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媚俗倾向及其发展方向

2015-07-30 10: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出现了一种策略性媚俗倾向,这种倾向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愈演愈烈,如今已成为当代油画主要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不同于格林伯格时代的中产阶级趣味,在中国经济转变和文化转向的环境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不仅仅体现为中国化的造型、符号化的构图和庸俗化的审美趣味,更表现为欣赏力的衰竭和创造性独立人格的普遍衰弱。时下,这种媚俗已经汇集为一种潮流,成为了中国当代油画的主流审美趣味。中国油画艺术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动因。
  有论者认为,媚俗艺术大致有以下三点基本特征:首先,媚俗艺术总是肤浅易懂的;其次媚俗艺术是可消费的且相对便宜的;最后媚俗艺术对时尚与流行十分依赖,易过时。基于这三点可以发现媚俗艺术生成和流变的根基都有一种取悦的力量。就媚俗艺术本性而言,无论是“带来自我满足”的赝品,还是“用以炫耀性装饰”的真品都是伪艺术。由此可见,媚俗艺术的整个概念显然都围绕着模仿、伪造、假冒以及欺骗这类问题。从表面看,创作范畴的媚俗与艺术家自甘平庸大有关系,其实其背后却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风尚变革等推手的推波助澜,是后工业化时代文学艺术中商业之风的一种直接而另类的凸显。改革开放,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等社会背景深刻变革着中国社会,也颠覆着艺术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中国社会正在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和规模实现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切产品包括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都可以通过类似流水线般的程序进行直接而高效、简单而机械的复制,然后通过包装、营销等商业手段供大众消费。当艺术与商业深度联姻之后,商业规则靠着资本优势和对市场规则的熟谙等优势开始左右艺术理想,而且往往能够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商业规则的根本原则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通常做法是精准把握和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喜好和期待。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诸多艺术门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商业化转变,都在寻求和探索市场化的生存与发展。这里以油画创作为例来考量这种转型:从文化艺术的基本功能来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雅艺术重在教化和审美,而通俗艺术则以娱乐性见长,因而,“娱乐化”其实就是通俗艺术的趣味在与高雅艺术的趣味较量中占据了优势。在信息海量、观念多元、商业操作具有先天优势的文化语境中,艺术资本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市场品位的抉择。中国油画艺术家要想在市场化、产业化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获得名与利),就必须充分尊重资本的偏好,自觉去地生产满足资本审美需要和商业需要的作品。中国社会曾经长期饱受计划经济、精英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化产品生产决定消费的观念在生产、管理领域大行其道,艺术家、文化主管部门等都很少考虑大众喜爱、需要什么样式的油画艺术,而且油画创作承担着过多的意识形态功能,创作者或者是自说自话般地忙碌于启发民智、完成宏大叙事,或者是为艺术而艺术、为自我而艺术,或者服务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图解、围绕各种官方评奖评委的喜好而创作。从这个角度看,油画创作的市场化转型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油画艺术的过度商业化、盲目臣服于市场的意志和资本的趣味,艺术家必然要陷入“为金钱而创作”的精神窘境,使艺术家追求艺术真理、探索艺术真谛的创作行为渐渐蜕变为了艺术“生产行为”,探索表现技法的精湛、追求艺术思想的深刻、寻觅表现形式的新颖等艺术家本应当放在首位的要素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普遍在思考自己的创作如何去赢得艺术市场的青睐、如何获取更大的商品价值。与此同时,艺术收藏行为也在艺术市场这双大手的扭曲之下发生了异变,高雅的收藏行为被投资、投机甚至炒作、赌一把等取代。在这样的文化投机与商业投机的共同作用下,媚俗倾向开始影响和左右中国的油画创作。媚俗之风从根本上侵蚀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消解着艺术家对真善美的准确把握和敏锐表达。因为过于在意经济效益或者市场声名,艺术家在创作中占据其思维的主要是如何取悦与打动消费者的钱包。在这样的氛围下,作品的创作看似红火,但是充斥市场的则很可能是大量的平庸之作,很难产生震撼心灵、感人肺腑的佳作,诚如泰戈尔所言:鸟翼上一旦系上了黄金,鸟儿就永远无法在蓝天翱翔了。
  从某种意义上看,商业化是艺术领域里的一种世界性趋势,艺术家、艺术创作都无法回避、抗拒这一浪潮的裹挟,但是,在日益商业化、市场化的艺术氛围中,有追求、有担当的油画家应当坚守艺术理想,保持精气与定力,善于借助商业化和市场化中的积极因素繁荣油画创作,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借鉴西方与油画民族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油画是外来画种。与中国本民族传统的绘画形式相比,油画不仅在材料、技法方面特性鲜明,而且在艺术哲学、审美情趣等领域也截然不同于中国,中国近现代的艺术先驱们以西方为师学习油画,正是在这种学习的基础上才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基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差,比如某些艺术家、评论家言必称西方,一切以西方经典作品是举,某种程度上带动社会主流话语,认为西方油画艺术水准全面高于中国,当这种观念影响中国艺术市场时,一些中国油画家更是把持不住,迷失自我,陷入媚市场趋势、媚消费者口味的误区。事实上,几代前辈油画家一直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今天的中国油画家除了要积极学习人类历史上优秀的艺术传统、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艺术,更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积极探索油画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民族化问题,处理好借鉴西方与油画民族化之间的关系,要在尊重和汲取外国先进油画技法和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化的艺术元素,用思想性更独特更深刻、艺术性更精湛,富有原创精神的油画作品去赢得受众和市场。
  其次,理性处理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关系。艺术市场化的浪潮拍击着诸多中国油画家,尤其是优秀油画家的思维,使其陷入纠结:是坚守艺术理想和信念,进行艰辛而孤独的 艺术探索?还是主动迎合市场、追求商业价值,创作那些非自己所愿、艺术性差,但迎合市场潮流和消费心理的作品?这是中国油画家必须做出正确选项的主要问题。油画家固然应该拥有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油画作品也应当考虑市场和大众的口味,商业价值亦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承认和可定,但应当强调的是,艺术家的首要使命是创新和创造,作品可以商业化,但是创作理念和创作行为绝对不可以商业化;创作中应当认真考量大众审美需求和期待,但是绝对不可盲目、被动迎合大众。只有理性处理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关系,才容易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也更有商业价值的油画作品。
  第三,摆正短期繁荣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目前看来中国的油画市场比较火爆,但是要想长期保持这种繁荣,归根结底还需要不断涌现的高水准的作品来支撑。如果我们盲目乐观,盲目地为眼前的红火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注意内涵式发展,只一味地为了激发商业价值而迎合世俗,那么这种繁荣景象很可能迅速地沦为明日黄花,因为市场之所以追捧油画作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油画是高雅的、富有魅力的艺术,最终决定油画作品价值的主要是作品本身所涵盖的创造性、创新力和艺术价值。只有充满创造性、创新力和艺术底蕴的作品,才能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社会的检验和市场的检验,而最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文化沉淀。而那些媚俗的、为迎合市场或者某种潮流而创作的作品,只会被大浪淘沙。当这样的媚俗作品大量充斥受众的视觉,将会使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因而,中国油画家不应被所谓的繁荣所迷惑所陶醉,而应立足长远,抵制媚俗倾向和过度消费倾向,朝向艺术理想积极探索和跋涉,自觉承担艺术家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文静.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媚俗化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
  张怡梵,李文元.趣味何以变“坏”——现代媚俗艺术透视.知识经济,2013,(21).
  张爱凤.“泛娱乐化”批判的多维背景.前沿,2009,(03).
  作者简介:
  曹洁,郑州美术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