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对歌剧《梦游女》的内容和其艺术价值、以及歌剧的内在精神和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一些分析。
论文关键词:歌剧,贝利尼,梦游女,19世纪初,无意识,病态,社会
几百年的歌剧历史,孕育了无数耀眼星辰般的歌剧,它们述说着独自动人的故事,有些带着人类对神的敬畏呼唤生命的美好,有些带着对爱情的迷惘期盼幸福的恩赐,有些带着对命运的悲戚泣哭世间的无常,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间写照。今天我想来说的,是19世纪意大利的一部浪漫歌剧《梦游女》,它是19世纪初期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文森佐·贝利尼(1801-1835),真正意义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
贝利尼1801年11月3日出生于西西里的卡塔尼亚。深受罗西尼音乐风格的影响开始学习歌剧创作。我个人是贝利尼的崇拜者,他的音乐充满诗意,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是意大利“美声学派歌剧”最纯正的艺术倡导者,这也是他对歌剧作出的重大贡献。贝利尼的歌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注意发挥声乐曲调的巨大表现作用,而贝利尼非常擅长写既像说话又有歌唱性的乐段,他曾经向朋友解释说,当他“用激情之火”朗诵出剧本中的语句时,旋律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每次听他的
收稿日期:2011-09-16
作者简介:徐灵欣,女,艺术硕士(在读)四川音乐学院歌剧与艺术管理系教师
作品,都如同一次探索性的航行,仅仅是他那一段段涌动着伤感的优美的旋律,都令我感动的嵌入灵魂、泪流满面!最为吸引人的便是“梦游女”这一个特殊人物带给我的遐想。
一、《梦游女》简介与思考
《梦游女》,罗马尼编剧,贝利尼谱曲,1831年首次公演后,获得听众与乐评家的一致赞赏,成为贝利尼的经典之作。柏拉图“音乐中语言第一,节奏次之,声音居末”的美学观,在这部歌剧里得到了极大的表现和提升;把语言即观众想要表达的语言,用歌剧的形式进行了表达,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便成为优秀歌剧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实质。
从这部歌剧中看到一个患有梦游症的女子奇特的爱情经历,从订婚大喜到被误会、被诋毁的大悲,再到欢喜收场的大喜结尾;这部歌剧除了音乐本身,或许“梦游”这一个切入点更值得思考。《梦游女》之所以大获成功,我想并不只依赖于创作者独特的才华,它的题材也很有特色,在早年出版的脚本和总谱上,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对梦游病关心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想象。才使人们与这部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二、关于《梦游女》中“无意识”的暗喻剖析
“梦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在神权和宗教统治的时代,往往会被赋予“中魔”、“中邪”的定义,歌剧中人们最初把梦游的阿米娜称为“幽灵”,而我们展开19世纪初的历史画卷,正是欧洲工业化大进程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从而带来了社会意识的变革(冲破宗教对人的精神禁锢,以更科学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延伸了相关领域的探索(行为与心理的关系、人类生存价值的哲学思想等等)、引起了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自由平等思想);“梦游女”被成功的塑造为一个社会文化符号的指代,成为一种时代的复合精神象征。
歌剧中“梦游女”梦游时候,为什么走入了一个领主(封建社会中受封领地或采邑的封建主,占有大部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在很大程度上占有农奴的人身)的房间?难道只是一个毫无意思的巧合?还是本身就是暗藏玄机?
第一,在当时资产阶级大规模崛起的同时,封建残留依然很严重,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封建意识和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处于“无意识”的趋附状态;“梦游女”在梦游状态下“睡在了领主的床上”,隐喻了封建领主对农奴人身的占有,但最终“梦游女”依然得到了自己的幸福,就是一种打破封建思维禁锢,寻求平等自由幸福的精神投射;
第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拿破仑及发动的战争横扫欧洲,促进了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进程,但欧洲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势大,部分妥协的新兴资产阶级,就如“梦游女”一样,在一种为“无意识”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得不到应有的自由和幸福,只有摆脱这一种“病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梦游女”是一个时代下小人物命运的缩影,更是一个大环境中,对一个反封建新兴阶级形象的投射。
一部经典,如果不是整个社会群体情绪的表达,又怎么成为伟大的作品呢?所以,“梦游女”一定具有让人联想的深意。
三、透视《梦游女》“病态”社会的缩影
“梦游女”绝不会是千金小姐,而是普通农村少女,选择“病态”的人物特型时,难道又是笔下随意的想法?
19世纪初是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在经济大进步同时,一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文学、绘画、诗歌、哲学当然也包括歌剧,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强烈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和对社会体制的各种反思和探索;其中更多的是现实意义上的思考:人们拥有了一定的自由,却依然无法平等,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恶劣而残酷。对生活,他们有憧憬,但他们却常常都如人们所谓的“幽灵”一般,处于“梦游”病态,承担着社会带给他们的“病痛”及困扰,但却无法把握自身的幸福与自由;同时,歌剧里“梦游病”最后被大家理解,柔弱的阿米娜重获幸福,歌剧深刻地表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怜悯和关注,并通过歌剧唤醒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当歌剧中阿米娜用凄婉的歌声唱出无助与绝望时,观众不由的潸然泪下,这难道不是作者“别具匠心”用音乐对人类同情心与爱的引导吗?
四、《梦游女》作者贝利尼的内心解构
贝利尼与剧本创作者、黄金搭档罗马尼,一生合作了八部歌剧作品,其中就包括经典的《诺玛》与《梦游女》。《梦游女》是其中的第五部,长期的合作令整部歌剧塑造了自然流露的田園景致。但选择这个脚本的背后,或许更多的因素是他自身的身体状况——他本人长期受“肺结核”病困扰这一客观事实,从而才能在歌剧中以音乐的形式,把受病痛困扰的那种无助、委屈、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更用音乐的方式,展现出了那份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和无限的向往;以浪漫的曲调去抚平心灵的隐痛,用激情的唱词去寻求爱的盛开。
《梦游女》作为一部经典的歌剧,不仅仅是柔弱的阿米娜个人浪漫情怀绽放的关于“爱的咏叹调”,她书写着一个“病态”个体的生命起伏,书写着一种对幸福不屈的向往;同时也是歌剧音乐作者贝利尼诠释出的对生命与爱“咏叹调”,那是一种与病痛抗争依然乐观的高歌,也是一种对美好未来充满无限热情的盛赞;更是19世纪初,一个社会群体的缩影高亢声音,那是一个时代命运的咏叹调!
参考文献:
王凤岐樊其光著《歌剧艺术欣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钱仁康著《音乐欣赏讲话》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4
沈旋谷文娴陶辛著《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古斯塔夫·科贝(美)著《西洋歌剧故事全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徐国弼张弦申文凯徐华英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寒哲赵世民高润喜著《艺术人文七小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巴伯(加)著沫飞译《当胖妇人引吭高歌时:易学易懂的歌剧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高谈文化编辑部编《你不能不知道的100部歌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阿尔德伯特(法)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