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2015-04-22 16: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形式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美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美中究竟是形式还是内容是艺术美的本质,这是使形式与内容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对形式与内容的争论。一般说来,大致有3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内容重于形式,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作为艺术作品形式的形象则“只是现实的一种苍白的、而且几乎总是不成功的改作”,不具有美学意义,不能作为美感的一个来源。与这种观点相对立,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艺术流派则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生活、历史、社会、心理内容统统都是文学的“外界”,惟有艺术形式才属于艺术作品的本体,法国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兰巴尔特认为“叙事作品是一个句子”,“具有句子的性质”,“叙事作品中‘所发生的事’,从(真正的)所指事物的角度来说,是地地道道的子虚乌有,‘所发生的’仅仅是语言,是语言的历陷”,“叙述的代码是我们的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后层次”。总之,语言、结构等形式的东西才是文艺最为重要的东西,内容只是文艺的“外界”。

  与前两种观点不同,黑格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认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他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内容非它,形式转化为内容;形式非它,内容转化为形式。”[1]在黑格尔看来,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就以上不同的观点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形势与内容同样重要,拿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说:身材与衣服。一个好的身材需要一件合适的衣服才能彰显气质,如果衣服不合适那么身材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有一件好的衣服身材很差的话也是徒劳。这里的身材就是内容,衣服就是形式。所以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形式与内容是艺术作品的“灵”和“肉”,在艺术作品中他们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作品的神韵。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展现的是一幅孤独与无助的画卷,再现了伏尔加河岸边那些纤夫迈着沉重步履的瞬间。这一瞬间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段绵长的联想,这一瞬间可能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也可能会唤起心头的伤痛,然而这种复现至少能在我们每次观望作品时,从心底产生一股浓重的情感,无论是悲是喜,以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唤起观者的共鸣,当观望作品时,瞬时能进入它的境界,这一境界中包含了客观存在,组织形式和不同的主观感情。当然,列宾的这一作品不完全以单纯的“叙述”示人,同时还具备着与之相匹配的形式要素。画面的构图既考虑了视觉要素间形式与形式的关系,也考虑到了形式与传达信息的关系。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流的转折,将纤夫们布局在沙滩沿岸,并以狭长的横幅展示这一队列,这种横向的、压缩的形式,匹配了纤夫们队列的同时,整个画面也因此具有了强烈的压抑感。画面颜色昏暗迷蒙,映照着画中角色的境遇,这种色彩的应用也是画家创作心境的写照,这些形状与色彩的形式感都为画面的主旨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这一作品是形式美感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一。

  影视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影视媒介体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影视本身也独立成为一门视觉艺术。任何艺术都存在形式与内容的表现问题,两者的丰富变化,才引发各门艺术中的百花齐放。在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调和问题,即影视究竟是该再现生活,还是追求纯粹的视觉形式。先锋派电影希望影视能够摆脱文学的、史诗的或戏剧的内容,它所选择的道路与“抽象派”绘画如出一辙,一味追求抽象的形式和“纯粹作用于视觉的”形式结构。巴拉兹?贝拉指出:“排斥虚构剧情的倾向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表现赤裸裸的事实,一是表现纯粹的现象。前者的目的是只表现物象而不要形式,后者的则是只表现形式而不要物象。这种倾向一方面导向对纪录片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则导向纯粹的视觉形象、光怪陆离的光学效果和‘绝对’影片的无目的的形式把戏。”先锋派电影正属于后者。以影片《一条安达鲁狗》来说,它是先锋派电影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代表作品。影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一系列无逻辑、无理性的镜头,一切只是为表现而表现,以纯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然而电影创作的实质应该是反映生活、反思现实并留给人深刻记忆的,纯形式的电影表现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所理解和欣赏,却不能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以心理学为普遍的基本原理,并依靠心理学向更多的人传播观念的影视艺术来说,便有些违背它的初衷了。大卫?波德维尔对电影的形式作出如下的阐述:“形式即系统,它是一个管理着各个部分之间结构关系的内在系统。”如果说《一条安达鲁狗》是利用纯然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混乱与迷离中的压抑情感,那么另一部影片《生死停留》则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它并非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展示一个虚拟的空间,一个垂死人的最后的臆想。侧重于精神状态的描绘,人物越临近死亡,人物所臆想情节愈发混乱。其叙事空间是跳跃的,人物关系不明确,要将主观臆想用镜头语言呈现,由此也产生了错乱的空间,抖动的画面,交错的时间,也正由于这种非传统的叙述手法和意念化的内涵表达,影片的形式与内容就更加无法分离。这部影片无严格的规范和既定的主旨,它的重点就是要传达梦境般的游离过程,似乎对影像片段形式感的依赖超出了对叙事的要求,然而叙事的段落也是传达精神的基本支撑。由此可见,如果剥去了这种形式,影像本身也就毫无冲击力可言。[2]

  “剧情(故事)正像一幅人像,只有作为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它才能通过它的艺术设计而具有表现力,并且只有这样,它才能使它的全部原始构成素材发挥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想撇开形式来表现素材,那么素材就不会成型,因而也就不可能构成形象。正如一件木制的家具一旦被打烂,它便成为一堆木头。”不同艺术由于其媒介的不同,形式变化也会各异。无论是我们提到的绘画艺术、影视艺术还是其他艺术门类,它们在各自的艺术体系中都存在内容与形式的调和问题,只是由于不同艺术品种的传达媒介、表现手法等要素的不同,所以在内容的选取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各自的语言。我们承认了艺术门类的多样性的同时,对于艺术自身特色的发展也同样不能摒弃。形式与内容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都是两个不可分离的对象,如同两个发展体系,它们不是平行的,而是交织的,作为艺术创作者,也就是在这种交叉的碰撞中才产生出艺术的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