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传承与运用论文(共3篇)

2023-12-09 22: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中运用


  前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儿女智慧的结晶,作为一个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实现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亟待解决。而借助我国公共艺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融入该领域中,则能够在强化少数民族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将这一艺术元素与现代审美进行融合以实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针对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应用于公共艺术中所呈现出的价值


  对于我国公共艺术领域而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元素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公共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在文化朝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背景下,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到公共艺术领域中,是实现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赋予我国公共艺术以“中国风”之艺术特色的必备条件。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赋予公共艺术以复古样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融合下致使我国公共艺术领域受到了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并在艺术思想的碰撞中呈现出了全新的公共艺术形式,而其中的中古复古式设计理念的诞生使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具备了介入的条件与基础,各种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在公共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


  2.赋予了公共艺术以民族艺术文化之内涵


  公共艺术的内在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思想文化理念,而基于中国民族文化所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下,使得少数民族艺术元素逐渐被抽象出来,并在融入公共艺术过程中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促使相应的公共艺术具备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此过程中,公共艺术不仅影响到了当代人的文化理念与审美关键,同时,少数民族艺术元素也因此而被不断的提炼,进而在强化当代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理念的同时,也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借助艺术元素形式得到了传承与升华。


  二、少数民族艺术与公共艺术间所呈现出的关联性


  在公共艺术领域中,文化内涵与艺术手法的融合赋予了公共艺术以内涵,而这是因这一内涵的存在,使得公共艺术在具备独特外在形式的同时,也具备了灵魂,而一旦脱离这一基础,公共艺术将因自身的肤浅而失去立足之地,而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其创作的源泉所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重要构成部分,所彰显出的是民族儿女的智慧,从文化到艺术这一升华的过程促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具备了深厚的底蕴,并作用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理念。而将少数民族艺术应用于公共艺术领域中,不仅事物艺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之需。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艺术元素成为了其创作的灵感之源,通过对艺术文化的抽象与整合,使得公共艺术具备了自身的独特魅力。


  而公共艺术本身就隶属于文化范畴,相应的艺术作品具备了民族化与时代性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得到了升华,这一动态过程促使公共艺术作品在不同时代具备了不同的特征,而在这一与时俱进的背后,公共艺术作品所折射出的是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这些元素都是少数民族艺术元素的重要构成内容,所以,这就使得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的重要构成内容。


  三、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1.少数民族文字艺术元素的具体运用


  在人类历史中,文字的诞生促使人们具备了交流与表达的工具,而因各民族文化的不同,促使相应的文字也就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在我国,汉字是通用文字,但是,在少数民族中,有着独属于自身的文字,这一艺术元素将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实现提供灵感,并为实现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提供了途径。


  文字本身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反应的是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对于公共艺术领域而言,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将少数民族的文字进行抽象,然后融合到设计之中,进而促使少数民族艺术得以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得到呈现,并赋予了公共艺术作品以独特的中国风,能够将独属于东方文化艺术之魅力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很多的招贴广告中,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将少数民族文字艺术元素进行了抽象与融合,进而再讲西方文化融入,进而以中西合璧的效果来展现出全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使得中国文字艺术之精髓被展现在世人面前,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为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2.少数民族图案艺术元素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图形艺术的诞生要早于文字,是人类最初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追溯历史能够发现,以图形来传递信息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一时期,人们会借助图形将自身对自然的认识进行描述。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朝代下有着不同的图像符号。各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图案元素,至今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自身的图腾,而很多图腾的含义则成为了“待解之谜”。但不论是何种民族图案艺术元素,都包含文化内涵,对于公共艺术领域而言,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可从图案元素中寻找创作的切入点,进而借助少数民族图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来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境界,借助这一文化内涵的传递来获得世界文化的认同,并使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以少数民族的木雕元素为例,在公共艺术领域中,可将木雕元素运用于建筑设计中,进而赋予建筑以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并实现木雕艺术的传承。


  3.少数民族色彩艺术元素的具体运用


  事实上,色彩元素也是少数民族艺术元素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借助这一艺术元素能够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甚至是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映,而这是基于色彩所具备的文化特征下,使得公共艺术创作能够在色彩下功夫,通过对色彩元素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内容进行抽象,促使色彩能够与大众的审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进而促使艺术与实用有了契合点。


  四、结束语


  综上,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而言,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为其创造提供了灵感之源,而要想赋予我国公共艺术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就需要结合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的内容进行抽象,抓住艺术文化元素之精髓,进而在促使我国公共艺术具备中国风之特色的同时,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本文在阐述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应用于公共艺术中所呈现出价值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艺术与公共艺术间所呈现出的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字艺术元素、图案艺术元素以及色彩艺术元素运用于公共艺术中提出了对策。


  作者:林陈黄等

  第2篇:科学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教育体系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丰富文体娱乐生活,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的期盼更加强烈。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长期以来,农村十分缺乏艺术类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更显紧缺。如何挖掘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传承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云南最亮丽的艺术瑰宝就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一、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内涵


  从艺术教育的功能出发定义认为,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教育部研究的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方位艺术教育体系共分为七个阶段:学前阶段,在幼儿园提倡快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要配备大量师资;高中教育,以欣赏为主;大学教育,以鉴赏为主;职业院校,改变原先的薄弱局面;师范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院校,除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还要研究怎样进行全国广大青少年、甚至全民的艺术普及,并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按照教育部对艺术教育阶段的划分,构建一个完备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不但需要少数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相互融合,更需要大、中、小学艺术教育相互衔接,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相互结合,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互交流。


  二、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促进民族融合,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云南少数民族种类众多,全省共有52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风俗和文化艺术。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民族关系和睦,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2.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繁荣民族艺术,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保证。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一国人才的众寡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云南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省份中是最多的,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全国最为丰富的。以杨丽萍《云南映象》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艺术作品,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的目光。因此,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挖潜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确保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以继承,促进各民族之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发扬光大。


  3.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


  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为此,云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了若干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和品牌。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教学上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形式,把民间传承艺人请进学校,进入课堂;舞蹈学院先后聘请了红河州哈尼族李芳生、花腰彝施万恒、彝族杨文忠,香格里拉藏族徐光平,怒江州傈僳族李碧清和文山州壮族梁慧兰等少数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到学院进行教授,让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就能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了解与学习。“非遗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云南省文化、教育等职能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其次,学院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民间进行田野调查、采风、调研、实习等,使学生切身学习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从而达到对民间文化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2011年的招生中正式开设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本科专业。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得以留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支撑。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人才现状


  我省共有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77个县、29个自治县。截至2010年,云南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其中,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均已超过万人。


  1.文艺机构健全,层级完整。目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均设有文化局和文化馆,各乡镇有文化站,各村有文化室、各小组都有文化户,形成了省、州市、县区、乡镇、村、村小组完整的文体层次架构。


  2.从业文艺工作力量、专业素质逐步充实与提高。全省农村文化系统中,艺术专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艺术力量得到了加强,对艺术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攻读学位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较大的提供了从业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


  3.文化艺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各级文化系统通过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和交流活动,开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编发文化简报等多种方式,把文艺活动送到基层、送到农村,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各级文化馆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不够,场馆面积不足,缺乏专门的展厅,一些舞台设施、音响设备老化,信息化、数字化服务设备达不到标准要求,电脑化办公难度大,导致农村文化馆工作难以做到规范化、系统化、数字化。


  2.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文体艺术活动的开展传播。经费不足是各级文化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许多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特别是文化下乡、演出下乡等公共娱乐活动常常缺乏经费支持,局面非常被动。


  3.艺术人才队伍薄弱,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艺术人才方面,文化馆缺乏高学历、高层次的综合型的人才。文化馆从业人员中,艺术类博士生几乎没有,硕士研究生也是少之又少,本科学历以上的业务人员人数占业务人员总数的比例远达不到基本标准,部分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不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4.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被忽视,存消亡风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但却常常容易被大众所忽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年岁已高,但是很多传承人却没有“关门弟子”来继承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消亡风险很大。


  五、多措并举,科学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1.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文化艺术属于公共文化事业,政府理应履行政府职责,对这些公共文化事业给予公共投入保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农村地区特殊的支持与帮助,建立少数民族文艺专项基金,用于培养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


  2.以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完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学校中增设传统少数民族艺术类课程,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体系。高等院校要加大对高层次、高素质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高考考生给予分数倾斜照顾。科研教学活动中要把少数民族特点与社会审美观结合起来,把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社会、承接传统的优秀艺术人才。课程与班级设置上在纯艺术类专业中增设少数民族班或者增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类的课程。


  3.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制定学以致用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的少数民族艺术类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定位,关键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艺术专业旨在培养素质较高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及创作人才。艺术院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既要面向专业艺术市场,致力培养高、精、尖的艺术人才;也要面向政府事业单位的文化馆、学校以及一些企业等就业岗位,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培养普及性、综合性的艺术人才。因此,艺术院校在办学中,要根据社会现状及现实需求,确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和调整教学课程及设置,特别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优势,确定适应社会就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


  4.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创新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就业方式。建立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加强与文化单位部门的沟通交流,定向培养符合文化部门需求的少数民族艺术考生,实现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文化艺术部门以及部队文化工作单位在招录工作人员时,对艺术类岗位要采取严格限制艺术专业、侧重专业考察、定向招录、提高纯艺术类考生的专业分数占比等方式,给予艺术类考生相应的照顾,提高艺术类考生的就业率,为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选拔出优秀的艺术人才。


  5.以艺术品牌为标杆,开拓务实有效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途径。发挥基层文化系统的传承带动作用,通过打造艺术精品,挖掘农村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包装,把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打造成为有一定造诣的艺术人才。充分发挥艺术品牌效应,利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艺术品牌、艺术名人,如:杨丽萍与《云南印象》、刀美兰等云南舞蹈家。通过多种多样教育形(下转101页)(上接096页)式,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来学习传承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承。


  科学构建适用于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选择,是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迫切需要。从杂乱到规范,从无名到有名,从忽视到重视,从无序到自成体系,无不让每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深感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作者:朱维青

  第3篇:浅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中小学中的教育与传承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历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对学生个性的完善、心灵的健康、智力的发育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虽然中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很多思想都与现代的教育工作不符,而中国现代的艺术教育改革相对于西方来说,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了些许的调整,但大体模式并没有变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国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愈发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口、耳、手等多种器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艺术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如音乐是能使人产生回忆的艺术,音乐的旋律随着乐曲进程的不断变化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同时艺术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欣赏艺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艺术也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人们虽然认识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学生心态


  虽然在200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但实际上,艺术类课程还是远远无法与升学有关的“主科课”相比拟的。学生虽然不至于连五线谱和高、低音谱号都不认识,但在心理上就将艺术类课程当作“副科课”,认为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这些都使得艺术类课程教师的课程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二)教师培养


  在很多的调查中都表明,部分学生“喜欢艺术,但不喜欢艺术类的课程”,而不喜欢艺术类课程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内容与生活距离太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死板等,这些都与艺术类课程的教师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有的教师还有不认真备课、提前下课的行为。虽然教育部有着相关的规定,但这些也都只停留在字面上,没有真正改善艺术类课程的尴尬局面。为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中小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培养工作也必须得到重视。


  (三)不受学校以及老师的重视


  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道德完善以及智力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国家对艺术类课程的课程量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将艺术类课程放到应有的位置。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挪用几节艺术类课程来为学生“加餐”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初三、高三两个年级,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音乐课、美术课等“副科课”基本成了摆设,即便没有被占用,也经常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场所。


  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像语数英等课程一样重要,存在一种轻视的心理,认为自己就算在课上下大功夫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属于“投入高,回报少”,从而不愿花费心思去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认为“得过且过”就可以了,对于学科任务也只是敷衍了事。这些都使藝术类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


  (四)少数民族艺术在艺术类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


  现在的艺术课程中虽然有一部分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少数民族艺术,但这一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书本上所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情况在艺术类课程中都有体现,这对于我国民族艺术的保存十分不利,很多民歌、民乐、民舞都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这些都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人们的自觉保护。


  二、艺术在中小学中的教育与传承


  艺术的教育与传承问题在现阶段是很难改善的:例如改善生活中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氛围,这些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家庭、社会氛围以及对艺术的接受程度加以改善,这些都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的;对于环境、多媒体以及艺术相关用具等方面的改善,一些少数民族艺术流传地区处于偏远山区或者农村,这些地区还可能存在着温饱问题,让人们在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时候将精力放在艺术上显然是不现实的。艺术的发源时间也是在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有了闲暇时间之后。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艺术还是需要传承下去的,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少数民族艺术。我们只能去试图解决一些现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端正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态度


  艺术教育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艺术类课程是“副科课”的概念还是深入人心,许多人对于艺术类专业的人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习艺术的人都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得已才转而学习对语数外要求不高的艺术。从古至今,人们就将艺术的作用限制在了“陶冶情操”之上,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人在闲暇的时候所做的、能够耗费时间的工具。要想在根本上更正这个概念,需要将艺术列入中、高考中来,使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中的一部分。现在虽然也有特长生的艺术类考试,但终究也只是针对少部分人的,很多人抱着“随便考考”的心理,并不是十分在意特长生的“加分”。而且特长生的考试仅仅依靠的是天分,甚至在参加考试时并没有接受关于艺术的综合理论知识。如果以这个为全体的标准肯定是不公平的,实施起来也会打击很多人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能够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列入到中、高考的考试范围。虽然个体的天赋存在差异,对于一些方面的成绩评判会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对于艺术史、乐理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科目,都可以作为统一考试科目来进行。用“应试”来使所有人都进行对艺术知识的一般了解,让所有人都具有最基本的艺术知识,从而为改善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氛围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开设综合的少数民族艺术理论课程


  在研究生之前,小学、初高中都没有开设少数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而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普遍没有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只有在其他艺术类专业才有少数相对沾边的课程,但也只是较为专业化的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等课程,对于综合性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由于没有初等教育的铺垫,直接上升到研究,使得这门课程的接受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对于这门专业都不是十分了解。即使想要报考,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没有系统的方向,许多专业书籍在网上、书店都很难找到,这都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总体而言,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处境并没有如“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等艺术类学科那样获得相应的优待和认同,反而备受冷落。而现在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没有了这些“后备力量”的推动,就无法更好的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艺术。虽然政府用青歌赛等比赛类的方式来推广少数民族艺术,但只有在理论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因此建议在中小学中开设少数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让少数民族艺术走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三)培养合格的艺术类教师


  一个合格的艺术类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认真的态度、选择合理教学方式的正确判断等。我国中小学的艺术类课程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处于“学”的被动地位,这也是我国中小学大部分课程的主要模式。这种单纯的教与学的模式限制了中小学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的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分为学生与讲台两个部分。


  教学方法的优劣与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不适当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从而收效甚微。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艺术教育不能如同语数英等课程那样严肃而循规蹈矩,而应该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领悟。


  (四)制定相关的艺术监管机制


  在培养教师的基础上,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管机制。艺术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自觉性,也不能没有规则的任由教师自由发挥。应当出台相关的监管机制来规范教师的教学。例如,定期抽查老师上课,并在已有评估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奖惩和规范。


  (五)将少数民族艺术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


  现在中小学所用的教材虽然也有不少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容,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在一些条件不好的学校只能选择性的放弃这一部分的学习,而条件好的学校最多也只会在多媒体中为同学演示、播放相关的视频。这些仅仅停留在书面的东西并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多的是看过之后就忘记了。而要求教师成为“全才”,了解所有少数民族的艺术并对于这些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那么,唯有沿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大学中有很多讲座,中小学也可以将一些艺术大师请到校园中来,组织学生们听讲座,普及相关知识,从而达到了解相关少数民族艺术的作用。中小学的学生不需要像大学的学生一样听一些专业性强的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在定期的教师培训中加入收听讲座的部分,安排一些能够掌握的讲座,让更多的老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少数民族艺术的知识,为少数民族艺术的普及打下基础。


  三、结语


  少数民族艺术,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同样的,它的教育、发展、传承都不能离开人们的生产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少数民族艺术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作者:李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