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簪花仕女图美术鉴赏论文

2023-12-06 11: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簪花仕女图美术鉴赏论文

作品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雍容华贵,画出一种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表现出娇、奢、雅、逸的气息和女性柔软、温腻、动人的姿态,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作品渲染的快乐而又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正是恰当地层示了属于那个时代整个贵族有闲阶级的时代气氛,在表面华丽雍容的物质繁华背后,隐藏着人物内心深深的凄寂和幽怨。

簪花仕女图特点

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全图分为4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

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色彩浓艳富贵而不俗。作者画四嫔妃和两侍女,做逗犬、执扇、持花、弄蝶之状,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这是中古时期人物画常用的表现手法。画中的犬、鹤和花表明了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做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画中仕女的服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时装文化。

求簪花仕女图的观后感 要作品赏析和自己的感受 150字左右 急急急

《簪花仕女图》绘有仕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画中仕女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纱罗作为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著胸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美女形象。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规则。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簪花仕女图》不仅显示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光辉,而且是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一面镜子。

周昉簪花仕女图全图赏析

说到簪花仕女图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给力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的,无非还是这副画作是的的确确很厉害的,其核心还是非常明确的反应了当时的唐朝仕女的生活了,非常的真实,所以名气很大,最近很多人都在临摹这副,很给力,那么我们要怎么去赏析这副图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自古盛朝多富贵,常以胭脂做画图。”唐代便是这样一个时期,金玉满仓,遍街绮罗,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政局造就了一个繁荣的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和各民族文化融合深入的时代。与此同时,也催生了高度昌荣的美术文化,其中,除山水画以外,人物画更是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表现技法日趋成熟和完备。而美女,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物画的重点描绘对象。

唐朝,中国商品经济尚处胚芽,绘画未出现商品化趋势,普通人难以以画为生,故少有从者。幸而,周昉从事庙堂,官至宣州长史,物质基础颇丰,得以长工画事。周昉,唐代画家,字仲朗,一字景玄。其人善写人物及宗教画,尤擅仕女图。周昉画女像,纤丽柔美,有”水月观音”之誉。另者,以盛唐之故,时人皆以体丰为美,所以周昉之仕女像,极尽丰腴之姿,彰显了时代特色。”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具风姿”,时人论之如此。其画风“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称绝一时,人谓“周家样“,可见其民众基础之深厚。以上所言,皆可在他的《簪花仕女图》中得到印证。

《簪花仕女图》,绢本长卷,设色,横式构图,长180厘米,宽46厘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贵妇的游乐生活片段。画面之中,众贵妇皆衣着华丽,浓妆艳抹,举止之间,尽显富贵之仪。画卷从右至左,共六个人物形象,大抵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两人,一者正逗玩宠物,一者则梳整衣容;第二组主角为一位淡装仕女,手拈一朵红花,作欲簪之状,其后侍有一名执扇宫女,恭立待召;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组与第三组之间,周昉画了一只丹顶鹤,蜷爪独立,生动鲜活,想来是作分隔之用。第三组亦为两人,与第一组相同,一人逗宠,一人静立。左侧卷末还旁生一丛鲜花,收束全局,亦与众位美女相呼应。整幅画卷,乍看之下,似充满喜乐之调。然东晋顾恺之尝言:“四体妍媸,本无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盖品析人物,不在其貌,而在其神。细察《簪花仕女图》中人物,表情僵硬,眼神呆滞,哪有丝毫喜悦之情?寂寞深宫,春风不度,空掷华韶,总有百般富贵,却也换不来一刻心欢。周昉观察入微,巨细有法,生动表现了深宫贵妇的心境。人们言周昉之仕女画“写形亦写心”,着实不虚!而周昉明知如此,却也不忍画面生冷过甚,遂在其中勾了几只动物,点了几朵鲜花,总算添了几分鲜活之气。

“女子无装,其美可憾。“绘画亦是如此。周昉知之,所以他倾注笔墨,以重彩为六位美女装点衣容,顿时风华满卷,平添三分美意。此画构图亦十分严谨,从右至左,两人一组,布局明晰,令人览之心目怡然。在人物大小安排上,周昉谨循传统,尊者大之,卑者小之,具有时代风格。而周昉之笔法亦十分精妙,线条流畅,细而不松,极好的展现了人物的形体姿态。整幅画卷,周昉未设背景,旨在突出人物主体,主次得当。披览总卷,画风浓丽纤美,结构张弛有度,人物、花鸟共居,展现了作者极高的绘画技艺。

周昉《簪花仕女图》作为一件优秀的工笔人物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所展现的“周家样”,见摩甚久,推动了后世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南唐周文矩、韩熙载皆受其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大放异彩,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对如今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从一名读画者的角度去品味这幅画,看到的不仅是其表面的美丽浮华,更多的,是一个朝代的兴盛在文化上的反映。同时,我又是一个感性的人,我能够感受到那美丽之下的寂寞忧伤,同如周昉所感。这一刻,读画者与画家通过画完成了心灵上的交流。此画有魂!

这是一朵散发着时代气息的艺术之花!我坚信,这朵花将在以后的时间里,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芬芳。

求美术书上簪花仕女图下打印的赏析

《簪花仕女图》,唐代画家周昉绘,绢本设色(手卷),重彩,纵46厘米 横180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最新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本卷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猧儿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以湖石、辛夷花树一株结束。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髻。前额发髻上簪步摇首饰花十一至六树不等,鬤(下部为哀)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间都贴金花子。着袒领服,下配石榴红色或晕缬团花曳地长裙。
此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对面立着的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
此卷传为周昉真迹,本卷无款识、题跋、观款,绘制时间约为唐贞元(785-805年)间,经南宋高宗赵构收藏,画心有南宋“绍兴”连珠印、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石渠宝芨。续编》著录为周昉作品。无北宋以远收藏印记,亦无元、明人收藏印记。经清梁清标、安岐收藏,至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
亦有说系晚唐之作,或论作五代画迹。此外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认为此画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绘唐事,据唐旧稿有所增饰,可能性较大。其人物面貌仍唐,衣服也为唐式,只是衣著花纹不合规格。这种簪花式样,在唐代出现为偶然,在宋代出现为必然[1]。
1972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于拆裱时发现此画原来系由三幅直绢拼接而成,白鹤与画左之猧儿狗又有由另幅画绢裁剪移来配合于此凑成画面的痕迹。[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