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当代隶书创作风格走向及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2015-07-16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呈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发展给隶书创作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其由重金石气转而重书写性、表现性、艺术性。书风趋向于高古、浑厚、简略、夸张的新风;对创作品位、格调、趣味的提升和丰富,使隶书创作避免强化外在的装饰性与弱化内在的文化性的冲突,使内质与外象相辅相成,书风呈现出静穆、雅趣之美。隶书创作观的改变促使创作结果的变化,进而不同风格的隶书创作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
  一、行草入隶
  行草入隶在清代已成气候,清初郑簠取法汉碑糅以草法,在当时树立了一种新的审美取向并带动了一大批人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如高凤翰、汪士慎、金农、高翔、何绍基等均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传统的行草入隶侧重于挑势以求灵动飘逸的隶书面貌。书家的个人审美理念、情感特征在隶书创作中表现不突出。当代的行草入隶在艺术创作观的引导下书家注重个人审美取向与情感的表达。另外,行草入隶除了行草笔法入隶受战国秦汉简牍的影响外,还掀起了古隶、草隶之法的隶书创作,开启了隶书创作潮流性的发展。此时,两种行草入隶的形式:一种是行草笔法入隶,以隶书为体,以行草为用。行笔草化,用笔随意;另一种是行草笔意融入隶书。两者都促成了对隶书古朴宁静书风的颠覆。
  二、简牍入隶
  简牍的历史比汉碑尤其是东汉末期碑刻隶书的历史长得多。从时空角度讲,简牍隶书都称得上秦汉隶书的大宗和主体。从形式上讲,简牍墨迹风格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汉人用笔使毫等技巧及笔触表现之精度并不体现在汉碑上,而是暴露于简牍墨书里。简牍书的万千姿态大体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字体变化多样,从标准的八分写法到过渡中的西汉中后期隶书、到古隶(秦隶)乃至东周各国蕴含隶变倾向的字体,从草篆、章草、今草到富含行、楷因子的墨书,字体剧烈变动带来的绚丽的笔势字态于简牍墨迹中鲜活地呈示出来。二是简牍书出于无数书吏之手,呈现着鲜明的个性风格,为当下隶书创变提供了极好的启示。
  当代隶书在取法简牍进行创变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简牍的深入探索力度不够,尤其是对简牍在小空间里营造大格局的把握不够;借以形成系统的纯简牍体很少,大部分书家采用少量加入简牍笔意的办法,作为传统碑体隶书的修饰、点缀。
  三、碑体入隶
  这种风格的隶书以东汉早中期隶书《开通褒斜道刻石》及北魏时期《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为文本,强调重、拙、大、野的审美情趣。注重主体表现和生命感性,在笔法上融以篆意,讲求笔墨意趣和块面感的视觉张力,同时也强调书写性,这与简牍型写意隶书构成一致。只不过在整体风格表现上强调雄强的力量感,强调率意的灵动感。
  四、新审美视觉的诉求
  当代对隶变、民间隶书墨迹等资料艺术价值的肯定,成了当前隶书结构空间构建以及对新视觉美感发展的新契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新视觉审美艺术的影响,“作品空间构成”成了隶书这一时期的审美追求。因隶书本身结体笔画间注重搭接关系,线条之间挪移错落,字在空间和章法上得以巧变,隶书的空间构建在现代化的审美作用下显得更加作用。
  五、创作格调的提升
  格调的提示,以其文化性为主要依托,这种文化性通过书家自身的理论修养及书法涵养得以充分展示。书家作为“创作”的“操刀者”,不但要对传统取法有自己独到见解,同时更要有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个人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都是内在文化性的重要因素。书家的内在文化性决定着作品文化性的表达。深厚的传统隶书修养和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对所取法的隶书经典的理解深刻。隶书创作就会弱化作品外在的、技术的成分,强调形而上的品位追求,避免外在装饰性的强化与内在文化性弱化的冲突,使内质与外象相辅相成,书风呈现出静穆、雅趣之美。
  六、矛盾与冲突的营造和化解
  书法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具体体现在字与字之间的疏与密、方与长、参与顺;正文与题款之间的呼与应、主与次等等,这些矛盾冲突无处不在,看似风平浪静,但若没有矛盾与冲突的推动,也无法达到新的和谐统一。因此其矛盾和冲突的营造及化解成了当下隶书创作的新时尚入口。
  隶书创作在当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快节奏,追求个性,追求功利的浮躁时代,隶书创作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当代隶书创作心态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书法专业组织的引导下,在诸多书法民间团体和书法专业媒体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书法展赛,促使书法从古代的书斋走向了当代的展厅。书法活动频繁。一时间,名家涌现,新人辈出。在此期间,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下,衍生出诸多风格流派,它们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并拥有了各自的领军人物与创作群体。书法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下,出现了空前的振兴与繁荣,当代隶书创作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透过发展与繁荣的表象,我们也发现,当代隶书创作整体上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思潮。一方面,难以企及和超越前代,其心理极易处在过度的焦虑和迷惘中,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竞技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入选、获奖或取得书法组织中的职位,成为一鸣天下知,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天下学书者学习、模仿的对象,将会达到名利双收。同时,由于当前书法市场存在的只看名头,不看实力的现象,也严重地影响着大部分书法家的创作状态和动机。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思潮也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凡事过犹不及,由于当代书家中的这种功利心太盛,就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溯本追源,更难以创新。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如积聚太多的功利心,往往会丧失书家创作的主体精神,书家就成了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将书法作为谋取名利的工具,从而丧失了自我。
  第二,当代隶书创作在取法上存在着泛而不精的现象。
  从当代隶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书家在用笔上往往采用整合的方法,将各种书体的笔法运用到隶书中,有意地弱化金石气,强化书卷气,尤其是隶书的“草化”更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当前隶书创作的流行风。但冷静地分析当代的隶书创 作现状时,我们也发现,尽管许多人都在进行着各种有益的探索,诸如以篆入隶,以行入隶,以草入隶,甚至以楷入隶,但真正结合的好的并不多,其往往表现为用笔的程式化和内涵的浮浅化,更为严重的是使隶味逐渐丧失。有的只是字形上进行简单机械的嫁接,未能形成具有独特“自我”的艺术风貌和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书家在面对当代如此众多丰富的书法资源时,觉得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要从如此浩瀚的书法艺术宝库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不仅需要书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甄别能力,还需要书家狠下苦功长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吸收,方能化腐朽为神奇。反之,就无法吸取这些资源所蕴含的营养精华,只能流于对其形式和技法的简单模仿;另一方面,是受当代快速的“造星”机制的影响。为了让自己早早成名,他们不愿意苦练“内功”,甚至简单的以为通过向评委或书法明星学习,更容易成为大众明星。这种不良风气,让隶书的创作越来越缺乏精品。
  第三,当代隶书创作缺乏大气、高古、质朴之美。
  当代书法的发展是围绕展赛而展开的,展赛成为当代书法展示的主要方式,展赛直接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和发展趋向,展赛成为当代书法家的难以割舍的竞技场所。当前,各类书法展赛迫使书家在书法创作中为了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而苦心经营自己作品的形式与视觉的冲击力,力求在“巧”和“奇”上下功夫。这种以“趣味”为时尚、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一种通病。致使一些原有的书法取法和趋向比较大气的人在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强化其大气,而是转向更加注重技法的“巧”和“趣味”的追求上,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以甜媚、流熟、飘浮为主的创作风格,致使当代隶书创作风格整体上缺乏大气、高古、质朴之美。
  第四,当代隶书创作在学术研究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和某种缺失状态。
  在翻阅了目前已出版的各种书法类理论书籍后,我们发现,这些书籍在谈及隶书时,大多数篇幅都用在隶书的欣赏和临摹上,对隶书的创作涉及较少,即使提及了,也往往泛泛而谈,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对当代隶书创作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些理论尚处在较低的层面上。特别是有深度、有思辨性、可资借鉴的隶书创作理论研究和创作评论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认为,当代隶书创作在理论探索和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和某种缺失状态,当代隶书创作的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隶书创作实践。
  由此可见,在隶书创作中,我们只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创作上博采众长,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作品。(作者单位:桥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