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关于艺术本真的探寻

2015-07-09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 :艺术的萌动与科学还是美学紧密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文章通过中美两国高校素描教学的分析与比较,对造型基础教学中的本质意义及价值观作进一步探寻。

  关 键 词 :造型基础 科学 美学 真实 想象 创造
  
  国门开放后,凡见到书市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素描教科书,笔者必买无疑。时间久了,手头积累的多是美国的教材。阅读初始,凭直觉感到有一种信息的阻隔,发觉这是一类同我们有很大差异的体系,虽然同样是在教室内对物写生,然而在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及评价标准却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展示的学生习作,其表现内容大同小异,但风格样式、造型观念与我国具象造型的“标准模式”相比,除写实功力略为逊色之外,其表现的“多义”性和“象征”性及画面在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共存与转换,时常挑战笔者的视觉经验与神经,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艺术能量。让人感受到素描基础教学还能具备另一层面的重要意义和内涵。笔者想以美国的素描教学体系为参照,重新考证造型基础教学中的本质意义及价值观,以深入理解素描教学的目的及规律,对于当前深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下论述鉴于我国学院教学历来具有传统美学的特征,故称为“传统教学模式”,美国现当代学院教学具有现代美学特征,故称为“现代教学模式”。
  
  一、关于认识形式
  
  意大利哲学家克鲁斯认为,世界上有两种认识形式:①逻辑形式,它包括各方面的概念并且存在于思维能力中;②直觉形式,它包含各种各样的情感,并且存在于想象能力中。Www.133229.COm逻辑认识是一种哲学,它才是真正的科学。直觉认识是一种艺术,而美学则是一门有关直觉及艺术的科学,它完全独立于哲学、实用学和道德而存在。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在前苏联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强调科学知识和理智训练的价值要高于一般生活经验和能力的价值。为培养写实造型能力,建立了一套在全面研究实物基础上以透视学、解剖学为科学依据的教学体系,作为学科的基础。素描教学的任务就是以研究、认识和表现形体的物质形象为出发点,把观察对象这一立体特征放在具体的光线、环境及透视关系中去考察和比较;在主体与视觉对象之间,认为美来自自然,理想的美体现了秩序美的原理。绘画必须遵从这些美的规则。正如契斯恰科夫所言:不要担心素描美不美,要不断地注视实物,而不是注意铅笔,不管线条勾得怎样,如果它勾得逼真,那它就是美丽的。由此看来,美感是有其客观标准的。为了正确地表达,学习者只能在看的过程中,将直觉搁置一边,强迫自己在视觉对象上寻找或把握有关透视、解剖、结构及明暗等关系。为了强化形体,必须努力减弱对平面形和线条的直觉感受。正如契斯恰科夫在教科书中所指出的:“不是画线条的曲折,而是画由曲线构成的形体。”“无论是谁,要是他看不出形体就不可能画出正确的线条。”①总之,传统教学对待素描教学是这样一个观点:从学习认识的角度看,素描就是认识视觉对象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初学者必须牺牲个人的直觉感受而进入“正确的轨道”。
  现代素描教学以强化视觉艺术语言的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人对客观真实的感受看作是从感官—知觉—思维的有机变化过程,感受的输出,即表现。是知觉因素反应于物质因素表达思维情感的创造过程,因此素描的表现不再局限于对客观真实的理性思考,还包括以拟情的态度于视觉对象的形状与特征,以抒发情感和人格心象的超写实,或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表现的素材,反映其个人的主观意识,人称为表现主义手法。美国伯特·多德森在《素描的诀窍》一书中强调:“为了让事物到位,我们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绘画,而不是自己的观察,这便是我们受到的诱惑。抵抗这种诱惑是很重要的,通过观察进行绘画是为了捕捉丰富多样的视觉经验,在作画时,我们应当装作对所画物一无所知,只根据眼睛所观察到的直觉去画,至少应该暂时如此,这是使作品栩栩如生的诀窍。”他指出:“无视常识,而按照眼睛所见进行作画这需要勇气。有人问:你画的是马,还是牛?回答:我们画的不是事物,而是线条,为了把看见的物体再现到纸上,就要把看见的事物转化成一种有用的语言,我们称这种语言为线条语言。”②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条的运动起伏回转,赋予了视觉形象以神奇的魅力,事物的自然属性退到了第二位成了线条的载体,展示给人的是超出常识之外的美的享受。现代素描教学要求学生在写生观察中依赖视觉的直接经验,用造型的眼光捕捉视觉信息,包括物质的、情感的,做出选择和处理。造型的基本原则不单指对物质结构的表述,而是在视觉要素的形式组合中,如何体现统一平衡、对比、重复、节奏、韵体、张力等形式法则的运用。约瑟夫·穆格奈尼在《美国当代素描教学》一书中论述了画面之中存在的三个潜在要素:物质因素、知觉因素、观念因素,三者中物质因素指的是被运用的媒介材料到工具,知觉因素则来自人的视觉能力、处理具体形象的才能,而观念因素则是由人的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决定的,涉及作品风格的评价包括作品内在情感与智慧因素的评价,而观念因素像知觉因素一样只有通过物质因素的手段才能被现实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素描教学重视艺术思维的知觉表达,使得视觉语言功能不断延伸,由此学习者个人的知觉潜能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发展。正如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言:“最紧要的是要把系统的视觉训练看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幅能够说明问题的图画和一幅不能说明问题的图画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只有那些对感性形式的本能反应能力得到开发和训练的人才能看出这种区别。”③
  
  二、课程与教学
  
  造型基础教学通常是通过课堂写生来组织实施的,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要求和方法的选择,直接制约着学习者在造型实践中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和表现。
  传统教学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是:学会有意识地观察和正确的表现,贯穿在步骤中的原则是:在整体观照下作局部的描绘,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被强调为科学的、辩证的观察方法。与观察方法相对应的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比例、体面、虚实、结构、色调等关系,通过比较——比较——再比较的观察过程,运用面造型的手段,完成“处在空间中的物体”的主题表现。这样的标准样式为“全因素素描”,其严格的作画程序,控制着分析思维的深入发展。评判一张素描的优劣,要看它是否严谨,有没有质量感和深度。在写生中,模特在学生眼里几乎被看成模型,视觉的感知本能逐步退化,需要大量的速写来平衡恢复。通常写实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深入的磨炼,而转化成本能或习惯性思维方式,教学的阶段性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来划分的:几何形体组合、静物、头像、半身像、人体、全身肖像,基本以长期作业为主,为了练就塑造功力,每张作业约在四至十几小时甚至更长。今天我们从艺术造型的角度不难看出,一套理论、一种规范的建立,同它的好处看,与之俱来的是它的局限性;造型基础的理论为“真实再现”提供了表现三维空间的办法和规范,但也同时牺牲了平面性及相关造型因素的发挥。样式单一、形象雷同、概念化,已成为传统素描教学中的通病。

  出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现代教学认为培养和发展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的贝蒂·爱德华教授在《新素描》一书中从思维科学和视知觉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更科学地进行素描教学,如何更有效地使素描的形象语言作用于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研究,她说:“必须首先学会素描所需要的感知技巧,当他们掌握了这些基本技巧后,就如同掌握了文字和数字运用技巧一样,自由而广泛地运用。值得提出的是,每个人都能够也有必要利用感知技能来增进我们的思维。”④为了平衡左右半脑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贝蒂·爱德华在教学中设计的有关感性技能训练的特殊办法是:(1)进行左右空间形象转换的造型训练;(2)上、下空间形象倒置的造型训练;(3)正负空间形象置换的造型训练;(4)意笔造型训练。此类训练模式在其他教科书中也有出现。
  现代素描教学在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把美和艺术视为个人情感的主观表现。要求学习者在掌握造型知识及规律的基础上,把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注意力从外在本质,转移到主观和形式的方面,学会创造性地运用造型要素,反对墨守成规或重复前人的体系,不断创造新的形式,以丰富个人的视觉感受,开拓艺术表现的审美领域。
  斯图瓦特·珀塞编著的《现代素描技法》就突出了造型训练的多种模式:集实物造型、平面造型为一体。他将与造型相关的各种表现技巧训练分解为许多小的教学单元,各单元目标相对单纯,如姿势素描——每张作业20秒,要求学生快速反应,用意笔表现人体动态;书法式素描——重点体会笔触的意象;轮廓素描——运用勾勒技法表现准确轮廓,强化对外形的感性认识,交叠人体——将一个人体重复排列交叠,以创造多样统一性;反向素描——训练感知技能,纠正概念造型;关系素描——体现矛盾空间在画面中作用;环境素描——表现情调和明暗关系。此外还有透视、结构、轮廓素描等等。大部分作业都在10—20分钟之间完成。在各类素描课题进行中还穿插了各种工具媒介的表现技法。珀塞多次强调形式在造型中的意义,他认为:“必须突出创造性,可以对形体、形状、线条、明暗关系或空间任意作变形或画得不准确,但这些变形和歪曲是用来在人体的形体之间和形体的间隔之间造成‘有趣而有意义’的关系。如果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是按照抽象或半抽象创作方法去画素描,学生就会想到更多的创造性的指导性原则,当他越是表现出创造性时,他就越是能够在空间和形体关系的转换上自由地进行实验。”⑤珀塞的造型训练相对来说是一个观照画面的、广义的造型范畴。高年级的素描课程则要求学习者应用素描的语言创造主题系列的画面,表现方式可谓不择手段:有素描加摄影,或素描和转印,照片、压印浮雕、拼贴等等。每一主题要求用四至六个画面来表现,形式不限。这些主题来自生活的许多平淡的话题:如《男孩——女孩系列》《我的轿车》《谈话的人系列》《窗子和椅子》,从中可看到他们熟练运用形式法则、表达思维、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多样化的表现引导他们发挥出了崭新的思想概念。
  
  三、动态与过渡
  
  传统素描和现代素描在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侧重方面各自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传统素描从美学的意义上,强调一种古典主义的真实观和艺术理想,因此表现事物的传统手段以引起三度空间“视错觉”的相应手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从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关系来看,形式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形式的表现具有封闭性、局限性。现代素描在主题表达上则不总是考虑“似与不似”的问题,而重视表现观念和所表现事物的意义。就像我们越来越频繁地看到来自当代文化中的图像画面一样,素描也可被用来表达与物质空间毫无关系的概念。这样的素描可能是图解式的,意在表现画家想要建立的概念。主题内容的隐蔽性和多义性,就使得形式的表现具有无限的延伸可能,并突出了语义化的功能。今天我们从艺术成长的角度来看素描教学的意义;一味强调要严格恪守素描的合理画法,已经使得许多年轻的学习者无法发挥其潜力,艺术的发展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艺术的力量在于个别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才能,而不是仅仅通过逻辑推理去寻求真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引领艺术家通过画面寻求精神层面的意义和内涵。今天艺术造型的多材质、多媒介,模糊了美术学科中各门类的界限,形成了艺术创作中各学科交融互补的趋势。当前,我国学院的艺术教育正处在由传统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学科本位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改革开放近30年,学院体系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教学中的变革是审慎而深入的。把传统素描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拓宽成为包括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这些绘画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规律的认识,是素描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这种侧重于绘画规律的研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对传统和现当代艺术的现象进行分析后,能以较宽阔的视野来面对自我的创作实践,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可能。
  现代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它强调对人、对人性的承认和尊重。人性是艺术的基础,艺术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艺术是人类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因此,艺术的教育应该被构想为美学的教育。艺术是一种理性的力量,是将有生命力的事物持续不断地转换成生命中光辉形象的过程。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创造形象的天赋。在艺术领域里,变是通理,艺术的探索将无止境。
  
  注释 :
  ①阿列克塞耶娃编.素描教学(前苏联).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第2页.
  ②伯特·多德森.素描的诀窍(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第16页.
  ③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22页.
  ④贝蒂·爱德华.新素描(美).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第107页.
  ⑤斯图瓦特·珀塞.现代素描技法(美).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第126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