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要花大力气建构中国特色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其中关键的一环,是认真学习邓小平文艺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鲜明态度,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实践相结合。邓小平文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从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的形态,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文明的形态,是开创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的里程碑。它高层面的理论建构逻辑起点、多层次的辩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在建构新的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践中认真学习和把握。
关键词: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1
面对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已经提到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日程。笔者以为,未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结构体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从理论视角和方法来说,可以从人类文化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形态学、符号文艺学,甚至更新的角度和方法去研究和探讨文艺的规律,作出理论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是,它的结构体系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新时期以来就有“美学—历史”相统一的各种体系模式、艺术生产论模式,还有人主张艺术反映论、审美创造论等等模式,这都是应该鼓励的。强求一律,要建构“大一统”的“范式”,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精神,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WwW.133229.Com
诚然,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文艺实践中,文艺理论研究要花力气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形式。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我以为,起码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科学地总结人类的文化实践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丰富经验。因为这种文艺实践经验,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把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同他们在改造世界中的审美活动重新结合的伟大实践,有着许多新的美学特征和优秀的思想的、艺术的传统;同时,它又是不断汲取人类文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艺术成果创造出来的文艺,有它的辉煌的成功经验,也有挫折的深刻教训。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我们进行新的理论思维的宝贵财富,它理应是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主要理论概括内容。第二,广泛研究、分析西方从古到今的文艺理论思维材料,特别是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的思维成果,去其糟粕,取其优秀合理的成分,以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思维角度和内涵。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现实,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命题,欧美一些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者”,像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伊哈布·哈桑、丹尼尔·贝尔等,对“后工业社会”或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存在和精神的评论和分析,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引为鉴戒的。第三,要认真梳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这是一份十分宝贵而且丰富的理论遗产,有它不同于西方文艺理论的思维方式、体系、范畴和命题,需要我们进行艰巨的分析和转化的工夫,吸纳融会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去,从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以上这些工作,我们在20世纪都在做,但显然没有做完。在上述这些工作中,我认为关键的一环,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文艺理论思想,学习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鲜明态度,以及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实践相结合,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路和思维方法。本文就这方面阐述一些个人的见解,请方家与同行指正。
2
每一个理论体系都必须有它建构的逻辑起点。黑格尔说,“作为一个体系,需要有一个原理被提出并贯穿在特殊的东西里面”(注1)。这个基本“原理”,笔者以为就是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从理论建构的根本层面来说,就是实践;从理论展开的层面来说,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由此出发,它从宏观的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实践中,从人类社会大结构中,确定文艺是人们“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审美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科学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逻辑起点。列宁从俄国革命的实践条件出发,根据历史唯物论的阶级斗争学说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十月革命后又提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和“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列宁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中心,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服从政治”的观点,以此展开他的文艺思想,这也就是毛泽东文艺理论思想展开的逻辑起点。
邓小平的文艺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建立起来的。它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里,也展开在他关于反对思想战线的错误思想倾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讲话与报告之中。在《祝辞》里,他第一次用明确的语言,阐述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正是在这一理论命题的前提下,他指出:“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注2),从而系统地阐述他的文艺思想和一系列理论命题以及原则。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他的文艺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就是由这一起点出发,他论述了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任务和长远目标,整个文艺工作的“是非标准”和社会主义文艺属于人民的根本性质与一系列思想原则。这一理论逻辑起点是很高的。就理论上说,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学说,丰富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的掌握世界方式”的命题,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理想,同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重要发展,在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的崇高任务,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从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的形态,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文明的形态;在实践上又给新时期的文艺创作与发展、艺术生产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开创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的里程碑。这一理论价值,我们是必须充分认识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时代,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进行革命斗争,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他们在具体指导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文艺的革命性、阶级性,以及文艺为无产阶级和人民革命斗争服务的课题,对这些课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自然也没有忽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他们指出要注意描写人民群众的革命代表,要歌颂坚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要求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应当在现实主义的领域占有自己的地位,以至于列宁提出文学的党性原则,毛泽东提出文艺首先为工农兵、文艺从属于政治等观点。这些都是根据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革命利益和实践需要提出的思想理论原则。列宁和毛泽东在革命胜利以后,虽然曾经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与文艺的任务和一系列思想原则,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他们未能在整体上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概括文艺为革命实践服务的理论形态,推进到为全面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有着三大生产,即生命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只有后两种社会实践,才能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开始人类“真正人的历史”。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就要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生产水平,同时进行艰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邓小平同志正是继承了他们的理论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同时建设“两个文明”的理论命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理论内容和现实道路,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他在这一理论和现实高度上建构的文艺理论思想,把文艺的创作与发展同建设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事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只给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指明方向,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形态,即讨论文艺如何为全面建设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服务的理论形态,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理论内容,也给我们探索新的理论命题、范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它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起点。这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坚持又根据现实实践加以发展的学风,都是我们在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需要深入领会和继承的。
正是从以上的逻辑起点出发,邓小平同志明确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指出“‘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文艺界也传播开来了,从基层到中央一级的表演团体,都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注3)。这种批评,是对上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理论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为社会主义文艺生产,防止西方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所带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消极面影响确定了正确的指针。这是我们需要深入领会和把握的。
3
康德说过,“体系要求方法”(注4)。我理解就是要有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把握事物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来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基本课题。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文艺创作和发展中,把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同现实的任务统一起来。在《祝辞》中,他在指出了文艺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后说,“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就把文艺在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崇高使命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主要是涵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始阶段的现实任务。它应该从当前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水平出发,进行艰苦的审美创造,既要有现实的丰富性,又要有前瞻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国“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满足这种不断发展的多样的审美需要。但是,随着人民大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文艺又要适应和引导这种审美需求的提高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它既是文艺当前不可推卸不可代替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既是前两项任务的具体内涵,也是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求取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建设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注5)。这种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是需要每个劳动者都有高度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才能做到的。社会主义文艺不能排除或忽视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这三方面“责任”,就是把社会主义文艺的长远理想目标与现实任务统一起来的范例,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把文艺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统一起来,是邓小平文艺理论辩证思维的又一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从来就把文艺的一般规律,同文艺的特殊规律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批评拉萨尔在《济金根》中,“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提出要“更加莎士比亚化”;要描写时代“更加突出的性格”,反对把人物“写得太抽象了”(注6)。恩格斯则认同戏剧应“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注7),他还曾经反复说明,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最高标准”(注8)去批评文艺作品的,也就是既首先尊重文艺的审美规律,又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来审视。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明确指出在文艺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注9)。毛泽东在讲到文艺创作时,详细地阐述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和要求(注10),还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注11)。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既唯物地揭示文艺能动地反映历史生活的一般规律,又注重文艺审美创造的种种特点和规律。邓小平的文艺思想继承这一理论思维传统,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艺创作与发展的一系列课题。例如,在阐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原则时,他重申列宁“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思想,继承毛泽东关于“接近工农兵群众”、“去表现工农兵群众”(注12)的观点,针对当时出现的鄙弃歌颂人民丰功伟绩和平凡劳动的错误思潮,具体阐述了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一次又一次写下的光辉灿烂篇章的历史事实,明确要求“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文艺不能批判落后思想和丑恶现象。邓小平同志在阐述文艺要在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时,便提出除了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清除林彪、“四人帮”的政治思想影响以外,还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明确提出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这些都是根据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歌颂革命无产者和人民,批评人民内部缺点以及暴露人民敌人观点的新阐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指导原则。
但是,如同以上马克思主义导师和革命领袖那样,邓小平文艺理论也总是充分注意把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在阐述了上述基本创作原则之后,就十分具体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实际上是用新的语言、新的观点,精要地概括了文艺创作中艺术的形象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反映生活的丰富性与揭示社会关系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性相统一,艺术的真实性与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的倾向性相统一这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原则,并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作出的新阐述。他还从文艺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论述了创作多样化的要求,其落脚点是使人民获取两个“得到”:即“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这也是对文艺审美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
从以上这些论述里,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文艺思想在解决文艺的创作原则时,总是把一般规律同文艺的特殊规律多方面、多层面地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建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时,需要坚持的思维方法与原则。
4
在文艺的创作与发展中有种种不同性质、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矛盾。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理。邓小平同志也是坚持这一原理的典范。就文艺的方向和政治思想倾向来说,他历来坚持文艺是思想战线、意识形态重要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坚决反对在这个领域的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但是,他同时又提出学习和借鉴资产阶级文化的课题。他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注1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接着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注14)。这是在对待资本主义文化问题上,把对立面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贯彻始终的突出表现。此外,对作家与人民、创作主体与生活客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多样性等等对立面的统一,他都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阐述,为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解决这些课题确立了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讲对立面的统一,不是矛盾双方的均衡和无原则的调和。唯物辩证法说的矛盾对立,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们主导着事物的性质,并在与对立面的斗争中,求得事物的进步与发展。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坚持“双百”方针中,就体现了这些思想。他坚定地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还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提出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作为贯彻“双百”方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指针。但是,他也明确指出,“把开展批评同‘双百’方针对立起来,却是一种严重的误解或曲解。‘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他还说,“有些人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注15)。这些论述,除了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之外,也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思想。它对于我们处理和解决文艺其他层面和范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有启迪的。
5
综合以上这些思维方式的特点,归根到底就是把马列主义文艺学说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和文艺发展的实际相统一。这一理论建构特色,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基本原理,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邓小平同志说过,“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注16)。又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17)。这里提出,一是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要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艺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范例。首先是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我理解,这就是说,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实质,而后加以继承和发展。不能离开当代中国的现实实践,去照搬马列主义的“本本”来硬套现实的发展情况。例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中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历来明确认为,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独特部分,与政治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文艺服从于政治”,这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是有它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的。可是,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以后,到了需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这种理论观点就需要调整和发展了。因为无论从文艺反映生活的整体性特征来看,或是从文艺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层面来说,文艺都不能局限在与政治联系的领域;加上长期的实践表明,“文艺服从于政治”的提法,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对文艺的创作与发展利少害多。在《祝辞》里,邓小平同志就首先说明,“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以后,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又明确阐述“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注18)的理由,给调整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向作了理论准备。不久,以他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便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第二是,要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为指导,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从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改变了文艺服从于政治的口号之后,并没有排除文艺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他接着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还进一步说,“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注19)。70年代末又曾经指出,“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20)。这就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以新的思想和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与政治相互关系的新内涵。特别是他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内涵,就帮助文艺工作者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艺与政治的联结点,把文艺的历史使命同文艺的审美创造对象及其塑造人的美好灵魂的审美特性连接起来。这无疑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说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统一的范例。其他如上述关于文艺要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不能代替”的历史使命,关于文艺创作的“三个统一”原则和两个“得到”的审美要求,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和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自由化、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以及教育服务部门和精神产品生产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等等论述,都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说的光辉成果。
诚然,邓小平的文艺理论,只是提供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一个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思维方法。它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也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艺理论科学还有它需要提出和阐明的具体概念、范畴及命题,需要如前所说的通过总结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及汲取中外古今一切文艺创作和理论思维的有益成果,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提出新命题。新观点,解决新问题,才能建构起有新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善于运用邓小平文艺理论,这个艰巨的任务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注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84页。
(注2)邓小平:《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载《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9—186页。以下引自此文均不注出处。
(注3)(注13)(注14)(注15)(注16)(注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第44页,第44页,第46—47页,第291页,第291—292页。
(注4)转引自阿尔麻·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2页。
(注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7页。
(注6)(注7)(注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0—341页,第343页,第347页。
(注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8页。
(注10)(注11)(注12)《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65—87页,第74页,第80页。
(注18)(注19)(注20)《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20页,第220页,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