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禅修的心理学分析与中医养生

2016-04-17 16: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禅修溯本求源,可追溯到7000a前的古印度恒河流域苦行者的瑜伽修行。自东汉以降,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与中国儒家、道家的融合,时至今曰禅定修炼已成为中国佛家的代名词。禅修修炼的心理操作过程受到广泛关注。对心理学的发展和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据现有资料对禅修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作一分析。

  

  1.禅

  

  禅是古印度语“禅那”的略语,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最早由印度婆罗门教正式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其修持操作主要是“禅思’“禅念”和“禅观”等活动,通常以静坐方式进行,所以又称为“坐禅’。《辞海》释:禅,梵语Dhya-nam的音译(禅那)的略称,意译“思维修’“弃虑”常译做“静虑”安静而止息杂虑,佛教认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明净的状态,即成禅定,依程度深浅有四禅(色界定)和四无色定等分别《中英佛教词典》:全称是禅那,梵音第耶那,意思是观,念修,观修,意思是震慑乱意0;《现代汉语词典》则简短解释为佛骄傲用语,指通过默想领会佛理的修行方法3;唐玄奘(600年-664年)将“禅”译为“静虑’,“静”指身体状态的坚持“虑”指心理过程的递进,表明了“禅”从身体到心理对人的影响作用。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由佛教演变,成为中国独有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所谓禅,即“悟’“开悟”的获得过程。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之不可言说。

  

  可见从“悟”上讲,禅的修行更偏重于实践的体系,是修禅者精神凝集的一种冥想4。坐禅的基本目的和方法是排除杂念,把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对内在的研究对象加以深切地关注和体会5,是主体与客体在内心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的办法讲究主客体的适应。

  

  2.佛教中国化的典范——禅宗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时期,随到西去的取经者和西域的佛学者相继来到中原,带来并翻译了大量佛经,是印度古老的佛教开始在中国由宫廷向民间逐渐流传。传入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经过长达2000余载的岁月中,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

  

  慧能,智慧高远,使禅宗门风以简捷著称,更突出了佛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与“实相无相”的宗旨。这种简捷的表达风格贴合了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不善周密思辩的习惯,使中国化的禅宗兴盛不衰,对中国文化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为代表。

  

  禅的精神实质就是顿悟与超越。顿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思维方法,是在渐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长期实践,定慧双修的结果。禅宗的超越精神可以调整人的价值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禅的解脱是净化社会与人生的必由之路,是老子“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和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为了要达到“至善境界’儒家的修养也要经过“知止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过程。儒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除私去蔽’才能“明心见性’才能把个人独立完善的人格和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统一起来,才能克服社会动乱与危机给个人造成的心理障碍。

  

  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思想,也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方式,是中国化的佛教,吸纳了印度佛教的中道方法,稟承了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一如的思维原则,是中国的直觉思维方式,是中国的直觉本悟思维方式的顶峰,也是中国心理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思维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心理的集中体现。融汇了印度佛教的空、有二宗即中国心理学思想中的心性之学,顺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要求,构筑了一种以心性理论为核心的心理生活样式。其特质是:在禅宗的人格理想的认知上,以彻底的中道原则,超脱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系列对立的心理生活观。在禅宗人格的实践上,采取“顿悟”的方法,达到“解脱”与“自由”的境界。六祖慧能把成佛的根据放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本性之中,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力解脱,对中国佛教禅宗人格的阐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8。

  

blob.png

  3.禅修——身心的体验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儒道融合,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武术气功方面,佛家功法有易筋经、少林寺内功等。武术气功侧重于锻炼人体之“形’以外练筋骨皮为主,基本特点是运动量大,动作难度也较大,且刚劲有力,意气力三者结合,力求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达摩北渡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们传授了易筋经。当时,只是为了缓解一下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故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为主。后来逐渐流传开来,自唐以后,历代养生书中,多有记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术之一。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修心”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健身功法。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作《千金要方》收录了丰富的卫生保健、药和医方的内容M。例如“天竺国按摩法”系古印度的一种养生按摩法,这种健身法,早在唐代藉佛教传入中国,孙思邈将此法收入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天竺国按摩法”并称“婆罗门法’共十八式,有洗手法、拓石法、开胸法、抽筋法、虎视法等,是记述一套活动身体的自我按摩术,也是一套导引功法。孙思邈一一详尽介绍,并根据自己的体会阐明术式的效用M。《千金要方》认为,练此法可使“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捷,不复疲乏’起到保健强身的功效。佛家在修行的实践活动上,不仅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不少内容已成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与中医养生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0。

  

  4.禅修的心理学分析

  

  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是内省观心,其中的心理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禅修的特点是“以心传心”“心性论”是禅宗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禅宗全部理论的主要旨趣。慧能在《坛经》中,重点指出禅宗修行的三无方法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4.1 禅修心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从修行上通过中国化的禅修锻炼方式如参话头、念佛、持咒、观想等心理训练,以及与日常生活劳动中身体训练的融合,道家、儒家修行内容的渗透,实现了从古瑜伽的苦行到“天人合一”的涅磐境界,对社会诸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修是一种训练心意的功夫,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静坐。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禅定的特征是“静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做的“沉思”试验表明“冗思”的被试者在沉思期间,氣气的消耗、二氣化碳的排放、呼吸率、每分钟通气量、以及动脉血乳酸盐水平等均显著下降。而这些下降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水平的下降有关。这种“沉思”练习对焦虑和恐慌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初级的“静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高级的静心则伴随着注意和意识范围的缩小,可以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涅磐境界。在禅定的高级阶段,不仅要静坐调身,还要进行“内观’’,进行悟道。在内观禅修时,修习者要对本身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进行内省、反思。这样经过深刻反省自己以后,会产生很多情感体验,包括罪恶感、被爱感、发现自我和他人的喜悦,通过接受自我和接受他人产生安心,精神获得解放感。

  

  从心身相关的观点来看,由于禅定可以保持心理的稳定,因而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当中,保持身心的健康。禅定可以使人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其不仅限于不得病这种消极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健康人来说,还能活跃心身的机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修习禅定要保持松静愉快的心态,这对各种心理障碍有直接的康复治疗作用。良好的心态影响到生理,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能够增强免疫系统活力,使练功者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保持自身康复的机能达到充分发挥的最佳状态。修习禅定,不仅在外显意识上缓解心理压力,而且有助于在潜意识上消除心理压力,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5.结语

  

  禅修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作为精神心理治疗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已被中医学纳入到养生康复的范畴,并进一步加以丰富充实,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_是清静调神,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使各种意念归于静止。通过对禅定内容、特点等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清静调神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二是佛教的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历代医家也从中汲取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气功养生的内涵,对中医养生学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历代医家也从佛家气功,汲取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气功的内容[1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