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是华夏文化的一绝,是中国独家占有的艺术。自从远古对大自然各种生物的赋名开始,就伴随着根雕艺术出现。如:盘藤桌、椅、几、杖、鸠杖、龙杖等。单指“鸠杖”而言《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鸠杖制作,以自然生长带兜钩者刻鸠最良,这必然是根雕之艺也。在建国后的出土的文物中,殉葬品的明器如木俑、木马、木琴、木兽等,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珍贵,这就证明我国的根雕艺术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1.根雕艺术的概述
根艺是一门巧借自然的艺术形式,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无法像其他艺术形成流派,只能依据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大致可分根艺美术品、根艺装饰品和根艺实用品三类,其中根艺美术品又有树根雕、竹根雕、根造型、根贴画、树皮贴画、根书法、木纹画和树瘿作品之分等。
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在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直观的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但具体创作什么并不明确。没一个作品都需要经过作者推敲后确定主题,然后在进入制作阶段。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是贯彻始终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2.根雕艺术的自然之本
2.1根雕采用自然根材
根雕作品均取材于树龄千百年的树根。艺术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像力,“略微”加以雕琢,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根雕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巧联姻,让人惊叹“造化生灵”的魅力,把树根自然生成千曲百转的形态,充分利用这些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而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意、趣、韵、妙是感受、领悟根的艺术美、正确评价根雕美术作品的关键。根材的个性美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较为名贵、罕见的根材,如黄杨、麻梨、龙眼、沙棘、灰树、杜鹃等,以及一些阴沉木和树瘿,都是根艺美术创作的宝贵材料。这些根材的形体变化越大,自然形态越丰富,越是根艺作者眼中的宝贝。
2.2根雕造型自然独特
根雕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强烈的动感、完美的形体,淋漓尽致地表达“天地合一”。根雕作品切忌人工雕凿过重,毫无创造力和想像力,全无根雕应有的“天然去雕饰”。根雕取材的第一要求是木质坚细,这才有利于用刀和成品的长期保存。软木易腐、易蛀,并经常受到气候恶性威胁。用刀时常会发生崩裂和意外破损。木质坚细是最基本要求,高标准质地是稀有的名树灵木。如红豆、紫檀、黄杨、楠木、梭罗、银杏、擅香等。这类灵木抗暑寒虫蛀,质细蕴香,叩之有声,陈放稳健。但灵木难找,取代的可以用黄栋、青杠、古柏、香樟、皂角、菩提(无患果树)、老桂,这些也不失为佳品。
3.根雕艺术贵在意趣
苏轼称赞王维的画作时说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诗画应该融合一体,画无言无声,直观难于理解个中三昧,但一经品题,则身价十倍。根雕与书画一样,每件作品都必须给予内涵沉深、回味无穷的卷名。前人在这方面早有先例,如《罢钓》的根雕,题作“回也不渔”,音谐孔子对颜回的赞语“回也不愚”,这就高雅得多了。又如《返首虎》,题作“回头一啸”,切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简直余味无穷。倘若知明是人,如题一个“人”字;明知是龙,如题一个“龙”字,这不成了看图识字的根雕了吗?这种方式是最拙劣的。
根雕与诸艺相同,守陈落后,出新领先。作品不能千人一面,作品要有时代审美观。根藤原形千奇百态,正是英雄用武之物。曲根可雕成游龙,但也可雕成天马。韩愈《进学解》,“夫大木为杧,细木为桷,薄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此指恰当的用料。但深进一步即地阔天开。隶书古拙,笔势可近枯藤,截以为字,是易学易成之事;瘤根伸蔓,若接若离,缀以成飞天,实妙不可言。百禽百姿,百人百态,内蕴开发成一趣,便能不断出现新作品。
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千姿百态的树根、藤根及各种植物的根,都蕴藏着内在的灵性,都不是无用之物。不同形态的根有不同的美,它们总是与世间万物通灵相似。问题在于您的心里如何去与它们沟通,发现它们的美妙。不同的根材可以表达不同的题材,表现人物、动物、诗意、情趣等。
一件根雕作品片面追求外表的精细和逼真,而忽视了如何去表现作品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不能算优秀,而是某件物品的复制品。书法注重意到笔不到,绘画提倡藏而不露,而根艺则要求似是而非。站在根艺作品前,只能说有点像。鉴赏者只能从神似中领悟形象。优秀的根艺美术作品大都是“似是而非”。这两件根艺作品以粗犷为美,使人感到雄健、豪爽、有气魄、有神魂,有“弦外之音”,即是“画外之意”或意趣。
根雕,得自然者的优势,仅占成品的三分之一,下余三分之二,全赖人为塑造。这项艺术工程,需要雕塑人有广博的知识,多彩的文思,精湛的刀法才能出好作品。根雕是用刀上的文章,故前人称“雕绣”。这个刀上的文章,全赖神工鬼斧。就创作根雕而言,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一定的知识能量,而且还应有锐意志新的审美观和突出个性的艺术思维方法,一件作品的出现,历经从构思到构图,从反复推敲到定型,最后达到真正完成,无一不倾注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使创作的个性尽情表现,所谓个性创作——即在思想风格,生活经历,艺术才能,表现方法等方面上能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来。根雕创作提倡构思新颖、巧妙、造型大胆、匠心独具、夸张生动,提倡独创性和更深的意境,有不断开拓、不停地探索,做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充分发挥个性在艺术中的作用。
4.结论
根雕作品受根材原生态的制约而不能完全像生活中的事物,这就决定了根艺作品以“似是而非”的艺术形象,叩动鉴赏者的心扉,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一件根雕作品,单纯地、表面地、纯客观地追求形体上的酷似,那还不能称之为根雕艺术。否定反映客观具体形体的根艺作品,也不能具有真正艺术魅力。真正的根艺作品真切感人,并使鉴赏者受到美的感染,是具有神似美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