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周弘正是南朝陈代的重要诗人。他留下的诗歌甚少,仅有十四首。但在陈朝诗坛上,亦具特色,不容遗漏。由于陈代国运短暂,时代动荡,诗文历史资料留存甚少,所以他的诗歌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人对其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致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空白。 本人不避资料缺乏、前人研究少等困难、将周弘正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尽量客观地反映周弘正的诗歌状况。
论文关键词:南朝,周弘正,诗歌
周弘正(496-574),南朝陈作家、诗人。字思行。祖籍汝南安城(在今河南汝南一带)。幼孤,为叔父梁代大臣周舍抚养成。10岁通《周易》、《老子》,十五岁补国子生,不到20岁就在国子学讲《易》,诸生传习其义。兼精佛理。始为梁太学博士,梁武帝时迁为国子博士,居士林馆讲学,听者倾朝野。侯景之乱中隐遁免祸。王僧辩平候景,他脱身迎接,深受梁元帝信重,官至左民尚书,散骑常侍。江陵陷落时逃归建康,任王僧辩长史。为梁末玄宗领袖。陈武帝代梁,为太子詹事。文帝时迁侍国子祭酒,往长安迎接宣帝陈顼南归。陈顼登基,他迁特进,官至尚书左仆射。天嘉元年(560)至三年(562),他出使北周,与庾信、王褒等都有来往。庾信集中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和《重别周尚书二首》。
周弘正是梁末至陈的一代学宗,“特善玄言,兼明释典”,又曾“总知五礼事”(《陈书·周弘正传》),著有《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孝经》等讲疏多种,有集二十卷,今已亡佚。他的作品仅存残文九篇,诗十四首。他的《于长安咏雁》一诗,《艺文类聚》卷九十一误为庾作。《答林法师》诗,《初学记》卷十八误为江总作。
慷慨悲凉的诗风
陈代前期之诗家,多为由齐入梁之秀士,其受君主王侯之礼接虽不如梁代,但同时统治者对诗歌创作风气的干预,也大为减少,所以此期诗家,于艺术之追求,更趋内在。周弘正的作品同其他陈初重要诗人,张正见、沈炯等,都是延续梁诗风气,为当时之体。早年的作品中有个别轻倚之作,同样也艳丽柔糜,属于当时一般风格。但因叠经丧乱,文学的趣味,实有变化,所以艳丽诗风,有所减弱,如《看新婚》:
莫愁年十五,来聘子都家。婿颜如美玉,妇色胜桃花。带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暂却轻纨扇,倾城判不赊。
《名都一何绮》:
名都宫观绮。金璧藻华珰。吹台望鸡鹊。舞殿接披香。绣毂游丹水。凋辇出平阳。陆离徒照眼。何解忧人伤。
辞藻华美,自是由题材所决定,感情尚属健康,与宫体诗迥异其趣。
弘正于梁后期,经历家国沦亡、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之后,精神和文学都有了升华,酿成一种慷慨悲凉的气质,诗作中以《还草堂寻处士弟》为最著:
四时易荏苒,百龄将半。故老多零落,山僧尽调散。宿树倒为查,旧水浸成岸。幽寻属令弟,依然归旧馆。感物有多伤,况乃春莺乱。
诗的风格淡雅,结语尤见深致。光阴如梭,人生迟暮,亲友或千古仙去,或四散飘零,这是梁朝末年正直文人的普遍悲哀,朝政日益腐败,潜伏的危机一触即发,本诗中所流露的消沉情绪与时代有着密切联系,这种悲观情绪越近晚年,越为浓厚。如《咏老败斗鸡》:
少壮摧雄敌,眄视生猜忌,一随年月衰,摧颓落主驶。闲观春光满,东郊草色异。无复先鸣力,空馀擅场意。
借物兴起,自伤身世,虽事态常情,亦亲切动人。又如《答林法师》:
客行十七岁,岁暮远徂征。寒云结不解,陇水冻无声。君看日近远,为忖长安城。
这种情调,和诗人饱经流离的坎坷人生不为无关,特别是在出使北周期间,和流寓北朝的庾信,王褒有过交往,对其诗风不能不有所影响。
结构艺术的讲究
周弘正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充实,表现出较高的律化程度,呈现出格律化、主题化的特色。其诗体制以新体为多,大部分都是五言的声律体,可见梁陈之际,今体已经成为诗坛的主要体制。如《学中早起听讲诗》:
诘朝参下座。闲步出重闱。北堂月稍隐。南枝鹤已飞。早霜垂霭霭。初雾上霏霏。严唱虽罢柝。高门尚掩扉。既伤年绪促。复嗟心事违。平生爱山海。宿昔特精微。未解轻身去。唯应下第归。
从音律、对仗、用事、咏物、赋题来看,其成就不仅在于声律婉附、属工对巧,进而求气骨之树立,意境的清新。他的小诗也能简练遒劲。似受《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名额影响。如《陇头送征客》:
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行往两沾衣。
《于长安咏雁诗》: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
两诗意象苍浑,音节清畅,章法婉转而顿挫,三四相递而下,结处语崭然而意飞越。细玩章法,可知唐人绝句之所出。所谓结构艺术的讲究,实为齐梁诗歌艺术之一成绩。
这里需要简要说一下,小诗就是唐人的绝句,用四句的五言或七言,抒情写景,语少意深,是中国诗歌中很精彩的作品。推其源流,五言先于七言,在汉代乐府中,如枯鱼村河泣一类作品,已是五言四句的形式。到了两晋,如陆机、傅玄、潘尼、张载、郭璞之流,都有此种作品,不过在质量上不是很高,然而也可看出这种小诗暗中滋长的趋势。南朝时代,受了吴歌的影响,其体渐盛,如谢灵运、鲍照、汤惠休诸人都在尝试这种小诗的制作,作品虽是不多,在技巧上是比晋代进步了。到了永明,小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小诗的加多于艺术的进步,是值得注意的。这种成熟的作品的出现,使小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取得了地位。于是作者日多,梁、陈以后,小诗就更加活跃起来了。以当时的标准看,周诗实可称精工流
利,较少蹇涩之感。
此外,周弘正的诗歌还引用了许多典故、传说。
如《答林法师》的“君看日近远,为长安城”,《入武关》的“鸡鸣不可信,未晓莫先开”,暗用晋明帝和孟尝君的典故,比较自然,含蓄有味。《和庾肩吾入道士馆诗》是最早在诗歌中吟咏烂柯传说的:
石桥有旧路,灵室俨众仙。菊潭溜余水,丹灶起残烟。桃花经作实,海水屡成田。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
中国仙话大致在战国间初步形成,至魏晋南北朝达到其繁荣期,这正是烂柯山传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动乱不堪,人们对黑暗现实的逃离和对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使得整个时代氤氲在神仙道教之气中,仙话得以勃勃生长,这种对现实畸形的补偿不自觉造成了一种文学类型的繁荣。
总的来说,周弘正的诗歌创作,大体和南北朝时梁、陈间的庾信、徐陵等名诗人有着共同的倾向。这表现在:第一,在体式方面,写作乐府和五言诗并重;在题材方面,除了乐府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赋得题,除却这些作品,就是抒情动机自主的作品。这决定了他的写作基本不出侍从文人的范围,在题材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局限,他的成就也由此受到限制。但周诗在内容上,实感增加,于精工巧丽中,又略存浑灏之气,形成梁陈之际一种全新的诗风。
第二,在声律方面,周弘正诗的律化程度非常之高,典型地体现了“有平仄而乏粘联”的时代特征,与五律诗已无大差别。
第三,在艺术表现方面,周诗修辞造句虽已备极工巧,但写景、造境,缺乏富于个性的、独特的创造,也就是不够奇警。这是周诗也是齐梁型诗歌在艺术上的局限。
在我国古代,周弘正算不上何等重要的作家。尽管这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我们忽视。他的某些名篇佳作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基本创作倾向。他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前代诗歌创作的传统,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周弘正诗歌是南朝诗歌通向唐代诗歌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对唐代诗歌和近体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2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
3 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 逯钦立校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