女》、《西区故事》、《锦城春色》等等均出自同名音乐剧的翻版。已经成功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一方面为好莱坞歌舞片提供了剧情剧本、歌舞明星以及现成的歌舞作品,另一方面在百老汇音乐剧获得佳绩的铺垫下,好莱坞歌舞片避免了票房上的风险。而且,对于同一作品来说,好莱坞歌舞片所征服的观众远比坐在百老汇剧院里欣赏音乐剧的观众要多得多。瑏因此,将百老汇音乐剧改编成好莱坞歌舞大片之后,百老汇音乐剧曾一度面临着冲击。

  

  歌舞片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再加上百老汇音乐剧如日中天,这一切使得歌舞片在40、0年代走向了最受欢迎的巅峰年代。®由于早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大多有百老汇音乐剧改编而来,所以好莱坞歌舞片也见证了音乐剧舞蹈的变革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编导兼导演巴斯比•伯克雷出色的舞蹈编排、导演和摄影,使多部影片获得成功。如《1933年的淘金女郎》其票房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伯克雷所编排以及导演的大型舞蹈场面。当观众对这种豪华而壮观的群舞女郎画面渐渐产生视觉审美疲劳时,来自百老汇舞台的弗莱德•阿斯泰尔和金姬•罗洁丝引领了好莱坞歌舞片的双人关闭式踢踏舞的舞蹈时代;鲍勃•福斯凭借自己曾经在夜总会跳舞的经历,将夜总会舞蹈元素搬上百老汇音乐剧舞台,形成了自己的爵士舞流派,在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的歌舞片中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影片《芝加哥》的大获全胜,足以证明福斯的舞蹈传奇。

  

  舞蹈从音乐剧舞台到歌舞片银幕,不断地引领着美国流行舞蹈的潮流,拓宽了观众群,加深了人们认识舞蹈的影响力,使歌舞的普及范围更加宽广,同时也造就了像弗莱德•阿斯泰尔、金姬•罗洁丝、金•凯利等这些深受人们喜欢的歌舞明星。

  

  百老汇音乐剧舞蹈的革新与发展和音乐剧的发展息息相关,音乐剧舞蹈从单纯的“俗”走向“雅俗共赏”也使音乐剧从宏大的娱乐,发展成为具有艺术性的综合戏剧的形式。中国音乐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排演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剧目。进入新世纪,音乐界和戏剧界开始有了创作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强烈愿望,也大胆做了原创音乐剧的尝试。然而,从为数不多的所谓原创音乐剧的上演效果来看,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效应,观众的反应及其冷淡。中国原创音乐剧何时能走出创作的瓶颈,成为音乐界和戏剧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了解和认识百老汇音乐剧以及音乐剧舞蹈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音乐剧的创作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