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雅明理论中的技术问题的形成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特•本雅明(1893-1940)是德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现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 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本雅明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最早阐述,是他1934年在巴黎所作的一次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讲演。在这篇讲演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中生产力一般地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运用于对艺术生产的认识。他认为,艺术创作即艺术生产同样受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正如物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样,艺术技巧则构成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而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构成艺术生产关系。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般决定生产力的原理,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艺术生产力即艺术创作“技术”。如果艺术家企图改变他和读者或观众的关系(即艺术生产关系),他就必须改变他的艺术创作技术(即艺术生产力)。这也和他对艺术的政治倾向的思考有关。艺术的政治倾向长期以来被简单而僵化地理解为艺术内容的政治性,但现在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即艺术的政治向不是由艺术的内容而是有艺术的技巧所决定的。而对于本雅明来说,先进的艺术技巧就是合乎时代的表现技巧。
1936年,本雅明发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机械复制”理论,以一种技术性视观解释艺术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肯定了电影、摄影等由机械复制技术产生的艺术。在他看来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世间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可以说’此书发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现代艺术的认知范式。
二、本雅明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本雅明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艺术具有生产特性的观点,把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放在同一层面内进行考察,破除了一直以来人们关于艺术的唯心论观点,为人们正确理解艺术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亲身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冷冰冰的工业技术的侵害、文人低贱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看到了艺术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是一种“物”,其中凝结着社会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财产交换与分配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三、对本雅明“技术问题”的批评意见
阿多诺坚决反对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的过分乐观。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表不久,阿多诺就马上撰文提出自己的针对性意见。阿多诺拿爵士乐为分析对象,他•不相信这类依靠现代技术才发展起来的大众艺术具有本雅明所认为的革命潜能,反倒是,他认为大众艺术是一种对人性的压抑机制。
阿多诺也强调艺术的政治意义,不过他认为只有个体性的自律艺术才能帮助实现人性的解放。他甚至不愿把大众艺术归人“艺术”的范畴,而称之为“文化工业”。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集体权力不可挽回地在销蚀个性”,它反映的是“个性的泯灭”,只能导致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退化,从而有利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人民的控制。
四、对本雅明“技术问题”的辩证思考
其实,本雅明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技术的另一面也曾多次强调,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作家作为生产者》中,他都殷切地吿诫我们:在利用先进的生产机器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完全地接管和改造,使之适合革命的需要,否则,对新技术的利用将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法西斯主义可以利用技术,使之服务于他们将“政治生活审美化”的目的;资本主义也可以利用技术,使之成为制造无产阶级“幻觉般的想象和多义的推测”的工具,从而诱使大众参与资本主义电影工业。
至此,我们发现,阿多诺和本雅明两人对技术和大众艺术的论述,其实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各自进行的,其间不但没有发生真正的冲突,倒是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他们分别从正反两面论述了技术的政治潜能,只不过是站在各不同的对待大众文艺的立场上。
五、自己对技术和艺术的看法
从原始艺术精神、象征艺术精神、古典艺术精神、浪漫艺术精神、现代艺术精神到后现代艺术精神,人类都在跋涉一条精神超越的道路,创新的冲动是跋涉这条道路所坚定地信念。艺术的精神价值就在于此,使人类获得真正的精神解放和心灵提升,这一过程将持续人类生存之始终。除非人类死亡,否则艺术长青。有时候,技术是一种进步,而纯朴是一种美!
马啸 温照云(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