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古罗马建筑艺术浅析论文范例分享(共3篇)

2023-12-11 21: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艺术浅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


  (一)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由来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希腊最典型、辉煌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是这些风格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悲剧和喜剧是希腊人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在此上演。


  (二)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点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主要特点。


  第一:平面构成为l:1.618或1:2的矩形,呈黄金比例的构造,显示出雅典人经典的智慧。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强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柱式的定型。共有三种柱式:1.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这三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三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


  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他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第四: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连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二、古罗马的建筑


  (一)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形成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艺术。但是与古希腊艺术通过崇拜神来肯定自我不同,古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崇拜现实的、世俗的人。古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但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


  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项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二)古罗马建筑的风格特点


  通过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


  第一: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艺术形态和风格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实在的联系。出色的拱券技术使罗马宏伟壮丽的建筑有实现的可能,使空前大胆的创新精神有了实质的依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及风格,使其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第二: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用于拱券,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第三:体现时代烙印——野蛮、血腥、骄奢淫逸。帝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发达,大批自由小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但是他们又是国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这个群体的意志对皇帝的废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皇帝都对他们实行收买政策,以生活上的补贴和打发无聊的娱乐生活笼络他们。于是,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华丽。地上和墙面都贴着大理石板,镶着马赛克,绘着壁画,壁龛里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子上陈设着雕像。


  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给人以巨大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地开拓者。古罗马建筑艺术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古希腊建筑艺术和谐、单纯、庄重和布局清晰,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两个时期对欧洲建筑的发展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由于古罗马和古希腊两大建筑体系的影响,之后的建筑即使各有特色,但也保留着其类似的一面,主要形成了以下八种风格: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罗曼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古罗马和古希腊灿烂的文化,精湛的技术,以及对整个欧洲建筑史深远持久的影响。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千百年间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不论是万神殿,希腊神庙,还是为后人所发展起来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筑风格特色,都是源自希腊罗马,始于希腊罗马。


  希腊、罗马的文化发展在建筑史上的成就对于人类的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如今建筑特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喜欢希腊罗马的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同时也是因为它们的人文魅力。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不同,西方的建筑偏重于人文与开放式结晶。因此希腊罗马的人体雕像着重于体现人体美学。与之相辅相成的便是伴随着美学建筑的海洋文明带来的民主与开放。


  作者:马佳娜等

  第2篇:浅谈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成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围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原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悲剧和喜剧是希腊人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也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最高成就。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主要特点。


  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强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他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第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系列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二、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艺术。但是,与古希腊艺术通过崇拜神来肯定自我不同,古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崇拜现实的、世俗的人。古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对罗马的影响很大,但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古罗马建筑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通过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


  第一: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态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实在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现实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新精神有了实质的依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第二: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它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第三:建筑体现时代烙印——野蛮、血腥、骄奢淫逸。帝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发达,大批自由小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但是他们又是国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这个群体的意志对皇帝的废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皇帝都对他们实行收买政策,以生活上的补贴和打发无聊的娱乐生活笼络他们。于是,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地上和墙面都贴着大理石板,镶着马赛克,绘着壁画,壁龛里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子上陈设着雕像。


  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给人以巨大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地开拓者。古罗马建筑艺术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古希腊建筑艺术和谐、单纯、庄重和布局清晰,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两个时期对欧洲建筑的发展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由于古罗马和古希腊两大建筑体系的影响,之后的建筑即使各有特色,但也保留着其类似的一面,主要形成了以下八种风格: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罗曼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古罗马和古希腊灿烂的文化,精湛的技术,以及对整个欧洲建筑史深远持久的影响。


  作者:柳耀辉

  第3篇:浅谈建筑艺术与环境融合的几个原则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设计手段的应用,让建筑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各种造型的建筑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城市之中,但是,对于建筑艺术的褒贬不一,其实正是暴露了建筑艺术的一些不足之处,综合起来看,建筑艺术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建筑艺术与环境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建筑艺术脱离了环境这一能让建筑艺术凸显魅力的舞台。艺术的想象力和建筑环境不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为此,建筑艺术反而成为了建筑上的画蛇添足或者是败笔。真正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必须从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进行设计,这样的建筑才能向许多名传千古的古老建筑一样,不仅成为建筑上的独树一帜的瑰宝,也让环境因此更加充满魅力,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建筑艺术与环境融合的原则之一是:“取法自然”。任何一种艺术,如果离开了最初的自然的构件,她的艺术生命就不会长久,真正能够让艺术长存的,就是“自然之美”以及“返璞归真,重回自然”。


  任何一种建筑,如果想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能和建筑的环境有机的结合,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取法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万物皆在自然中升息繁衍,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肉相依,更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建筑艺术中找到自然的影子,为什么很多古代的建筑,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够经久不衰,永葆青春?为什么许多古代的建筑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环境?关键在于:建筑之初,那些建筑设计大师们就关注了环境,关注了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可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不是如何超越自然之美,而是如何在自然中体现超越之美。


  其实,建筑学上的许多名词要素,多是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从最初的简陋的建筑工具——石质工具开始,人们便从自然中获得建筑的诸多材料,到后来的著名建筑祖师鲁班的诸多发明,无一不是收到自然万物的启发而生。由此可见,自然给了人类丰富的智慧资源,自然也让我们的灵感得以生发和升华。


  于是,我们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方式方法,逐渐在自然的启示和人类智慧的交融之中,不断开发,不断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技术的应用逐渐演变成建筑艺术,各种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形式也就脱颖而出了。


  可是,我们却渐渐发现,建筑艺术的花样翻新,有时候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特别是很多大师们精心涉及的建筑造型,却成为了实际建筑中的败笔。比如:涉及看似别具匠心的纽约哥伦布转盘广场,却成了没有窗户的大匣子;地位应该相对先和的华盛顿加拿大领事馆,却成了古怪的学院风格的败笔;构思独特的英国伦敦巴比肯中心,却成为拥有巨柱的丑陋拱门;本应承载艺术与美感的西雅图体验音乐计划博物馆,成了地上的“巨大灰斑”。如此等等,因为缺乏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单纯追求艺术造型,让艺术成为了自然中的不和谐因素。当然,还有近期中国的“秋裤楼”“裤衩楼”等,低俗的造型,源自设计者没有更多地考虑自然的因素,让人们的审美发生如此的偏差。可见,源于自然,取法自然,才能让艺术成为自然的艺术,成为自然美的一种升华。


  建筑艺术与环境融合的原则之二是:“构建和谐”。要想在环境中立足,必须要适应环境,能够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建筑艺术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与环境的相关性以及与环境的和谐性。


  真正给你美感的建筑,她不会在环境中异军突起,而是凭借其与众不同的建筑造型和匠师们独到的眼光,让建筑艺术和自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她们的存在,是对自然环境的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对自然的跨越或者破坏。


  很多让人赞叹的建筑艺术恰恰体现了“构建和谐”这一要素。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建筑看似简朴,却能够成为一种特色。比如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建筑,很多都不仅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精华,更是这里的建筑家们将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成果。非常具有特色的藏族的布达拉宫、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纳西族的丽江古城、仡佬族的石板房、彝族的土司庄园、瑶族的歇山顶茅屋、苗族的大船廊、木鼓房、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跳花场,侗族的鼓楼、花桥、戏楼、祖母堂、布依族的凉亭、歌台。这些建筑,多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并和自然成为一体。


  这些建筑,造型简单,却能让人们印象深刻,既体现了东方建筑艺术的独特韵味,更是将建筑和自然的完美结合进行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与环境融合的原则之三是:“相互融合”。真正超越想象力的建筑,不是造型的奇特或者标新立异,而是实现“建筑既是环境,环境也成建筑。”


  现代的建筑师们,在结合建筑材料的独特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对建筑艺术的设计,正越来越倾向与环境融合这一因素,并且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典型建筑。


  除了很多建筑设计关注了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之外,和环境的合理融合,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一大趋势,因为我们从诸多世界知名建筑中,都能够挖掘出环境融合的因素,特别是典型的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兵马俑、悬空寺、北京故宫,古罗马竞技场、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白宫,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德国科隆大教堂、雅典卫城,马来西亚双塔、泰姬陵、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麦、加拿大清真寺、罗马斗兽场。她们能够和环境在色调、材料以及造型等诸多方面进行融合,远观这些建筑,有的根本就是环境中的一分子,有些成为环境的有益的补充,有些为周围环境平添了诸多生机。


  正是由于上述建筑与环境的恰到好处的融合,他们的艺术价值才得以长久的体现,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建筑的典范之作,受此影响,中国近代的诸多建筑,也开始关注建筑艺术与环境的融合性,如现代化的艺术场馆:中国的水立方,奥运“鸟巢”等不仅成为环境艺术中的珍品,同样也让环境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建筑艺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必须应该遵循上述三个原则,从“自然、和谐、相融”三个方面,做到“取法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精华,让自然成为建筑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做到“构建和谐”,然建筑艺术和环境成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的整体,做到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合理融合,从而让我们的建筑艺术能够不断吸收营养,建筑设计更加独特,建筑造型更显独有的魅力,,在展现东方建筑之美的同时,更多的成为世界建筑的点睛之笔。


  作者:马海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