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今音乐教育趋势,建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推进高校音乐学科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目前。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尽快建立适应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就此本人发表一点意见和建议,对完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图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WwW.133229.Com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
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中特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 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维吾尔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
结论
全世界存在众多的民族,他们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音乐。世界各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有很多的共同点,许多国家最初都是把音乐作为同化新移民的一种手段,所有国家已经意识到学习民族音乐的价值。许多国家已把多元文化音乐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在中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突破“欧洲音乐中心论”,有利于开拓音乐教育者和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有利于中国音乐教育面向世界。学校里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综合课程计划中的实验性模式。时间从三年到五年不等,它的效果也依赖于课堂材料的发展和广泛传播,实施多元文化运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中国音乐教育仍然存在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有人提到在中国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否“超前”,而更多的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与世界相比,已经“滞后”。由于学院和大学的工作是受其自身发展条件制约的,因此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音乐教育能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找到一个适用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持体系吗?相关的美学和实际运用的相关问题是什么?高等教育如何改革才能更好的帮助新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授多种音乐?如何进行教师多元文化培训,输送师资力量?什么将有助于他们的提高等等问题有待讨论,解决。我院应顺应国际形式,改革音乐课程,探寻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经验、方法,力求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