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1对于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作品是成功表演的基础。然而,许多学生都忽略了音乐的理论和分析这一重要过程。本文以歌曲《知己红颜》为研究对象,从它的歌词、旋律、曲式等方面为研究个案,浅析如何做好音乐表演的案头工作。
关键词:知己红颜;案头工作;意义分析
一、歌词的文学形象美
(一)典故的运用
在歌曲《知己红颜》中,涉及到了许多典故的运用,因此了解典故的由来与含义成为了我们研究作品的首要工作。如: “灞水”是古长安八大水系之一,人们通常将亲人或友人送行于灞桥之上。“灞水折柳”源于"柳"通"留",有挽留、留恋的意思,因而人们习惯在灞水河边折柳相赠,泣说离别之痛。“点燃彩霞万朵,斑竹一枝千滴泪水涟涟。”选自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它描述的是娥皇、女英与舜帝的故事。娥皇和女英是舜帝的妻子,得知南巡的舜帝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难掩悲痛,泪洒潇湘竹,落在山竹上的滴滴眼泪化为美丽的斑纹。也许是有太多的牵挂与不舍,她们走上了为夫殉情的道路,投身湘江。
(二)凄美的意境
歌曲《知己红颜》,情真意切,柔美婉约。全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有起、有开、有合,不仅紧扣了主题,而且营造了让人惋惜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第一部分,回忆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要分离的感伤。作者借用了文学史上无数次离别使用的寓意离别之意的“灞水”喻离情,托“斑竹”泣离愁,韵味深沉、含蓄。第二部分为全曲的高潮,着重体现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想也难,梦也难,见也难,爱也难,恨也难,离也难!第三部分是内心呐喊后的失落与无奈,进一步烘托了红颜知己的感伤。
二、旋律的可唱音乐性
(一)回旋反复美
歌曲《知己红颜》通过押韵an ,经过一定间隔,反复回旋到句末的最后一个字上,从而产生了和谐动听的韵律感。
1、 灞水折柳拨弄长河日圆,(yuan) 2、 天之涯我们相识相知,
高山流水送去琴声悠远,(yuan) 海之角祈祷永是旅伴,(ban)
一袭红裙点燃彩霞万朵, 怎奈人间最苦是痴情,
斑竹一枝千滴泪水涟涟。(lian) 红袖添香此事自古难全。(quan)
想也难、梦也难、见也难、爱也难,(nan)
想也难、梦也难、恨也难、离也难。
那是红颜知己,那是知己红颜,啊知己红颜。(yan)
(二)吟诵性与抒情性
《知己红颜》的旋律线条进行大致依据了歌词声调的四声变化发展,其语言声调和音乐旋律结合得十分贴切,自然,使歌曲演唱表现的柔美,抒情。例如:
“灞 水 折 柳 拨 弄 长 河 日 圆 ,高 山 流 水 送 去 琴 声 悠 远。”
声调:4 3 2 3 1 4 2 2 4 2, 1 1 2 3 4 4 2 1 1 3
符号: v / v — / / / — — / v / — — v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两条曲线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写作形成了字音紧密、声腔简短的特点,凸显了歌唱的口语化,达到了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效果。根据线条起伏能够较准确的描述出人当时的情绪变化,即红颜对知己思念、感叹、哀伤的复杂情感。
三、曲式特征
《知己红颜》是一首降G大调的歌曲,单二部曲式(AB段),第一部分(A 段),主题鲜明、形象集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乐思伴奏多以琶音的形式初步呈述,衬托了吟诵形式下“我”对知己的思念,哀怨。随着情感的铺垫,第十四小节的一串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音阶和左手有力的八度下行将沉寂在内心的苦闷推向了第二部分(B段),也就是歌曲的高潮。它是乐思的进一步发展、对比、概括和总结。这一部分引进了新的主题材料同A 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力度上明显强于前一部分。
总结
《知己红颜》是一首充满内涵且颇有难度的歌曲,仅仅通过审读音乐作品,正确无误的唱出歌曲的旋律,作出谱面标识的力度记号获得的完整,全面和概括性的印象是远远不够的。歌曲中多个历史典故及其情感内涵如果不加以认识理解,就不能正确表达出创作者的情绪,听众就不能通过歌唱出的旋律产生遐想,产生共鸣。只有通过对音乐作品细致的分析并且一直贯穿于对该作品的准备过程中,演唱者才能随时挖掘过去忽略或者没有发现的细节。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演唱者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认识能力,在形成演唱设计思路的同时,也很好的锻炼了演唱者的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俄)根·莫·齐平.音乐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2004.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1 亨利·伍德.论指挥,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