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本质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它和我们只隔一层窗纸。
【摘要:美感不是感到了什么虚无的天外来客,美感就是普普通通的情感,只不过变换了个表现形式。出现这个特殊形式的后台,是“三因反射”现象。】
【关键词:信息,概念,情感,再现情感。】
三因反射定律: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感时,在大脑中就会把该情感与当时感觉到的外界信息及形成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由信息、概念、情感组成的“三因夹”。如果其后某一因素显现时,其他两个因素也同时显现。
1, 注释:
(1),情感:即喜、怒、哀、乐等,可分为感性情感、理性情感、和正向情感、反向情感。
正向情感包括舒适、愉快、高兴、爱慕、激动等,是人所追求的情感。反向情感包括悲哀、恐惧、痛苦、烦恼、愤怒、绝望等,是人所避忌的情感。情感没有中性的,非正即反。(因为情感的功能是支配行动。)
感性情感是生来固有的。客观信息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对人的生理机能有利的,会产生正向情感。有害的,则产生反向情感。感性正向情感多为舒服感。
理性情感是后天形成的、由概念产生的高级情感。有兴趣的活动,预期成功后和成功后会产生正向情感。反之,则产生反向情感。
(一旦产生,便与感觉到的各个信息相联系。这正是艺术作品中的某个信息能够激发理性美的原因。WWW.133229.Com)
(2)信息:包括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
触觉信息有冷暖、痛痒、气味等。
听觉信息有最简单的声、韵母信息及声音的高低、长短等。
视觉信息中有最简单的点、面、线;各种形状的点面线 ;由点面线组成的各种体;各种颜色等。
(此处的信息概念是相对的。如:两个以上物品组合形成场概念后,其中某一物品即为该概念的信息。)
(3)概念:由简单到复杂。形体信息的组合形成物概念;物和物的组合形成场概念;场和人组合形成事概念;事和事组合形成事件概念。(多个信息组合,形成树的概念,人的概念...;人和锄组合形成农民概念;再和园田组合,形成劳动概念;播种,管理,到收获,形成事件概念。)
2,证明:
(1)信息反射概念:语言是声音信息反射概念的现象;文字是视觉信息反射概念的现象。
自然界中的一颗树的概念,是由它具有的各个信息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的。这不足为怪。现在,我们只利用最简单的视觉信息——线,组合成“树”,把这个与客观的树没有任何联系的纯符号,放在一个文盲面前,并利用语言使其出现树的概念反复让其进行联系,形成牢固的三因夹(学认字)。)其后这个符号一旦出现,树的概念也同时显现(认识了这个字)。语言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如此。这个现象不但证明了信息能够反射概念,还证明了概念出现后,不只是将概念联系在形成它的必然信息上,是联系在所能感觉到的所有信息上。
(2)信息反射情感:其现象在以后的叙述中有所提及。要证明信息反射情感,须避免不能出现明确概念。否则,就会误认为其情感是由概念内容产生的。为了确认,我曾做过如下试验:有一个人(q)非常爱戴她的小狗。我把一张绿色卡片剪成星形(引起注意),以“吉祥”的理由让她把它挂在小狗脖子上。当没了那个小狗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叫来q和另外一个人,把画有红色花的图案 和绿色花的图案(为了不让她想到小狗)交给他们,辨认哪个图案好看。另外那个人张口说红色的,不出所料,而q说绿的更好看(类似试验不止一次)。正是这个原因,不但形成了色彩的冷暖感,还赋予某些色彩以情感。人在黑夜外出时,最关注的就是“黑”,它与当时的心情相联系,使黑色有了恐怖感。(不能否认有的人无此感甚至有好感,但多数人如此,不然的话,为什么称股票暴跌的那一天为“黑色星期一”呢?)红色与绿色组合,红色具有花的情感;红色和肉色组合,红色也具有恐怖色彩;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是一个信息反射情感的例证。类似现象谁都会经常遇到,但都误认为是通过联想产生的。我听说过有一个人不敢走一条道,常绕道而行,因为道旁有一个自行车修理摊。原来,她的儿子死在一次交通事故上,并且她到过现场,看到了儿子骑的那辆躺在地上的自行车。而修理摊上躺着的自行车,瞬间使其显现强烈情感,只用联想、意识、理念是解释不通的。
(3)概念反射情感:要证明概念反射情感,必须界定一个条件:现场的事物概念显现的情感,与现场概念的现场情感无关。例如:李某虽然多次看到打架场面,但无一产生严重后果,看到两人打架没有明显的反向情感反应。有的还可能觉得有趣。后来一次见到打架,一人用刀将对方砍死,李某产生了强烈恐惧感。以后又看到两人打架,还没等到出现后果,就“逃之夭夭”了。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说明了,当前的恐惧感,不是当前的事概念产生的,(并没有出现后果),而是再现情感。读小说时产生的情感就是一个例证。
(4)情感反射概念: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往往忆起往日那些美好的情景,反则反之。忙碌一天,晚上睡觉时多出现舒适感。刚睡着后,常做一些美妙的梦。(即零碎的事物概念的再现。)但也有做“怕”梦的,我记得,一个犯了罪的人说,他在被捕前整夜做恶梦。
(5)概念反射信息:如果我问:血是什么颜色的,都能说出是红的。原因就是血的概念反射了红色信息。(谁都没有像认字那样特意学习过。是无意识建立的联系。)
一,"三因夹'的特性:
(1) 随时间延长逐渐淡化。(儿童大脑中三因夹较少,其印象较深,并且牢固。到了老年如果听到小学时曾经学唱过的歌声,也会唤起生气勃勃的情感,还会产生朦胧的概念。)
(2)没有明显情感倾向信息的刺激(多为经常遇到的信息),能够消减其它三因夹的启动强度。这很像电脑的运行程序越多,打开网页的速度越慢一样。(所以艺术作品要求精简,取舍,以少胜多。)
(3)大脑处在思维过程中,三因夹启动被抑制。(如日常生活中)
(4)鉴赏者处在心情好的情况下,会加强具有正向情感三因夹的启动强度,反则反之。(所以艺术作品也注重形式美的表现,如绘画中形体、色彩的对比,音乐的节奏等,即烘托。)
(5)三因夹启动的信息、概念和情感,是瞬间自然出现的,不是通过思维、推理、联想产生的,具有直觉性质。而且不能因理念、意向而转化。(十年怕井绳。)
二,界定两个概念:
1,即时情感: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产生感性或理性利害关系时引起的情感。
2,再现情感:客体对主体的刺激,现场无任何利害关系产生的情感。
三,复合正向情感: 艺术作品的信息量往往很多,其激发的是多种情感的综合感。又因为情感只有正反两向,所以信息量再多,其综合情感也会有一定的正反倾向,只不过有强弱区别。如果正向情感居多,其综合感受就是所谓的美感。(戏剧或者电影表现的是较为具体的概念,它激发的是较为具体的某种情感,称其"美”显然不妥,然而它们的确是艺术。)
设:某图画展现了a,b,c,d,e五个信息。其中,a联系着愉快情感,b联系着激动情感,c联系着舒服情感,d 无情感,e是反向情感。并且,各自有其具体的概念。1)设b信息刺激强度最大,其综合感觉是被d、e弱化的偏向激动的美。2)如果a、b、c刺激强度无明显差异,就会显现美的感受(综合快感)。(以上的描述指美术作品的整体感觉,构成其整体的局部效果各异。)
广义的再现情感都是复合情感。只有量的区别。一个老母亲的照片激发的情感,她的儿女与不认识她的人相比是最具体的了。然而要与日常生活中儿女对母亲产生情感时相比就复杂得多。生活中儿女对母亲出现明显情感时,是与一件事情相关的即时情感,其情感特点与该事情的具体内容有关。(平时看到母亲,也不过只出现“是母亲”这关系概念而已。不会有明显情感反应。)而墙上的那张母亲照片对儿女激发的情感,就不只是某一具体情感了。所谓的“具体”是相对概念。
日常生活中产生某种情感(即时情感),是由利害关系决定,不论感性还是理性的,当时都有确切的概念,都知道情感出现的原因。况且,理性情感就来源于概念。再现正向情感显现的是不相同的多个概念(朦胧的概念)。信息量越少,提供的概念越模糊。例如“月”字,可能使你想到月亮,也可能想到日期。即朦胧概念。“十月”,“十月一日”其显现的概念越来越具体。(提供的信息量越少联系的三因夹数量越多,反射的概念、情感越复杂,反则反之。)由于概念不明,有的音乐、绘画作品,其概念接近于绝对抽象,要找到其美感产生的确切原因,难于上青天。(如:音乐美,容貌美,风景美,抽象画美等。)
四,复合情感是较高层次情感。(暂不讨论)
五,随便解释几个现象:
(1)形式美:形式美就是作品提供的信息,对听者或观者的相应感官的刺激产生的即时正向感性情感。有明显效果的屈指可数。音乐中的节奏等;绘画中形体、色彩的对比、形体的节奏(图案)等。剧情中的冲突场面、格斗场面等。形式美对所有人都有效。具有普遍性。
艺术发展到现在,不但没有单纯表现形式美的艺术作品,而且没有了单纯再现感性美的艺术作品。作品中的形式美,是为了唤起多数人的正向情感,用以加强带有正向情感三因夹的启动,起“烘托”作用。图案多用在装饰上。越古老的物件,越注重这种形式美。(如古建、文物等。)随着人类理性情感的发展,再现情感不断强化,理性美装饰逐渐取代了图案。例如:商品上的并不必要,但很醒目的“拼音”,其目的不正是用以唤起对洋货的崇拜感吗?当代的建筑,也几乎没有了像古建那样的图案,都是模仿那些联系着给人以好感的建筑特点。(其好感原因来自于住房人)。或者,城市学西洋,农村学城市。….
虽然理性美是高层次美感,但是作为理性美产生的根基,感性美在艺术创作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把理性美比作楼的最上层,第一层也有支撑作用。
(2)看戏、看电影出现的正向情感,也会与当时感觉到的现场信息相结合。如某一剧种的唱腔,都联系着看戏时的心情。在越剧流行地区,只听越剧的一个唱段,也能产生意境较具体的美感。(没看过越剧的人无效)北京人则爱听京剧唱段。保定人则爱听老调唱腔。电影中的配音、歌曲,也有同样效果;也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出现过“史村头”当代出现了追星族(使作者或编导成为无名英雄)。…
(3)音乐是利用听觉信息表现的艺术;绘画是利用视觉信息表现的艺术;戏剧,电影,小说主要是利用事件概念表现的艺术。
戏剧等较为具体的描述应该是:它们是利用事符号、事件符号进行表现的。(其中的“符号”暂替代“ 信息”。)既然已经把可触信息(视‘听)进行概括抽取属性形成了概念,概念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例如,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两人打架时,产生了“打架”概念。第二次看到另外两个人打架时,也会出现打架概念。甚至于遇到两狗咬架,也会出现打架概念。所以,产生打架概念的那可视信息便具有了符号性质。电影中一个日本人残杀一位善良的老母亲的内容,使观众启动联系着“残忍”概念的三因夹,产生愤恨情感。你虽然没亲眼见过日本人,更没见过他做的事情,同样能出现愤恨情感。儿童画人:圆圈是脑袋,椭圆是身子,再加四根线代表臂和腿,够了,谁都能看出是个人。(画一根代表胳膊的符号线,还能看出是个残疾人。而没有鼻子和眼睛,怎么就不会出现残疾概念呢?因为大脑中不存在这样的三因夹。)
。舞台或银幕中的形象,都是表达概念的符号。音乐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最少,绘画较多,电影等最多。
信息量越少的越注重形式美的表现。音乐的节奏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4)上面提到的形体和色彩的对比,有节奏的声音,能够使人产生舒适感。一篇文章表述的概念如果满足了读者精神上的某种需求(意向),当场会产生愉悦感。但这些都不属于艺术美。(如一个农民收听或收看到中央公布有关取消农业税文件时出现的正向情感)。艺术美或者艺术情感,是过去日常生活中曾经产生的某些情感的再现。(同时伴随着生活气息,即朦胧概念。)即时感性正向情感是由于信息的刺激有利于人的生理需求(听觉或视觉)产生的。;感性正向情感的再现,在生理需求上与产生它的信息无任何利害关系;理性即时正向情感的产生,是由于作品提供的概念信息,满足了过去已有的某种理念或意向;。理性正向情感的再现,必须首先提供产生意向的信息,使鉴赏者产生某种意向。(如:提供阻力信息,产生排除困难意向,提供邪恶信息,产生战胜邪恶意向。)
如果细心推敲人们常说的“以假乱真”感觉,就能够证明艺术作品产生的意境和快感,不是现场的即时情感,是再现。什么叫”“真”?它的含义是自己曾经经历过,验证过。(你如果没有经历过,怎么会认为它是真的呢?) “乱”的意义即以前的意境不是清晰可见,和眼前这个假的搅在一起。
(5)诗歌不是表现事件概念的,它主要表现的是多个带有正向情感的综合概念。所以,诗歌也具有美感特征。(并且运用韵律这个人人都可能产生的感性美加以烘托。)
(6)“悲剧”激发的是正向情感吗?是,如果不是,就没人去看了。剧中人的悲不一定使观众悲,情感不是细菌,没有传染能力。(一个霸道越痛苦,旁人越高兴。)悲剧主要表现的不是事件概念,是人的某些使人爱戴的优良品质,激发出“爱戴”的情感。如果正是由于这优良品质导致了他的死,那么,这种悲惨遭遇就集中体现了、更加突出了他(她)那优良的品德。观众掉泪,不是痛苦的表现,而是由极度的爱戴导致的激动的泪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之所以使那么多人掉泪,正是因为成功表现了天下的母亲所具有的、人人都曾体验过的优良品德。
(7)艺术品的鉴定:我认为,没有绝对的艺术品。艺术效果是通过三因夹产生的,三因夹的存在和联系的情感因人而异。它对谁有效,就是谁的艺术品。如果对多数人有效,通常就称谓公认艺术品。
没有到过种植着西瓜的田地里去过的城里人,面对西瓜田图画不会有明显情感反应。一位曾种植西瓜并获丰收农民,他会觉得该画很美。而一个种西瓜失败(死秧)的人,他又感到该画很丑。一个完整的西瓜在售货摊上常见,它刺激的是买西瓜时的情绪。而一个被切开的西瓜只在吃西瓜时见到,它能激起较强的快感。
(8)“神秘”的美:春天的特征信息(如嫩绿色的柳枝)会唤起暖和,生机盎然之感;秋天的特征信息(如桔红色的树叶)唤起凉爽(炎夏刚过)、农民的丰收喜悦感。(伴随着朦胧的概念)。一件作品中美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比较隐僻的。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喜欢观察外界事物。与印象好的人接触时,喜欢细心观察他。(反之,尽量回避。)所以,自然景物和人的面孔多联系着正向情感。一副清晰的风景画能够净化情绪(虽然它是常见的)。一个人的面貌信息比例,越接近你能见到的人的平均值,启动的三因夹数量越多,他(她)给你的感觉越美。(非洲人觉得黑皮肤美,欧洲人觉得欧洲人美,中国人初见洋人时,觉得中国人最丑的也比他美。)(当然,某小品演员的面部特征,也能使人产生快感,但这快感是较为具体的,使人发笑的快乐情感。)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对三因夹形成、强度、牢固度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外出时,除精神病患者外谁都有其目的性。不但工作中伴随着思维,走路时也一样。前面来了个骑车的人,想到的是“别碰着我”。较清晰、较牢固的三因夹都是精神集中观察时形成的。(同理,伴随情感的三因夹,是在休息时才能被启动。)
(9)抽象派绘画只是提取那些联系着正向情感的单一特征信息,而这些信息组合又没有联系着明确的事物概念。
(10)美的鉴赏有高低层次之分吗?否。因为,一个大学生因发表论文成功出现的快乐、舒畅感,与一个农民因获得丰收出现的快乐感没有高低之分。城里人看到猪粪显现丑的情感,(讨厌),而农民对它的情感反应会好得多。堆在田里的猪粪,还会出现美的感受。这不是因为农民愚昧,而是能使他获取丰收。(这还说明,理性能够改变感性情感)。同理,国旗在国庆节升旗时最引起注意,城里人看到国旗显现较强的庄严感,而山区人的情感反应就不会明显。这也不能怪他们文化素质低。(现在有了电视,还能收看到奥运会升国旗场面,建立了情感三因夹,再看到国旗,同样会显现庄严、激动情感。)审美修养一词无意义。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理念或概念,随即改变即时情感。(但不属于审美范畴。也很难。)
(11)文人的审美特性:要讨论文人的审美特性,就应该首先讨论它们的即时情感特性。文人的指向不确切,现在只讨论两个指向。
1),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其理性知识较多,相应理性情感丰富,思想境界较高,较正确(如,路上拾到一笔巨款,有的人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有人则认为不是好事(非劳动得来的成果丧失斗志等),其情感表现会有明显区别。2)文艺爱好者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对文艺作品体验机会较多,其感兴趣的事物和形成的概念与常人多有不同之处,联系的情感较丰富。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有其特殊性。
六,与即时情感相比,再现情感是较高层次情感。(暂定义)
如果讨论它是高层次情感,需先确认“客体、主体、美感”三者的关系。(其中的“美感”现指再现正向情感。)
从进化论讲,美感来源于客体,存在于主体之中。自然界进化到“人”产生的条件后,诞生了人类。客观信息的刺激对人的生理的满足或伤害,又使人类诞生了感性情感。随着时间再推延,才出现了即时概念和即时理性情感。然而到此才具备了“美感”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如果没有情感的储存功能,就无所谓情感的再现。所以,来源于客体的“美”又保存在主体之中,才显现了艺术意义上的美感。
要讨论再现与即时具有质的区别,先从概念说起。从时间顺序上,概念产生在前情感在后,对概念的认识比对情感的认识清晰得多。(我们虽然认识了地球,月球甚至火星;认识了原子分子甚至基因,但是还远没有认识情感,只是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如果没有概念的储存,就不会出现语言和文字。例如,与自然界的树毫无关联的符号“树”,没有和自然界的树的概念一起被“下载”下来,以后再见到那个纯符号时,树的概念不会出现。猴子、连狗在内,就已经形成了物概念(认识家人,并且不咬。)但是这概念的出现,只是由信息激起大脑中一系变化内容的临时表现。并没有把可视信息和概念一起被记录下来。因为不能储存,学不会语言,更不会认字。只因为有一个即时和再现的时间之差,使猴子进化到人。(没有过去印象,就无从与当前的进行比较,不能诞生由时间介入的高级概念…)。但以此推论再现情感是较高层次情感,只不过是个假想而已。
七,艺术作品显现的情感是较高层次情感。
举例讨论:(1)一个私心太重的人w为了求职把一笔巨款送给贪官张某,张某喜出望外,对w产生爱戴情感。如果其后张某遇到他或看到他的照片时,也会显现爱戴情感。然而除了张某以外,凡认识他的人见了w的照片,肯定不会有好感(也有例外)。即使有一位艺术家认识他,也不会以w为素材搞创作。(不是出于理性,而是艺术家的正向情感三因夹里没有w.)(2), :有一个善良的老母亲得了重病,由于没钱不能送医院,儿子王某焦急之际,街坊一位公认的老好人q送钱给王某让他赶紧送老人去医院。王某与q第一次处事,经过短暂的思维过程后(我该不该收?…)对q产生感激心情并出现爱戴情感。即时形成的三因夹是“爱戴情感,概念,信息”。具体分析:具体人q最具体的概念是“q”概念,类概念有“人”、“动物”…;q最具体的视觉信息是他独有的信息,即:除了q外,你见到的所有人都不具有。(包括独有的符号和特征性符号组合。)q的视觉“类信息”有“人”的特征性视觉信息。现在,提供视觉信息反射情感:只提供q具有的“人”的特征信息,显现的是你见到的所有人的具体情感的综合感觉;如果提供q独有的信息或照片,王某显现的是爱戴情感,伴随着具体的概念。这个公认的老好人,虽然在多数人那里也联系着正向情感,但是都具有各自的特殊内容。如果这些人中有一位艺术家,由于正向情感三因夹里有q的信息,就有可能想到以他为素材进行创作。其创方法至少有两个。一是以自己感触到的具体内容进行记实性的描述,其有效对象会很少,有人会做出“有意义,不真实”的评价。二是搜集对q有好感的那多个内容对q做多方位描述,直到使人产生“老好人”这个类概念为止,随即显现“爱慕”类情感。这时,出现了质的变化:它不但增加了认识q的人的有效对象,还能使联系在“老好人”类概念上的所有人的三因夹被启动,其有效对象的增加量已经不能以倍数来计算,几乎遍及了所有人。类概念与形成它的各个具体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具体概念具有偶然性,(q给与某一人的好处,都不能排除他是否有自私目的。)所以,类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类概念形成后,它所具有的具体内容便化为符号。要表现老好人使人显现爱慕情感,不一定非要表现q和他所做的事不可,农民、工人、军人,甚至像西游记中的猴子、猪,虽然各自有自己的内容特点,都能够表现“好人”、“老好人”这个类概念和激发爱慕情感。
“老好人”这三个字提供的也是类概念,为什么不能显现明显的情感呢?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象信息。艺术作品的体验对象不是“人类”,它是个抽象概念,不能作为个体而存在,艺术作品显现的情感是极为具体的某一个人的情感。“老好人”的文字概念与“人类”具有同类性质。一个人显现爱慕情感时,老好人的符号内容是由形象信息参与那一个个具体事物。如果王某对另一个人说q是个老好人,那人不一定有情感反应。因为王某没有提供构成老好人的符号内容。要使具体人显现情感,不能脱离形象信息。(当然不排除文字也能表现形象信息)。其道理可以比喻表述为:“疼痛”二字的概念不能显现痛苦情感,是因为在疼痛时伴随的概念中,没有接近于这两个符号的信息。理性情感和概念较复杂,此讨论属于表现技法范畴,不详述。
总结以上论述可概括为:个别的现象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局限于某一区域有效的作品,不会成为大众的艺术。只有表现类情感(如爱慕)的艺术,才能具有普遍有效性。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意境,正是事物的本质内容。艺术情感伴随着多个概念,虽然它们的内容各异,但都有其共同之处。例如,激动情感联系着使其激动过的多个具体内容,但都有能使其激动的共同特征。整体概念虽然朦胧,特征概念则隐约可见。(鉴赏艺术作品感到津津有味之处。}例如,你面对油画“决战前夕”,主席的激动神态,和对面那画有箭头的地图,与决战前夕概念组合,启动事件概念,并显现相应的情感。主席那激动神态会加强你的激动强度(你必须有激动三因夹)。这时,你的相应的经历内容被启动(朦胧),主席简朴的服装和那简陋的住所,可能使你想到他的品德,也可能想到胜利的不易…(与你经历的内容有关)。还可能模糊显现为胜利付出的一个个战斗场面(意境)。如果你处的环境比较幽静,还会感到似乎还有什么吸引着你(潜意识),是什么?是油画内容和你自己的潜在内容有一个共同属性:重大的成功来之不易。或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与自己的经历内容有关)。现在,你并不是像学者一样苦苦搜索那个哲理,而是那个再现正向理性情感驱使着你。你所感触到的这能使人激动的共同属性就是类概念可显现的所有内容都伴随着再现复合情感(再次提出,如果没有再现,画面中的主席激动,或理性上认为他应该激动,你也激动不起来。上学以后的儿童,虽然已经明辨是非,但理性情感三因夹无有或很少,只爱看格斗片)。而这复合正向情感也正是类情感(或者接近了它)。
。其实,我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艺术情感不同于任何即时情感。从某些场合看,对提高人的再认识有其独到之处。我们欣赏风景画,第一眼会使你有个好心情,画中的色彩、远近对比使你舒服。再仔细欣赏。与正情感相联的生活中有印象的那些意境就活跃起来,画中一棵树的特征能使你出现某电影的意境,也可能显现牛郎织女求爱的意境…甚至某局部景物会人格化 。比如,两个树枝伸出来连在一起,(概念的符号)会产生握手的意象;一颗小树长在一棵老树下面,会激发“爱戴”概念,与该概念相连任何意境,或触景生的情,都不是上帝恩赐的灵感。蓝天使你心旷神怡,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汹涌澎湃…。这些画外之意,无论你觉得多么神秘,都是自己大脑储存的再现!在欣赏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大自然是美的”这个类概念。;画中一个美貌的人,除了天生就有的性情感外,还有那些美的内容。(优良品德等,。性情感起导火线作用)。在欣赏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人是美的”,或“多数人是美的”类概念。这些结论性的感悟,(只是感悟,明确的结论在思维推理时才能出现。)不正是趋近了事物的真谛吗?
七,结论:
1,美学就是情感的科学。我们只是感觉到了它,还没有理性的认识它。
2, 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向人展现现场对其无任何利害关系的某些信息,由于三因反射现象,让其再现过去曾经产生过的情感和情景的技术。
3, 艺术品是什么?艺术品就是能使人再现正向情感的作品或物品。
4,“美感”是什么?美感是正向情感的特殊表现形式:
(1)美感是没有具体概念的正向情感。(广义)
(2)美感是几种正向情感的综合感觉。(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