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莎士比亚戏剧的哲理美句

2023-12-09 16: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他的作品确实反映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士西方古往今来作品上映最多的剧作家,也是作品和人生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并有多部夺得奥斯卡奖,如1999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莎士比亚情史》,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西方所以作家中作品被引用最多的作家,因为人们的确能从莎士比亚那里找到所需要的最恰当的词句。

 

  莎士比亚7岁进了文法学校,学习主要课程拉丁文,此外还学一点逻辑和修辞以及简单的希腊文。学校的教学主要是死背书,学不好的学生要受到鞭打,犹如旧时中国私塾和小学教师用戒尺打手心。莎士比亚不可能对此有美好的印象。后来他父亲负债,他辍学,不到16岁就自己谋生,先后做屠夫的学徒,到了18岁与一个比他大7岁的姑娘安妮结婚,婚后生了一男二女三个孩子。莎士比亚时代的青年认为到地主的禁猎区去打猎是值得尊敬的勇敢行为,传说中罗宾汉经常这样做。他偷猎了一只鹿,被地主喽啰们鞭打了一顿。因为怕报复离开了斯特拉福镇逃亡伦敦。他在伦敦找到的工作是为来看戏的贵族照看马匹或在后台做跑腿的事。

 

  尽管大学才子们看不起莎士比亚,而演员们却把他看成是自己人,他们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1601年剑桥大学的学生们出版了一个讽刺性的戏剧评论刊物《从帕尔纳山上归来》,当时著名的喜剧演员威廉?凯普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念过大学的人很少能把戏写好,而我们的伙伴莎士比亚却胜过他们所有的人。

 

  莎士比亚是1590年前后当演员和开始写作,这时莎士比亚结识了骚桑普顿伯爵,因为骚桑普顿伯爵是个戏迷,还有许多其他贵族也是剧场的常客。

 

  到了16世纪90 年代英国文艺复兴已到了顶峰时期,这群贵族青年经常赞美意大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轮流复述意大利的小说,听意大利的音乐。莎士比亚对这些音乐非常喜爱。对于莎士比亚来说,骚桑普顿伯爵的家时一所学院,他在这所学院里受到了文艺时期艺术和诗气氛的熏陶。

 

  斯特拉福镇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留下很深的烙印,童年时听说过许多神奇故事,最可怕的是关于几个极丑陋的巫婆故事,后来他在《麦克白》中描写过他们。这位伟大的剧作家熟悉那个时代人民的语言、民歌、民间叙事诗、历史传说和神怪故事。毫无疑问,早在童年时代莎士比亚就得到了这份宝贵财富中相当部分。

 

  本?琼生在回忆莎士比亚时说:尽管莎士比亚的知识不太系统,但却很渊博,那完全是持之以恒、博览群书的结果。对于学校他未必会留下美好回忆,在喜剧《皆大欢喜》中,他说一个学童像蜗牛一样慢吞吞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走上学堂。在从《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也有类似的描写。莎士比亚总是把他所见所闻的典型内容写在自己的剧本里。如:住在骚桑普顿伯爵家的意大利教师,常常穿黑衫,脸色黧黑,姿态庄重而骄傲的佛罗里奥,莎士比亚就以他为模特,在喜剧《爱的徒劳》里塑造了一个妄自尊大的道学先生霍罗福尼斯形象。霍罗福尼斯说:此类谬误之读音,闻之殆于令人痫发;足下其知之乎?所谓痫发者,即发疯之谓也。莎士比亚把这种骄傲的老学究式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大约在1592年莎士比亚读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吗的《变形记》中一则古罗马神话的故事,受到启发写了第一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嘲讽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典范——那些侍奉灶神的贞女和幽居庵堂的修女。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都与他周围的生活有密切关系,他的长诗中那个不要女神的爱,宁过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阿都尼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莎士比亚在骚桑普顿伯爵家见过的某些青年。诗中有些生动的画面大概就是莎士比亚童年时在故乡斯特拉福镇郊外游荡时脑海里留下的印象。

 

  当时有种风气,诗人们都把自己写的长诗题献给显赫的贵族。莎士比亚也把《维纳斯与阿都尼》题献骚桑普顿伯爵。伯爵和聚在他家的那群文艺复兴的崇拜者们都很喜欢这首诗,大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他们崇拜莎士比亚,有的大学生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在枕头底下。

 

  莎士比亚读了前辈乔叟(1340?-1400,英国诗人)《好女人的故事》以其其它作品后受到启发,创作他的第二首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此长诗也是献给骚桑普顿伯爵的。两首诗受到文坛行家们的关心和好评。骚桑普顿伯爵感到非常的荣幸,据说给了莎士比亚一千英镑。

 

  命运对莎士比亚微笑了,1592-1593伦敦都在闹瘟疫,一周要死上千人,而莎士比亚就躲在骚桑普顿伯爵富丽堂皇的宅邸写他的剧本,从1594年起的4年内,他一口气写了7部喜剧、4部历史剧和2部悲剧,平均每3个多月就要写一部不朽的巨作。莎士比亚与骚桑普顿伯爵以及与当时其他有教养的热爱文艺复兴的贵族结识对他的创作生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那就是在他创作生涯的初期就已经可能观察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接受他们的文化。

 

  莎士比亚事业的成功除了上述所交代之外,他还善于倾听各行下层人们反映的社会现况、民间流传等。他写作时总要回顾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事物。如写《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他在骚桑普顿伯爵举行的盛大假面舞会和一群睡眼惺忪、厚颜无耻的仆役

 

  莎士比亚回家探亲,不顾路上骑马颠簸劳顿,一到自己房间,洗澡餐毕便开始伏案写作。在烛光下通宵达旦地飞笔疾书。他毕生都在顽强地劳动。

 

  莎士比亚一生只活了52岁,26岁左右开始写剧本,49岁就开始退出剧坛,一生写作时间大约只有23年,在这23年里并非全职作家,至少还得演戏。考虑到这些他的写作速度够吓人了。据说伊丽莎白女王要他写部福斯塔夫爵士——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有名的滑稽人物——坠入情网的故事,他用了2星期就完成了,这就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文艺复兴时期培育的莎士比亚拥有思想的巨大力量和炽烈的感情,他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充分表明他具有各方面的才能。

 

  当时在艺术领域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这种新的现实主义倾向在绘画,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天才艺术家中得到了最充分、最鲜明的表现。在英国这种新的现实主义倾向则最鲜明地体现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戏剧创作中,而这一时期戏剧创作高峰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创作新的艺术作品的人认为中世纪艺术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就转向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并称自己的时代为文艺复兴时代,意即回复到古希腊罗马去。后来历史上就沿用了这一名称。莎士比亚很熟悉文艺复兴时代这种艺术,这位伟大的人民作家的作品不是给喜好典雅文学的人看的,而是给广大的观众看的。他是面向人民大众的,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这样评价过他。

 

  莎士比亚一共留下37部剧本,还有许多诗歌,简直件件都是稀世珍宝。他完美的语言非常丰富、幽默,简直像刚收割过的田里拾谷粒一样——俯拾即是。如:

 

  Foolerysirdoes walk about the orb like the sun; it shines everywhere.[]先生,傻气就像太阳一样环绕着地球,到处放射它的光辉。(《第十二夜》31)

 

  Since law itself is perfect wrongHow can the law forbid my tongue to curse?

 

  []法律本身既然是完全错误,法律怎么能够禁止我的舌头咒诅呢?(约翰王31)

 

  Third fisherman…… MasterI marvel how the fishes live in the sea.

 

  First fishermanWhyas men do a-landthe great ones eat up the little ones. I can compare our rich misers to nothing so fitly as to a whale; a play and tumblesdriving the poor fry before himandat lastdevours them all at a mouthful. Such whales have I heard on o’th’landwho never leave gaping till they swallowed the whole parishchurchsteeplebells and all.(2.129)

 

  []渔夫丙:……老大,我不知道那些鱼在海里是怎么过活的。

 

  渔夫甲:嘿,它们也正像人们在陆地上一样;大的捡着小的吃,我们那些有钱的吝啬鬼活像一条鲸鱼,游来游去,翻几个筋斗,把那些可怜的小鱼赶得走投无路,到后来就把它们一口吞下。在陆地上我也听到过这一类的鲸鱼,他们非把整个教区、礼拜堂、尖塔、钟楼和一切全部吞下,是决不肯闭上嘴的。

 

  (《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21)

 

  莎士比亚的语言还体现在将哲学的深刻、文学的优美、历史的深邃完美融合在一起。举一段哈姆莱特台词,这段美句毫不夸张地说是古往今来所有文学语言中最出色者之一,称得上伟大的台词。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it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to sleep

 

  To sleepperchance to dreamay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3.156)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哈姆莱特》31)

 

  这段话是整个悲剧的中心,哈姆雷特问自己: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是不可能默默忍受和默然旁观的。但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是无益的。这意味着自取灭亡。因而哈姆雷特想到了死了;睡着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剧本,那个手执出鞘之剑在汹涌的、准备吞没他的怒涛面前的人物形象,就会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哈姆莱特看到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正是排比的妙用,他认识到人世间的混乱,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消灭邪恶。哈姆莱特仿佛是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主义缩影。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看到人世间的不平等,他们憎恨它,却无法消灭它,因为他们不知道消灭人世间不平等的现实途径。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一对真诚相爱的青年男女。朱丽叶父母强迫她嫁给英俊的帕里斯伯爵,在13场乳媪对朱丽叶说。。。小姐!像他这样的男人,真是天下少有。哎呦!他真是十全十美的好郎君。在35场里她的乳媪还说:我想你最好还是跟那个伯爵结婚吧,啊!他真是可爱的十全十美的好郎君!罗密欧比起他来只好算一块抹布。。。即使这样称颂帕里斯贬低罗密欧,朱丽叶也不动摇。朱丽叶爱上罗密欧,就开始考虑人生意义,开始怀疑那些从童年起就不断向她灌输的真理,千百次地听过:贵族的姓氏是真正的荣誉,它比什么都重要的训诲。朱丽叶说过姓不姓蒙大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上任何其他部分。如;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 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

 

  So Romeo wouldwere he not Romeo called, 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Retain that dear perfection which he owes 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

 

  Without that title. 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与朱丽叶》22)

 

  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世代为仇的古老封建家族。两个年轻人的纯真爱情与两大家族的世仇水火不相容,这就注定这对青年男女以死殉情的结局。莎士比亚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写的两句话不是偶然的: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过这样的哀怨心酸。这部悲剧基本的主题只能解释为主人公真正和谐的感情与他们所处的不可和谐时代之间的对立。

 

  Young Adam cupidhe that shot so time[]这位小爱神真是个神弓手,

 

  When King Cophetua loved the beggar-maid. 竟让国王爱上了叫花子的女儿。

 

  (《罗密欧与朱丽叶》21)

 

  As is the bud bit with an envious worm[]正像一朵初生的蓓蕾,还没有迎风舒展它的嫩瓣,

 

  Ere he can spread his sweet leaves to the air, 向太阳献吐它的娇艳,就给妒嫉的

 

  Or dedicate his beauty to the same. 蚊虫咬啮了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11)

 

  I think it best you marred with the countyO he is lovely gentleman! Romeo’s a dishclout to him……[]那么我想你最好还是跟那伯爵结婚吧,啊!他是个可爱的绅士!罗密欧比起他来只好算是一块抹布;……(《罗密欧与朱丽叶》35)

 

  Love goes toward loveas schoolboys from their booksBut love from lovetoward school with heavy looks. []恋爱的人去赴他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儿童;可是当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却像上学去一般满脸懊丧。(《罗密欧与朱丽叶》22)

 

  作者:沈超英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6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