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妇女服饰的审美的特征

2015-08-03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唐代妇女服饰的搭配
  汉族传统服饰包括上下连属的深衣体系和上下分开的襦裙服体系,唐代妇女的服饰继承隋制,多上穿襦服下着长裙身加披帛。襦服是一种衣长不过膝盖的短衣,初唐时妇女流行穿小袖、窄袖襦衣。中唐以后女性体态丰腴、以胖为美,女装开始流行衣衫拉长、袖口宽大的样式,并且女装衣领阔而低,发展为推袒胸式服装。唐代贵族妇女们跳出封建礼教的约束而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古诗中“慢束罗裙半露胸”、“半胸酥嫩白云绕”等题咏,就是唐代诗人们对此毫无保留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的时尚风气和审美标准。《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们穿着可透视的纱衣蔽体,袒胸露半乳,衣衫轻薄透明,肌肤若隐若现,彰显出慵懒、华贵、性感之美。
  唐代女子的裙式大多是高腰或束腰,下摆成圆弧形,为贴臀、宽摆、齐地的多褶裥斜裙。色彩丰富,造型高雅,外束的腰裙上往往压上金银线作装饰。唐代妇女裙子款式众多,如石榴裙、间色裙、百鸟裙、花笼裙等。石榴裙就是指如石榴花的红裙,其最大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丰腴妇女的体态显得轻逸修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看,这种效果的取得是恰当地运用了视错原理,即打破正常的服装构成比例,使之穿着在身后有拉长人体的悦目感。
  唐代披帛有两种形制,初唐时布幅较宽、长度短,外出时披在肩上,形似披风。中唐后布幅变窄,但长度有所增加,约两米。披帛又称为“画帛”,是唐代妇女衣装的主要附件,其面料多为轻薄的纱罗,上施罩染、泥金、银描、彩绘等装饰手法,穿着时与襦裙搭配,行走时披帛两端随风飞舞,轻盈曼妙,飘逸翩跹宛似仙人。《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身披印花帛巾,有圆形图案装饰点缀,帛巾披绕于肩背之上两端自然下垂,飘逸妩媚之美尤生。披帛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妇女审美标准的改变,唐以前的妇女服装以简练为主,衣装通体上下并无多少外加饰物。而唐代却以轻薄的披帛为饰,体现了当时贵族阶级在富足安乐的生活状态下,妇女们有条件有闲暇去讲究衣着的样式搭配以尽情展示体态的柔美。同时,披帛的流行也可见唐代已注重通过服饰的线条美来美化人体,披帛流畅飘逸的线条能突显出身体的轻盈婀娜。
  二、唐代妇女服饰的色彩
  《簪花仕女图》描绘的贵族妇女,运用朱砂、石青、石绿、橙黄等颜色,主色调砂色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倾向,细致、柔和,和谐而丰富。这幅画反映的是唐代女性服饰色彩的特色是明快艳丽。从绘画中可以看出,女装色彩以纯色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明快,其色彩的雍容华贵、柔美大气,书写了女性服饰艳丽的基调。它的色彩既存在西汉宫廷艺术的红、橙、黄色调,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思辩冷静的蓝、绿色调。但是唐代色彩并不是两个时期色彩的简单累积,而是选择表现热烈、雍容与富丽、青春的色彩。红、橙色调属于中低明度,中高纯度,黄色调处于高明度、高纯度,架构了统一和谐的色彩体系。
  三、唐代妇女的妆容配饰
  唐代妇女喜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称其为“黛眉”。黛眉是汉代以来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唐代女子修眉时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样式。在眉型上,唐初尚阔与浓,“轻鬓丛梳阔扫眉”(《说海·霏雪录》)。其后尚浓、长,至开元、天宝年间初尚细、淡的画法,呈细细的八字式低颦,“淡扫娥眉朝玉尊”。后尚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期女性的装束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美味风尚。画黑唇、八字眉、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形象。
  唐代妇女崇尚梳高髻,戴步摇。簪花仕女,顾名思义,即是梳着簪花髻的贵族女子。梳高高的发髻可以使人显得高挑,弥补体硕个矮者在视觉上欠美的不足。步摇是在簪叉上缀有活动的花枝、串珠,走起路来随着走路的步伐而颤动摇晃不停,故而得名“步摇”。《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头上插着的步摇为金丝玉制成的鸟雀状,在鸟雀的嘴里还缀有许多晶莹剔透的玉珠。此外,由于当时女子梳高髻的流行,插花戴梳之风应运而生。戴花增加了发髻的高度,也令女子更显妖媚动人。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万楚《茱萸女》中云:“插花向高髻”,均是描述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梳着高耸华丽的高妆花髻,头戴庞大而华丽的簪花,突显出唐代上层阶级的奢侈华丽之风。
  参考文献: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纳春英.唐代服饰时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