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史”与“诗”的完美结合

2016-03-13 09: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主题思想的深刻凝练

  

  1. 鲜明高亢的主题基调。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一开始,就运用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奠定高亢而深邃的主题基调。这种激昂的主题基调作为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灵魂,贯穿始终,把观众带入深深的爱国情怀之中,在红色主旋律的引领下,领略史诗般的精神气韵。《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和《中华颂》五大组成部分在时间的延续中回望祖国母亲曾经走过的悲壮历程,多彩多姿的文艺节目内容在空间的展现中唱出了集民族性与时代感的正气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作为整体构思的有机环节紧密有序地联缀在一起,并运用电子技术形象生动地重现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中历经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音乐和舞蹈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波澜壮阔的复兴道路上,共同谱写繁荣富强的华美乐章。

  

  2. 严谨流畅的结构框架。

  

  文艺作品的结构框架本身不仅仅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它也如同中流砥柱一般成为主题思想的支撑者、灵魂的依托。《复兴之路》创作者们充分认识到结构美的重要性,将整个节目采用史诗的叙述方式。《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和《中华颂》五大篇章作为经线全景式再现从音,每个台都扩大为七个频率覆盖,产生了联动共赢的效果。同时,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网、你好台湾网均开设专栏刊出七家电台的14集节目,文字、音频及图片并茂,半个月的点击量数十万,并被“新浪'“搜狐”等境内外网站大量转载,极大地增强了广播对中国军队重大选题报道的传播影响力,发挥了主流媒体正面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直播中国》播出反映为例,10月2日至9日,《直播中国》集中连续播出了《我眼中的中国军队》,产生良好反响。中宣部《新闻阅评》称赞这组系列节目“饱含亲和力”,“通过百姓真切语言,表达了对子弟1840年到2009年这169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复兴历程,刻画出在复兴之路上中国历经的三大转折点: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除了每部分内容紧扣主题外,各个部分之间也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主题思想。

  

  例如《辛亥童谣》、《曙色》着重表现鸦片战争以后身陷火海的中国人民开始苦苦探索救国真理的艰难岁月;《长征路上》、《为了母亲》、《打过长江去》则高度颂扬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与敌人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悲壮事迹;《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大漠深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可战胜》、《打工谣》、《遥望我的蓝色星球》、《呼唤》以及《百年圆梦》等真真切切地再现了党和人民不畏艰难困苦,披荆斩棘,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光辉历程。

  

  3.异彩纷呈的节目内容。

  

  如果说结构框架构成了《复兴之路》的筋骨,那么,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便是其丰腴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目内容是关键。《复兴之路》真正做到了气势恢弘,节目内容异彩纷呈、内涵深刻、创新性强。

  

  一方面,节目形式多彩多姿。《复兴之路》集歌舞表演、诗歌朗诵、情节表演、交响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打破常规文艺节目常有的独唱、歌伴舞以及千台一面的尴尬局面,别出心裁地推出情景表演节目《共和国的名字》,在观众心灵深处掀起了强烈的“情感风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南下部队的一名普通战士为了将首都、国旗、国歌、国名“一个人不能少、一个字不能丢”地传达给每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这位年轻战士牺牲前还念念不忘共和国名字的那一幕,牵动了人们的心弦,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当战士们齐声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一刻,一种产生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兵的爱戴敬仰之情;通过境外人士的国庆观感,见证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崇高精神面貌。”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受众信息》10月综述:“听众称赞七家电台共同制作的《我眼中的中国军队》节目切合听众的口味,是难得的广播精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家听评简报》2009年第22期评价这组节目是勇于突破和创新的力作,开创性大协作使军事节目受众面更广,可听性更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更饱满,生动准确地处理好军与民、刚与柔、内与外这三方面的关系。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节目内容新颖独特。创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配乐诗朗诵《沉思与抉择》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巧妙的艺术化处理,通过大地、天空、小草、田埂之间的相互倾诉,借用隐喻、象征、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客观再现了中国为探索复兴之路征曾在风雨中遭遇挫折而又重新拨正航线、扬起风帆进入崭新春^天的真实面貌。除此之外,创作者还将诸如《我们的田野》、《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与许多内涵深刻、情感炽烈的新创爱国主义歌曲《我的家园》、《大漠深处》、《致中国》等交相辉映,悠扬的旋律在不同历史时空中回荡,渗透着浓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

  

  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1. 画面和声音的完美结合。

  

  《复兴之路》以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为母体,充分调动了声音、音响、灯光、色彩、画面、造型、特技、文字等多种元素,积极主动参与到节目表现中去,使得声音与画面两者双珠联璧,让广大观众津津有味地享受了一席视听盛宴。歌舞《大漠深处》可称得上声画完美结合的一大亮点。创作者采用音画对位,虚实结合的艺术处理方法,把表演者、演唱者和舞台布景中广袤沙漠的画面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表达出“两弹一星”的科技功勋们好似戈壁滩上盛开的马兰花,无怨无悔奉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用血汗谱写“强国梦”的华美篇章。此外,创作者还有意识地利用电子特技效果将科技功勋们的名字适宜地切入到舞台大屏幕虚设的广袤沙漠画面上方,通过特写镜头,让一排排钻石般耀眼的名字照亮观众心灵,来唤起祖国人民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

  blob.png

  2. 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首先,时空交融的独特审美感受。创作者颠覆那些粗浅低俗文艺表演惯用频闪的灯光、弥漫的烟雾、虚假的表演和干巴巴的技术堆砌,而是不断创新,借用电视独特的技术和艺术手段,进行精巧的电视化处理,使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整场演出进入到时空自由的艺术王国。比方说在《惊梦》这一部分,创作者对历史自然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做了成功的处理和改造,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一声巨响震碎舞台后方那面映射清末沉溺于歌舞升平美梦的镜子,来暗示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陈久封闭的大门。紧接着,一条条触目惊心的不平等条约从舞台弧形阶梯状LED屏的两侧倾泻而下,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将历史时空与电视时空通过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虚虚实实地交融在一起,扩展了屏幕的信息量,从而让观众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在有限的观赏时间内领略一种时空流动的艺术美。

  

  其次,创作者在保留原有音乐、舞蹈、诗歌、话剧等文艺形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视频技术与艺术的互补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诸多艺术形式的综合美。多种艺术元素,如同五彩缤纷的艺术“万花筒”,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一同调动观众的接受心理机能,给观众带来奇妙的审美情趣。比方说《遥望我的蓝色星球》节目的创作者在调动声、光、色、画面等视听元素的同时,超越舞台的假定性和封闭性,使得观众从现实日常生活中分离,全身心地投入到屏幕上星光璀燦的画面与舞台空中蓝色地球所构造的美妙情境之中。当屏幕上出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舱外行走的历史纪录画面时,飘浮在演出舞台上空的航天员也同样挥舞着国旗向观众们致意,两者交相呼应,声画同一,仿佛让观众们和航天员一起来到太空,共同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央视转播的《复兴之路》,与舞台演出相比,其独特的电子切换技术和高超的特技效果又为这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表演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对音乐、歌舞、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力的增强,还是对《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和《中华颂》五大不同历史时空的真实再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大胆的创新。编导们根据演出的整体构思、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整场演出进行的实际状况,经过镜头的自由摇移,景别、角度的多重转换、画面的逻辑组合,还有叠化、移位、切入等等大量特技效果的灵活运用,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给观众带来一种精妙绝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已经不再是“被动”机械式记录的文艺演出,而是一件经过先进电子技术和特技效果制作的高雅艺术作品。高科技电子技术的介入,艺术与技术的“联姻”,不仅仅延伸了电视艺术表现的创造空间,而且还拓宽受众的审美视野。

  

  三、审美特征的史诗性

  

  1. 气势恢弘的历史性。

  

  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犹如参观浏览历史博物馆一般。整场演出以历史时间为线索,通过严谨流畅的结构框架、不同章节中各具时代特征的节目相互联结以及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展现出中华民族由贫穷落后走向民主富裕的历史性巨变,引导人民从现实的视角出发,去追溯从1840年至今,这169年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历史足迹,以唤起和加深观众对这段历程的情感体验,使大家在动情之余,情不自禁地回顾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切身感受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思想意念。

  

  2. 厚重浓郁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艺术生命。编创人员正是抓住此要点,借助电视独特的技术和艺术手段,非常贴切地i全释和表现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奋勇开拓、继往开来的伟大民族气节。《长征路上》、《为了母亲》、《打过长江去》等节目中塑造的为保卫祖国母亲浴血奋战的无数巾帼英雄的壮美形象,引发了广大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此时此刻,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涤荡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而观众的情感体验不单是形象的心灵震撼,也是深沉的历史感悟,更是民族气魄的彰显。特别是《不可战胜》和《呼唤》两个节目承载着厚重的思想内涵,折射出中华民族勇于面对自然灾害、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也会奔腾不息地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液当中,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前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