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肖像》是从《都柏林人》向《尤利西斯》。从乔伊斯本人来看。对父权的“逃离”只是斯蒂芬“逃离”的第一步。
论文关键词:《肖像》,乔伊斯,“逃离”,象征艺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从时间上看,这部小说创作于《都柏林人》与《尤利西斯》之间,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从创作上看,《肖像》是从《都柏林人》向《尤利西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从“精神顿悟”向“意识流”的过渡与进化;从乔伊斯本人来看,它是作者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读者来说,它既不像《尤利西斯》那样晦涩难懂,又不像《都柏林人》那样简单、多面。是一部非常适合刚刚开始深入阅读乔伊斯的读者阅读的作品。李汝成认为:“《肖像》兼容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既具有写实性,又富有现代性。对于我们认识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社会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富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是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心灵发展史,也是所有艺术家的心灵发展史。在《肖像》中,乔伊斯通过斯蒂芬的口,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因此,虽说《肖像》不是乔伊斯最重要的作品,也不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夜人》那样有深度,它的地位和价值却不容忽视,它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矿藏,等待着文学爱好者和评论家的品读。
小说描写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达勒斯童年时期的感受、学校生活以及青年时期的成熟、悔罪、摒弃宗教、选择流亡来追求真正的独立的过程。这篇小说表面看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爱尔兰现状、人们麻痹状态的不满。文章的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正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代表反对殖民主义和天主教统治的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虽然年轻、弱小,但是他们代表了爱尔兰的未来和希望。象征手法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它存在于整部作品的始末。斯蒂芬的名字是基督教中第一个殉教者的名字,而他的姓“迪达勒斯”则是古希腊著名的能工巧匠,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肖像》,他用柳枝和蜡制造出一副翅膀飞出迷宫。正像乔伊斯所说的“一名艺术家,用大地上那些毫无生气的东西锻造出一个崭新的、在高空中翱翔的、难以捕捉的、不会消亡的存在。”鉴于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和乔伊斯本人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不揣浅薄,拟从斯蒂芬的家庭、感受和成长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象征艺术进行解读。
一、斯蒂芬的家庭
斯蒂芬提到他的家庭,常常联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政治”。在他的家里,父亲和凯西先生代表的是先进的、支持爱尔兰独立的革命势力,他们反对天主教会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丹蒂则代表了顽固势力,他们盲目地支持天主教会,顽固的反对革命势力中国学术期刊网。而母亲和查尔斯叔公则哪一方都不是。这一点在他们的圣诞晚宴对话中读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里乔伊斯巧妙地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从一个孩子眼里看到他的家庭里的“政治”。“政治”是有两方的,作者使用重复叙述的写法多次提到。而这个家庭也恰恰象征了整个国家的政治态势。“白玫瑰”和“红玫瑰”是英国历史上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的家族的象征,他们为争夺王位发起了一场“玫瑰战争”。在《肖像》里红色和白色象征了英国政府,而“绿色”则代表了爱尔兰。“他想起了那首歌,唱的是小小绿草地上开放了野玫瑰。可是却没有绿玫瑰。不过也许世界上某个地方会有的。”“晚餐结束的时候还会端来大大的果子布丁……,上面还飘扬着一面小小的绿色旗帜。”可见在乔伊斯的心中,虽然祖国的现在遭受屈辱和压迫,但独立与自由的希望却是存在的,尽管渺小,尽管困难,但那绿色的火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就连反对革命的丹蒂也是爱国的,“她还拿雨伞敲了一位先生的头,因为乐队演奏最后一曲《上帝保佑女王》的时候,那位先生行了脱帽礼。”她只是虔诚的相信教会和宗教罢了。天主教要求人们摒弃个人情感自由,接受理智的约束,过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们利用人们对宗教的笃信和虔诚,维护教会的利益,却忽视了大众的真正心声。正如大多数的爱尔兰人一样,丹蒂也是宗教虚伪和阴险面目的受害者。绿色代表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也象征爱尔兰的绿色宝岛。爱尔兰人民从未放弃对光明、自由、民主与和平的追求,每一个爱尔兰人和爱尔兰家庭都渴望祖国的独立和自由。
二、斯蒂芬的感受
《肖像》是在用艺术家的眼睛在观察世界。每当描写斯蒂芬的感受时,读者都会感到紧张和舒缓、纷乱和宁静的交错出现,像是一副艺术作品,真实而细腻。
第一章多处提到了污秽、冰冷,这是小斯蒂芬对环境的感受,也是作者对当时爱尔兰社会的感受。童年的斯蒂芬在教会学校学习,他是个又小又弱,总是被人欺负的孩子。他看到的阳光总是灰暗、惨淡的。他被高年级的韦尔斯欺负,把他挤进池子。“那儿水多凉、多黏糊啊!有人见过大耗子往那污垢里面跳。”他的躯体又弱又小,就像他的祖国。他被人欺负,就像他的祖国。他想反抗,他的父亲却告诉他“无论如何,永远不要告发别人。”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桎梏,它桎梏着斯蒂芬的心灵与发展。斯蒂芬年少的时候对父亲充满了敬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提到他父亲,他就会方寸大乱,镇静全失。实际上,随着斯蒂芬的成长,他渐渐的发现了父亲的狭隘和可悲,并用行动对父亲进行了反抗。在学校里,他还是向院长告发了级长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在父亲破产后,他随父亲来到了父亲年轻时生活的地方考克郡《肖像》,了解了父亲年轻时的不检点和他的愚蠢过后,他甚至开始鄙视他,不再成为父亲意志的顺从者。对父权的“逃离”只是斯蒂芬“逃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他对家庭的“逃离”。
青年的斯蒂芬时常感到躁动。他喜欢文学和诗歌,在学校里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创作天分。他喜欢拜伦,当他的同学非要他承认拜伦是个异端,没什么好的的时候,他表现出了极端的愤怒,攥紧了拳头,抽噎着离开了。“某种力量正使那突然聚结的怒气轻易地离他而去,就如熟软的果子脱离果树一样。”这种力量是对现实的逃离,对老师、父亲、朋友等等各种声音的逃离,只有逃离了这些声音,听不到它们的召唤,或孤身独处,或与幻影中的同志相伴,他才是快乐的(徐晓雯,290)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当教务长告诉他让他留校担任教士时,他也选择了“逃离”,这是对宗教的“逃离”。当他来到海边,看到海面上的“鸽女”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和精神得到了净化,并且看清楚了自己心中一直模糊又确定的那个目标。这里,乔伊斯再一次使用了“精神顿悟”的手法,使主人公的精神得到“灵悟”。乔伊斯希望祖国和人民能像艺术家斯蒂芬这样从弱小的身体和模糊的意识中清醒过来,最终得到“顿悟”,真正的去追求自由和梦想。
三、斯蒂芬的成长
在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中,“鸟”的形象也是反复出现的,它是贯穿文章成长主题的一个重要细节。在他的童年时期,“鸟”是他恐惧和害怕的意象。当他告诉家人,等他长大了他要娶艾琳为妻时,丹蒂姨妈说:“要是不道歉,老鹰就来啄掉他的眼睛。”当他和别的孩子一起踢足球时,因为他又小又弱,那油腻腻的皮球就像一只身子很沉的鸟儿,划破了灰暗的天空。欺负他的孩子叫“赫伦(Heron)”,在英文中是鹭鸟的意思,他不仅取了个鸟姓,又长了一副鸟脸。因此,在幼小的斯蒂芬心里,鸟的形象代表了周围环境带给他的“恐吓”和“威胁”,正是由于对于环境的这种异化感和不适应感才导致了他最终的“逃离”。
然而,在斯蒂芬成年后,鸟的形象又变成了“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迪达勒斯的翅膀会带着他飞翔。“他喉中做痒,很想放声高叫,像高飞的鹰那样叫,尖利,穿破云层,他借力冲上青天(徐晓雯《肖像》,378)。”此时,他的心在恐惧中狂喜着,他终于冲破了童年时的迷雾,他感到自己的躯体终于与自己的精神合体,他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家的方向。于是,他看到了水面上的姑娘,他心中的女神。这女神是海鸟的模样,像鹳鸟,像鸽子。这形象刻入他的灵魂,带着他“前行,前行,前行,前行!”从此,他会带着翅膀,追寻自己心中早已存在却模糊不定的艺术的目标,冲破道路上的一切荆棘和阻挠,只为达到心中的目标。
斯蒂芬最后的“逃离”是对自己国家的“逃离”。在此之前,他看到了一群迁徙的鸟儿,他们如箭离弦,尖叫着飞过了天空。这里,乔伊斯再一次使用了重复叙述的手法,斯蒂芬再一次想到了那个与他同名的神,心中的恐惧再次升起,但是鸟儿再一次唤醒了他疲惫的内心。“鸟儿”是“动身”的象征,是“孤独”的象征。从此,斯蒂芬就要背井离乡,去忍受孤独和痛苦,只为了完成他生命中一直存在的使命。
主义、象征主义、内心独白等、“精神顿悟”等写作手法,也开始尝试使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小说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探索了人类社会现实的另一面——人类的心灵世界。通过主人公“斯蒂芬”的意识跳动和支离破碎的影像,拼接出一副关于斯蒂芬本人、它的家庭和整个爱尔兰社会平庸、守旧、精神瘫痪、不思反抗的景象。隐喻和象征艺术是整部小说写作手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没有了隐喻和象征,小说就会变得平淡、直白。正是有了隐喻和象征,读者才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斯蒂芬看到了他的生活和社会的现状。也体现了乔伊斯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力。参考文献:
[1]李汝成.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美学追求[J].外国文学研究.2005(5).
[2]李汝成.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语言艺术[J].国外文学.2006(3).
[3]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M].徐晓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