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土家族摆手舞作为一种具有文化连续性的民族体育活动,既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展示着原始感觉的生命本体文化和祭祀文化特点,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土家族发展与奋斗历程中团结协作、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由于摆手舞包含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内容,是土家族文化发展的载体,是一种珍贵的极具民族代表性的鲜活的民族文化遗产,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集体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健身、娱乐、休闲价值的体育文化。
论文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演进,价值研究
前言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的民族舞蹈。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所以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没有土家族自己民族文字的记载。根据现存的“国志”、“县志”、“府志”、“风俗志”、“文化史”、“内部资料”、“文史资料”的记载,关于土家族摆手舞起源的可以归为生产、祭祀、战争、娱乐等几大类,诚然,这些记载或者学说(有的学者将其归为几中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任何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总是在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发展的,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但总体上说,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称谓、内容和形式有学者进行过专题研究且较为深入,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可以避免神学思想的束缚,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实地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起源和演变规律,分析其成因,揭示其文化本质。
2土家族摆手舞演变的文化演进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瑰宝,通过其文化起源问题的研究,揭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本质,通过探究其历史演变规律,获得现代启示,这对更好地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2.1原始感觉的生命本体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原始文化的遗存更多地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之中,歌舞艺术的奇葩就是土家族的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族生存、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与土家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南方少数民族高山农业文化的典型。摆手舞主要由反映土家人日常生活的一些动作组成,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农事舞”、“渔猎舞”、“军事舞”和“生活舞”等摆手舞表演内容是土家祖先原始社会劳动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摆手舞许多的内容都是土家先民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反映。比如:诶笔姐(猴子赶)、拢古补六(团鱼摸)、立恶(老虎围)等主要反映土家先民原始渔猎生活;里嘎(挖土)、阿巴坳(撬石头)、卡边(拖木料)等反映了土家先民原始的农事活动。摆手舞的各种舞蹈动作涉及到饲养家畜、农业生产、纺织等手工业活动,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反映了土家人的劳动生活情况,是土家祖先原始劳动生活的缩影。
从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模仿劳动过程的播种、渔猎和收割,更多的体现土家人民在一年四季的生产劳动过程,以及喜庆丰收的情形,如“薅秧”、“撒种”、“割草”、“筛簸箕”、“挑担担”、“擦汗”等,这些取材于生产生活的身体动作,饱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经过初级加工和串联,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些动作经过反复习练,以身体活动的形式固化了下来,便呈现出摆手舞原始的体育形态,这种形态不但演化为人们劳作之余,用以放松身体,宣泄情绪的一种活动形式,而且还强化了生产和生活技能。例如身负重物上下山时必须双膝微屈颤动来调节身体平衡,双膝微屈颤动着这一动律贯穿摆手舞的终始,动律下沉无不体现了靠山吃山的高山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是一种亲地文化。作为土家特色极为典型的摆手舞,究其舞蹈形式与内涵,不论是“男女相携”连臂而舞的壮观场景所反映出的原始部落舞、民族舞的遗习,还是古拙质朴的动作所显现的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充分展示出土家族的本体力量,最终反映的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内容。所以土家族摆手舞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是生存本体力量的展示,展示的是原始感觉的生命本体文化。
2.2神话思维的祭祀文化
光绪《古丈厅志》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呐喊,名曰摆手,以祓不祥。”而且,土家族摆手舞大多于春节在土司王庙前举行。这说明摆手舞属于宗教信仰的一直仪式。土家语称摆手舞为“舍巴舞”、“舍巴日”、“舍巴骆驼”等,意思是“敬神跳”这与祭祀先祖,请求神员保佑有关。如,“土司祠,阖县皆有,以祀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鸣锣击鼓,舞长歌,名曰摆手”。土家族各村各寨过去都设有土王庙(摆手堂),在摆手舞的活动中,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有猪头、猪尾等丰盛的祭品,祭桌两边的绳子上则挂着从山上打来的各种飞禽走兽,如果打着“扁担花”(老虎),还要把皮、头、带尾都敬上。然后由身穿法衣、头戴法冠、手持法器的“梯玛”主持摆手仪式。“梯玛”领着众人跪在摆手堂前,念诵“经文”,或叙述土家族的历史,或祈求祖先的保佑。摆手舞动作之中有“观音打坐”、“十指合十”等,这些都是求神拜佛的祭祀动作。因此,摆手舞不同于一般的舞蹈,它不只是为了娱乐,而且是一种祭祀文化。
当然,在土家族人那里,崇拜祖先,祭祀祖先,思念祖德超过了信奉任何神灵。
因为,土家族千秋祭祀的祖先神。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本民族共同的远古先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八部大神。土家族把八部大神当作族神顶礼膜拜,对祖先神的信奉已达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程度。由此可见,摆手舞是土家人纪念先祖、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并把祖先神敬奉为最好最大也是最有本事的神灵,而以舞蹈的形式祭神,祈求神为本民族赐福,以求生产丰收、征战胜利、种族兴旺。摆手舞的祭祀功能是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分不开的。那时,土家先民还对洪水、瘟疫等自然现象不甚了解,又缺乏征服自然的能力,于是将这种天灾人祸归结为“神灵”的力量,“病不服药,惟许愿寨神”,后来有的便演变为祭祀。其活动内容有“排甲起堂”、“闯架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自卫抗敌”、“饮酒庆贺”、“送驾扫堂”,都是表现祖先生活、生产及其斗争的。舞不离神、神不离巫、巫不离民,神、巫、民以舞蹈为纽带,共存于摆手舞中,从而形成了摆手舞神话思维的祭祀文化。
2.3自强自信的奋斗文化
土家族摆手舞中有许多古代战舞的内容,展示了在面临强敌入侵或遭遇艰难困苦时,土家族敢于斗争、无所畏惧、刚毅坚贞的民族精神,和保持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摆手舞、歌中充分的展示了土家族人敢于斗争的情绪情感。如,摆手歌中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赞扬将帅神武的歌,歌中描绘了紧张的战斗情景和将帅面对凶残敌军挺身的场景。在摆手舞中,有抵御外患、狩猎征战的内容。如,摆手舞中有“大摆”舞一节时,男女身披西兰卡普,肩扛齐眉棍、鸟枪火铳、梭镖,结队举起龙凤大旗,吹起土号、牛角、唢呐,土老司手执铜铃司刀作前导,进入摆手堂,有刺杀、对阵等象征性动作,犹如军人出征打仗。军事舞是一种军功战舞,主要由队列、披甲、赛跑、骑马挥刀、夺长杆、拉弓、射箭、庆功宴等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先祖们为了保卫家园,抵御外族侵犯而进行的英勇无畏的斗争,歌颂了土家族人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奋斗历程和斗争精神。
土家族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带,但由于受到其他部落的排挤及武丁的讨伐,在商王朝时期,不得已而只好率领族人离开了中原,艰难地向西迁徙。最后,土家族祖先们流落到湘鄂川黔边境,在此修筑房屋,开发土地,历经千辛万苦后,重新建立起生命的希望和欢乐。如,摆手舞的活动中,从进堂到舞蹈无不体现出对民族生活历史的再现。摆手队伍进入摆手堂之后,通常要有鼓手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敲击锣鼓,用声响渲染出飞禽的呼啸声、猛兽的吼叫声、湍急的水流声、众人渡河上滩声等各种声音。民族起源、民族迁徙的内容在攀藤爬山、拉手涉江的舞姿动作和舞蹈表演中得以体现,开辟道路、清除荆棘,烧荒播种、建立家园等一系列辛勤创业场景的动作形式,象征着土家族人在民族发展的艰难历程。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土家族和学校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土家族定居的湘鄂川黔边境山区来说,摆手舞记载了大量土家族历史、传承着土家族民族文化。土家族世代聚居于边远偏僻的湘鄂川黔边境山区,为了土家族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土家族人不但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还在创造物质文明的活动中,培养出了艰苦奋斗、勤奋耕耘的精神,形成了土家族人热爱劳动的品格,反映了土家族顽强生存的奋斗精神和自强自信的奋斗文化。
2.4粗犷豪放的团结文化
摆手活动时,在梯玛的引导下,土家族人不分男女都聚集在摆手堂前,“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既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粗犷豪放,有体现了土家族人的民族团结。清同治年间永顺贡生彭施铎的竹枝词生动描写了以“摆手”为舞,以“歌”为声,边歌边舞,载歌载舞的场面。缠绵的摆手舞和欢快的摆手歌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不备,大败倭寇。后来,这种兵战舞蹈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文化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大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龙山县志》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则上万人,少则也有数百人,并以鸣大鼓、击大锣呼应摆手节拍,场面气势恢宏,十分壮观。
时光荏苒,摆手舞流传千古不衰,一直伴随着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小摆手又称为社巴日,主要是踢踏摆手,节奏鲜明生动,手脚呈同边动作,翩跹进退,成双成对。大摆手活动也同样非常热闹,而且大摆手规模庞大。如,摆手这天,香烛高烧、披红挂彩,竖一根红色旗杆在坪坝中央,悬挂着腾云的龙旗、欲飞的凤旗、长啸的虎旗,还有五彩灯笼,牌灯上写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条幅。
为了参加摆手舞活动,上至鄂西、渝东,下至永、保、庸、桑,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族人,以及杂技艺人,客商小贩等届时都来到湘西龙山县马蹄寨,形成上万人的湘鄂渝黔边境文化交流的盛会。跳大摆手,备龙旗、凤旗、虎旗、小旗。龙旗约长三四米,宽一米多,中间绣有“二龙抢宝“图案,边沿镶有鸡冠花形彩边,凤旗绣有“双凤朝阳”图案,虎旗绣有怒吼虎威,小旗为三角形或四方形。摆手队伍,有摆手队、旗队、披甲队、乐队、火炮队等。活动开始,“嗵!嗵!嗵!”三连铳三响,继而“点咚点咚……”的摆手锣鼓震天动地,一遍“晤呼,晤呼”的吆喝声,大家整齐的变换着各种舞蹈动作,使全场沸腾。随着摆手歌的内容,逼真的展现出农事活动、狩猎征战、民族迁徒、建设家园的场景,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兄妹成亲、人种再续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民族历史画卷,使人宛若置身于古朴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家山寨。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摆,粗犷雄浑,刚柔相济。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山地民族特有的“一顺边”动作特点,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的“单摆”、“双摆”中,舞蹈动作大部分是走同边,即顺摆。摆手舞走动顺拐、双腿屈膝、重拍下沉、全身颤动,显得健美有力、稳重粗犷。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同时进行,词韵铿锵、豪放,表现出土家族豪放的民族性格和团结自信的民族文化。
3摆手舞的文化价值分析
土家族摆手舞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更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它是一个多元价值复合体,同时具有多种价值功能。
首先,摆手舞是一种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摆手舞深扎于土家族生活的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表现出土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蕴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为构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殿堂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格。摆手舞有表现狩猎动作的“跳蛤蟆”、“木鹰闪翅”,有表现军事战斗的“列队”“披甲”“涉水”,有表现农业生产的“挖土”“插秧”,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打粑粑”“打草鞋”等等动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传承特点。因此,土家族摆手舞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若干世纪舞蹈的总汇,真实地反映了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
其次,摆手舞是一种体育文化。摆手舞最初的出现是对动物姿态的模仿,经过一代代加工提炼,丰富发展,今天已成为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间体育项目,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体育舞蹈,是一种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是一种简便易学、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形式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摆手舞身体动作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战斗,这些屈、蹲、扭、转等动作组合需要上下肢的密切配合以及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松弛协调用力与交替转换,如,“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动作,摆手时手脚同边,全部舞蹈动作以肩背带动全身,自然和谐,并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速度、幅度和练习时间来调节运动量和强度,对提高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和人体肌肉的协调性以及动作的节奏感,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背、胸、腿等部位的不良姿势,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因此,摆手舞是一项适宜于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状况人群的,具有较高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长期练习能提高身体机能,改善体质状况。
再次,摆手舞是一种娱乐文化。土家族摆手舞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具有丰富的娱乐价值,并具有自娱性和娱人性两方面的价值。摆手舞参与者能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获得身心的欢娱。同时,摆手舞动作健美、优雅,一百多种摆式,浑为一体,多而不乱,摆动姿势流畅、大方,体现了土家族人民朴实、勤劳、勇敢、向上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在动作造型上任意取舍、变形夸张、对比强烈,不免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仿佛来到了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环境,使生命充满了生机,能吸引观众,给外界观众以满足,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无论是观看摆手舞表演或是亲自参与体验,人们都能从摆手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愉快情感的体验,使人的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审美的愉悦、美好的向往。
最后,摆手舞还是一种休闲文化。过去,土家族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远离城市的竞争,产生于这种背景的土家族摆手舞将健身、娱乐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安逸的状态。摆手舞时,众人围成一圈,双手随着一个方向甩顺边手、身子左右扭动前行,肢体同边走,左手左脚,右手右脚,臂腕不动,两手直甩,动作幅度小,进入一种轻松,休闲的状态。摆手舞通过身体扭摆的不同变化,塑造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姿势与形体动作,是一项集舞姿美、运动美、音乐美和服装美于一身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休闲艺术活动。
特别是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信神敬神思想逐渐淡化的今天,人们随着不断变化的锣鼓节奏翩翩起舞,在清晰的旋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活泼轻快的肢体动作中,得到美的享受,使人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今天的摆手舞已趋向于发展为一种旅游观光的文娱休闲活动。
4结论
摆手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土家族民族历史的积淀,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耿直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在土家族的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摆手舞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歌舞活动,又与许多优秀的民族舞蹈一样,具有较强的健身、娱乐、休闲价值,并以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已成为土家族的民族象征;土家族摆手舞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又要大力开发其现实价值,使摆手舞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扬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167-189
2 编委会.土家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民族出版社.2002.32-45
4 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3-126
5 傅泽淳.古老的土家族“摆手舞”[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20-236
6 黄兆雪.摆手舞的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43-47
7 萧洪恩.摆手舞的起源及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6-48
8 阎孝英.土家族摆手舞[J].体育文化导刊.2002,(5):44-46
9 周平.摆手舞在21世纪全民健身中的价值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