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宾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早期的“师古人”,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具有疏朗清逸的风格,世称为“白宾虹”时期。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师古人;白宾虹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25-02
一、“师古人”时期
黄宾虹出生于书香世家,耳濡目染,自小就特别喜欢书画作品,并且每当看到时都会细心浏览观赏,探求研磨。儿时的他,就已开始学习临摹自家家藏和亲戚收藏的古画,其中以王蒙、沈周、董其昌、戴本孝、査士标以及石涛、龚贤的作品为主,而且他们的作品有许多共同点即均以强调线条骨骼为主,这对黄宾虹的笔墨观和笔法观有着极为深刻影响。他临摹家藏的沈廷瑞山水册,就曾经获得过老师和亲友们的一致称赞,这为他后来不断临摹古人作品打下了基础。其父黄定华爱好收藏字画,因此经常会有许多爱好字画的人到其家中观赏临摹字画。每当此时,黄宾虹总会默默站立一旁,目识心记,仿照涂抹。长此以往,黄宾虹受这些生活环境的熏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这也为他日后走上绘画之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黄宾虹的童年时代,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一位在越中就极负盛名的倪姓老翁。黄宾虹勤学好问的个性,促使他每当在遇到擅长绘画的长辈时,都一定会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向其请教书画的技法。倪翁最终经不住他再三的求教,便说道:“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倪翁在反观其书写的字后,连连摇头并指出其书法用力不平的毛病。之后,黄宾虹严格遵照倪翁的指点,苦练一年。“笔笔分明”,“用力要平”,这看似简洁的两句话,却对黄宾虹的一生产生了极为深刻地影响。
黄宾虹曾因生计问题,被迫在其家乡歙县潭渡村走上游学之路。那时的他常常在歙县和扬州之间往返,无论是在这两地,还是途径的杭州、南京等地,他都热情的去寻师访友,尽自身最大努力去争取机会观赏他们收藏的所有公私书画作品,并积极从中汲取营养。这一路虽历经沧桑、跋山涉水,但黄宾虹从没有提过辛劳。他还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观赏到的字画临摹下来,用来积累稿件,方便其在家中废寝忘食的专心研磨。从这些事情中就能看出,黄宾虹对临拟古人画作的痴迷程度,这也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宾虹与其师汪仲伊也有着深厚的关系。他们俩拥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热爱祖国,满身豪情,痴迷国学,都不拘泥于师法前辈,并且都喜欢自成蹊径。汪仲伊的人品、学养对黄宾虹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后来曾不遗余力的倡导金石之气以救国画的精神,都与他的恩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黄宾虹执着于中国传统绘画,遍临诸家。他的山水画初学沈周、董其昌,继而又开始学习恽南田、程清溪、石溪等人的作品,后又承袭元四家的绘画作品,以及唐代的王维、二李等人,最后研摹北宋的李成,南宋的马远、夏圭,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的绘画作品。黄宾虹早期山水画的章法大多是吸收借鉴古人的绘画作品后获得的,皴法多为披麻皴,笔法在用力处呈现出“笔笔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其越早的绘画作品中,就越有明人绘画作品中那种“枯硬”的风格。这时的作品大多都是以雅正为归,并且严格遵照古法,画笔更是含蓄内敛、小心翼翼。
在黄宾虹的一生之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古人绘画作品的研摹。他曾经说过学习传统应该遵循以下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这里黄宾虹所说的宋画之中,也包括北宋画家范宽、郭熙、米芾、米友仁等。他主要从宋明两代人的绘画作品入手,学习古人,继而吸取元代绘画作品的水墨淋漓,这些都为其笔墨造型牢牢打下了基础。
黄宾虹的“师古人”,并不是像画匠那样,机械的模仿,原本照搬照抄古人的作品,而是有选择性的临摹,学其精华,弃其糟粕。实际上,黄宾虹在临摹古人绘画作品时也如他说的“做山水画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妙,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那样。他在临摹倪云林的绘画作品时,并非一味地追求用宿墨枯笔来营造幽淡的意境;在临仿渐江的画稿时,巧妙融合自己的思想,则选用中锋勾勒来替代具有渐江典型风格的侧笔折带皴等技法,而并不刻意去追求形神相似,这就是其对待他所临摹过的所有绘画作品的态度。然而,在临摹学习宋元绘画的过程中,黄宾虹似乎是在有意的规避清初“四王”僵硬的绘画弊端,而选择积极汲取明人绘画作品的营养,学习吴门、新安、金陵等画派以线条为主的笔墨技法和简淡的画风基调,而且更加注意作画时笔法的灵动松秀。
黄宾虹早年的绘画作品中常留有“黄质之印”的字样,并多用“朴存”或“朴丞”等来为自己的绘画作品署名。其画风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简者极简,着墨不多;繁者极繁,多次皴擦,山石峻险,水势平缓。但总体上看,黄宾虹早期绘画作品都具有“淡宕松秀”的审美特征,这正是“白宾虹”得名的原因。然而,这个时期他的“师古人”也并不局限于一家,而是遍临诸家,博取各家之长,并巧妙融入个人思想观点,为己所用,“繁简在意,不徒在貌;貌之简者,其意贵繁。”,这些均使黄宾虹练就了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为后来其创立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安画派与“白宾虹”
黄宾虹早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独特的绘画思想有关,而其绘画思想的形成又与他引以为傲的家乡安徽歙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画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黄宾虹学习绘画是先从新安各画家开始,尤其是对査士标、李流芳、弘仁等人的摹写最为频繁。
黄宾虹的山水画早年受新安画派的影响颇深。“新安古人名作,独于吴门、云间、娄东各派以外,自树旗帜。良由藏仄丰富,得詹精美;时多高人逸士,胜游名山,博览群籍,生当危乱,初无所用其力,退而一一寄之于画。”新安画派,是明末清
初的山水画派之一。渐江和与他齐名的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并称为“新安四家”,又称“海阳四家”或“新安画派”。“歙县自宋、元、明讫咸同之乱,以居万山之中,藏书籍字画古今名迹,胜于江浙诸省,风俗以经商各省通邑,士人寄籍,恒多与通人博士交游,文艺亦有根祗。”是其在《郑拙庐书》中所言。由此可以看出,黄宾虹对新安画派的绘画作品的赞赏程度,并肯定了该画派的画风、画品等。
对于新安画家,黄宾虹更是如数家珍:“昔王阮亭称:‘新安画家,宗尚倪黄,以僧渐江开其先路。’余谓不然。有前呼渐师者,若元之程政、朱璟,明之郑千里(重)、丁南羽(云鹏)、詹冬图(景凤)、李周生(永昌)、程孟阳(嘉燧)、李长蘅(流芳),画法宋元,不名一家,隆庆、万历之间,流传真迹,要宗倪、黄为多。……与渐师称新安四家。”僧渐江是新安画派的开山宗师,法名弘仁,擅画山水,用笔简略,用线“枯淡”,画学倪瓒、黄公望。其画虽学宋元各家,却又因其自身不断“师造化”,属于敢于创新的画家。他对待临摹宋元各家画作的态度,是有选择性的取其精华,融以自身所学,不断进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都对黄宾虹的“师古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宾虹和渐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他们绘画传统的师承各异,但都是力追宋元,推陈出新,并且都以黄山为题材,山水画艺术都冠绝古今。其二,他俩的黄山山水画艺术形式,都是不喜欢重彩,造型“密(墨)多疏(白)少”;不同的是黄宾虹是在密处见功底,而渐江则是在疏处见功力。黄宾虹是新安画派的集大成者,更是突破了该画派的枯索、冷然,在成就上终胜渐江。
继渐江之后,有更多的新安画家宗法倪、黄。“新安四家”之一的查士标,山水画学倪云林,书法则师董其昌。黄宾虹对其画作的摹写尤为频繁,原因就是其晚年作品参入了吴镇的墨法。黄宾虹对李流芳的研摹程度,并不低于他对渐江和查士标等人。黄宾虹对作为李流芳得意门生的汪之瑞也并不陌生,他忠实地继承了李流芳的传统绘画风格,喜中锋用笔,善用荷叶、披麻皴法,渴笔焦墨成画。说到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孙逸。他早年曾与渐江合作,作画更是多用枯笔焦墨。以上这些,都为黄宾虹后来提出“五笔七墨”法奠定了基础。
黄宾虹学画最早应该是各新安前辈,其画《碧云秋光》就是完全呈现的新安山水。他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就是疏淡清逸,后来人们将其受新安画派影响所形成的疏淡清逸风格称为“白宾虹”,也将他早期的山水画风称之为“白宾虹”时期。
参考文献:
王鲁湘.中国书画名家全集:黄宾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黄宾虹,朱金楼.黄宾虹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赵志均.黄宾虹论画录.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陈雪春.浅论黄宾虹早期山水风格思想成因.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