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大学艺术理论教育的再审视

2016-09-26 14: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章从一、培养问题意识:从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建构认识图示: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意识培养;三、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的能力三个方面针对大学艺术理论教育的弊端提出了策略性建议,旨在提高和完善大学的艺术教育。


  关于大学艺术教育的弊端和解决思路可谓是高见纷呈,作为从事大学艺术教育工作者之一,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艺术教育的目的被定位为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但迄今为止,姑且不论中学教育,很多大学教育者起到的仅仅是灌输知识、练习技能的作用,仍然停留在机械教育的模式和程度上,而没有起到真正的知识传授和人格培养相长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首先是通过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从事研究。如何学习比学什么远为重要。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教师素质等的提高等,目的无非是教会学习如何学习,怎样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因此,艺术教育的目的一如教育的最高目标,即尽可能早地达到“可以不教”的目的。

 

  蔡元培当年提出培养受教育者“服从真理”、“独立不羁之精神”。没有方法指导的独立不羁一定是放浪不羁,没有方法指导的知识呈现的只是“真理”的表面。从方法论的意义来说,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方法会带动一系列目标的实现:良好的性格、心态、行为模式、自理能力、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有品味的生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这正是大学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他着重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利用客体、利用认识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教育的着眼处之一。

 

  一、培养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的共同弊病之一是眼高手低,拥有华而不实的理论,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十分薄弱,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答疑解惑”,学生没有主动的“惑”,师者作用何在?

 

  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因为,问题意识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习惯于接受而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在未来没有希望的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完善的人格和发展的、创意的思维。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也是从同质和简单的心理功能形式向复杂和专业化发育的。大学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真正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创新层次人才是大学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从课程编写、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等诸种环节加以关注。

 

  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考察就指出了中国课程的弊端,即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而到了1996年,美国学者迈耶指出,勒温的研究将近10年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大多数方面依然如故。而过了十多年,我们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基于质量意识和特点意识的一部科学的、合格的教材,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融而为一,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鉴赏的把握知识与技能,实现对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同西方相比,我国大学的艺术理论教材及课堂教学,只注重艺术欣赏而忽略艺术批评。其内容大都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艺术审美欣赏等;而批评本身即是极有活力、极为开放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对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能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所必需的。

 

  课堂教学方面的操作应该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意义。按照皮亚杰的看法,思维的发育是有机体与环境(客体)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思维适应了经验,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再进一步适应,经历一系列的突变,得到更多新的先进思维。恰如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看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考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适宜问题情境,将理论教授与知识运用环境紧密结合,启发学生脚踏实地,具有怀疑的接受和批判的继承思维,能够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能力审美的去解决问题。从而使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免于口头的倡导。在具体的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则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实现“头脑风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师生关系,保证“快乐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身体力行”,从而营造一个对话、协商、思考、理解、共建的学习空间。比如可以通过对形象直观、内涵丰富的中外艺术作品的鉴赏、分析、理解,与对中外文化特点的比较认识相结合,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学生实际的审美生活体验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生动直观的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结合美术实践,将本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为一种生动活泼、创造表达的美术体验过程,这对于改变旧有模式造成的弊端是十分有益的。

 

  可是,大学的老师们太急于让学生去了解、去懂得,他们忽视了大学学习也需要游戏性、连贯性和探索性。艺术就是一扇门,通向内心的门,老师是站在远处山顶上的召唤者,而不是那个拉着他们的手,陪他们一起走进的人。

 

大学艺术理论教育的再审视


  二、建构认识图示: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意识培养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前提是,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为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则取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

 

  我们生存在一个充斥着符号和摹仿符号的图像世界里,现代图像的空间表现出很明显的被动性、机械性、征服性以及一种人为的、不确定的、虚拟化的体验,因此伪艺术化的浅薄和表象随处可见。原因之一在于形而上理想的缺乏和认识图示的文化底色和人文气息的不足。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认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必须保有它的智慧,以及对其自身及自身条件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不断地予以更新。大学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和建构的就是这样一种有智慧的、有自我意识的能够不断更新的认识图示。而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的、自律的、超然的、诗意的、人性化的体验和品质是建构现代认识图示的立足点。

 

  美国人佛莱斯纳在《大学》中说,大学是一个提供理想主义精神的场所,它首先表现在对于伟大、文明的传统的继承。现代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社会运行机理。而真正有意义的现代认识图示应该基于传统文化模式,这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文化模式,它让民族文化以一种新的面目获得复活的空间,这种空间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传统的深度空间意境:“自然”(老庄之天人合一的“自然”)与“和谐”(儒家之情与理的“和谐”)。

 

  延续艺术、人文传统,是大学艺术教育的起码职责,也是大学艺术理论教育的作用之一。在教育和教学中,以传统的艺术图示对心理的慰藉应对数字图像世界对视觉的征服,赋予数字化冰冷金属般的环境更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这是建构大学生认识图示的途径之一。

 

  三、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的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而教育的失误教师难逃其咎。已故教育家梅贻琦指出,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可试问,如今中国的大学里,能称为大师者几人?那么,怎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大师?

 

  大师也许包含太多的内容,但最基本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绝大多数大学教师确是有责任心的,他们也认识到了现在艺术教学的巨大不足和缺陷。可是要改变这个现状,最根本可也是最困难的是真正提高教师的能力,(注意,是能力而不是素质),可是这是个积重难返的问题。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大学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是可堪忧虑的。

 

  世界、社会、知识甚至学生自身本为一个发展的、连贯的整体,大学的艺术教育却并没有教会学生认识这个整体,不过给了学生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满足于片面的、断裂的知识获取和局限的能力培养,使学生不具备长远的价值和竞争能力。一个教授艺术理论的大学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历史、人文、科学、心理,关键的还是专业素养,他本身就是一个加工厂,然后给学生的是一剂配好的中成药,而不再是配方。但事实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比如大学的很多院系开设有《艺术学概论》课程,但到头来,音乐学院的《艺术学概论》上成了音乐学概论,文学院的《艺术学概论》成了文学概论,美术学院的成了美术学概论。片面、断裂、狭碍,如何能起到艺术理论教育的目的?史论结合、知识连贯,学科打通,这是身为大学艺术理论教育者的最起码的素养,

 

  当前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影响到教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成效,比如职称评定的现实问题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师敷衍教学专心于狭碍的专业研究: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学术文章无病呻吟、唯少数圈中人看得懂;学生给教师打分引发的一些教师处心积虑的讨好学生:迎合学生的低级趣味,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教育的市场化趋势使教学过分关注一时的物质性价值而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出现所谓的"为教育、学术而经济"还是"为经济而教育、学术"的问题,无限膨胀的欲望笼罩在大学教师头上,世俗的浮华和势利的贪欲滋生一连串的教育腐败:教育目的的异化、教师的唯利是图、学生的市侩品质。一连串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问题令人忧虑、难逃其咎。

 

  艺术教育的责任和意义不言自明,艺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艺术教育问题弊端种种,需要整个社会的用心关注和踏踏实实的身体力行。

 

  作者:李 民 来源:职业时空 2007年1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