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

2015-11-12 1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传统上认为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保守的小说,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是顺从的一个女性典型。但正是这样一个女性为了捍卫自己婚姻自由的权利,对父权制做出了大胆的反叛。她以坚定的勇气反抗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最终挣脱了父权制的束缚,为自己赢得了幸福。
论文关键词:父权制,反叛
  引言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节围绕着两个反抗事件展开。一个是由托马斯爵士的儿女发起的失败的反抗,另一个是由范妮·普莱斯发起的成功的反抗。在第一次反抗里,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家庭业余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托马斯爵士权威的挑战,但他们的演出被中途禁止,最后还引起了道德的混乱。在第二次反抗里,范妮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婚姻自由的权利,不顾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毅然拒绝了克劳福德先生的求婚。
  1.贝特伦兄妹对父权制的反抗
  这次反抗是由托马斯爵士的三个孩子,克劳福德兄妹和耶茨先生发起的。他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进行一场家庭业余演出,并选中了有伤风化的《海誓山盟》作为剧本。埃德蒙一开始和范妮坚定地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维护托马斯爵士的权威和当时所推崇的行为规范,他认为这样做非常不妥当:“私人演戏容易受人指责……父亲不在家,时时刻刻都处在危险之中,我们演戏会让人觉得我们太不把父亲放在心上。再说玛丽亚的情况也很值得我们操心,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让人极不放心”。(第110页,《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下同)最后一点他指的是玛丽亚已经和拉什沃思订婚。但是后来由于他爱上了克劳福德小姐,而她时刻对参演跃跃欲试,这让埃德蒙进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最后他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场演出,并且扮演了克劳福德小姐情人的角色。这时候,只有范妮一个人来维护父权制秩序,她的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和孤独,因为她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当所有人都要求她扮演一个小角色时,当满足这一要求成为她的义务时,她对自己发出了疑问:“这本是她该对之百依百顺的几个人,如此强烈的要求她,热切地盼望她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对他们热衷的计划又是那么至关重要,她居然不肯答应,这样做合适吗?这是不是说明自己心地不善—自私自利”?(134)这表明了范妮做出正确决定并付诸于行动的困难,同时也显示了范妮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判断的难能可贵。但是,第一次反抗随着托马斯爵士的突然归来而流产。托马斯爵士身为一家之主,从原则立场上对演戏加以反对。这群父权制的宠儿们想摆脱束缚使自己完全解放出来,但由于托马斯爵士仍然作为一家之主,所以一切都没有改变。
  简·奥斯丁所处的社会在本质上是父权制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女性处于次要和附属地位。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女性就是这样的女性,她们的婚姻决定了她们的命运。伯特伦夫人攀上了一门不错的婚姻之后,她在生活中就丧失了追求目标,完全依赖于丈夫。她懒散的以至于不愿关心儿女的终身大事,连托马斯爵士都认为她“不能完全接替他对两个女儿的指导,甚至连她自己应尽的职责都难以完成”。( 27)玛丽亚和朱莉娅外表漂亮,但都自私自负。她们除了要嫁给有钱人之外再没有别的追求。她们也曾以家庭业余演出的方式反抗她们父亲的权威,却没有成功。婚姻似乎给她们提供了一个从父母的控制下摆脱出来的机会,也可以让她们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保证。朱莉娅为了避免父权的束缚选择了和耶茨先生私奔。而玛丽亚匆忙草率地和拉什沃斯订婚看重的只是和拉什沃斯结婚可以使她“享有一笔比她父亲还高的收入,还能确保在伦敦城里有一处宅邸”。(33)但是她最终发现,婚姻不过是让她从父权制的束缚转变为夫权制的束缚,这最终导致了玛丽亚和克劳福德的私奔。她遭到了拉什沃斯的遗弃。拉什沃斯离婚以后“只觉得没有脸面,但是他可以再做一次婚姻尝试”;而玛丽亚“则忍辱含垢地远离尘世……再也恢复不了名誉”。(398)这说明了在父权制社会里人们对待男女的双重标准,也表现了在性别歧视社会里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两个制流
   2.范妮·普赖斯对父权制的反抗
  这次反抗是范妮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对父权制做出了大胆的反叛。她想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选择丈夫而拒绝克劳福德先生的求婚,但是却遭到了以托马斯爵士为代表的父权制家长的反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最终她以坚定的勇气反抗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最终赢得了幸福。
  2.1.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
  亨利·克劳福德是第一个向范妮发起爱情攻击的人。在玛丽亚和朱莉亚离开曼斯菲尔德庄园之后,只剩下了范妮。当没有其他女性可以关注的时候,他把注意力投向了范妮。而范妮对他的冷淡态度激起了他更大的兴趣。他感到自己的男子汉自尊受到了损害,于是他决定追求她。但他的目的只是让范妮爱上他,而他本人并不会付出真感情。但他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情网:他的想法从单纯的玩弄转变到以婚姻为目标,他真心爱上了范妮,并决定向她求婚。
  玛丽·克劳福德鼓励亨利对范妮的追求,她认为范妮的性情温柔和知恩图报会使她接受亨利的求婚,“即使亨利不那么可爱,即使她还没有爱上他”(251)。就是单为亨利为她的哥哥威廉晋升一事所作的努力,她也不应该拒绝他。但是,范妮的反对有根深蒂固的原因:她认为他们的情趣和个性没有一点是一致的。“他的精神劲经常让她受不了—他还有更让她反感的地方,她看不惯他的人品。”(300)更重要的是她对他没有爱情,所以不管克劳福德怎么向她献殷勤,她一直没有为其所动。
  2.2.托马斯爵士的威胁
  托马斯爵士的攻击把严厉的“父亲”和感恩的“女儿”带入了正面的冲突。范妮对托马斯与日俱增的爱戴在这个时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托马斯和范妮之间的情形很好的说明了父权制社会要求女性无条件地服从和自我消隐。尽管托马斯有很多优点,但是他却是一个专制独断的父亲。他相信在经过他的一番处理和协调之后,范妮毫无疑问会答应克劳福德先生的求婚。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因为范妮坚决地拒绝了克劳福德的求婚。由于他的权威受到挑战,他向范妮讲了这样一番话:“你辜负了我对你所抱的全部希望,你的个性与我原来所想的完全相反。……我原以为你一点不任性,一点不自负,一点独立个性都没有,……可是,你今天让我看出来了,你也会任性,也会倔强,你会自行其是……。”(273)
  这番话完全是独断专行的家长制口吻,表明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独立性意识的不可容忍。接下来,托马斯认为和蔼仁慈是对付范妮这样一个性情温柔的女孩子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不再逼范妮接受克劳福德先生。当他认为克劳福德的离去是一件好事时,他想的是让范妮思念克劳福德,由于她不再有人抬举,心里会产生一种非常有益的懊悔之情(314)。他还让范妮回到朴茨茅斯的家,但他打发她走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叫她去看父母,更不是为了让她快活快活,而是希望还没等她探亲回来,她就会深深厌恶自己的家,让她脱离一段曼斯菲尔德庄园优越奢侈的生活,会使她头脑清醒一些,能比较正确地估价人家给她提供的那个更加长久,同样舒适的家庭的价值(316),但最终也没能达到他期望的效果。
  2.3.埃德蒙的规劝
  来自埃德蒙德攻击是这三个人中最致命的。

范尼“认为表哥是世界上最善良,最伟大的典范。”(32)起初,范妮不愿意和埃德蒙谈论这件事情,因为她担心他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但是当埃德蒙谈到他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他看来似乎是完全站在范妮的一边”(297)。可是他接着却说:“克劳福德的求爱与众不同,他锲而不舍,想树立过去未曾树立的好形象”(298)。他的善意的告诫其实和托马斯的威胁一样坚决:“让他最后成功,范妮。你已经证明你是正直无私的,现在证明你知恩图报,心肠软,这样你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妇女典型”(298)。这时候,他完全抹杀了范妮和克劳福德两个人之间的性情差异。
  但是范妮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她同样也没有屈服于埃德蒙的劝说。她的痛苦更加强烈:“噢!绝对不会,绝对不会。他决不会在我这里得逞”(298)。她的理由是:一个人不应该没有爱情结婚,如果情趣不一致,在一起会很痛苦。埃德蒙认为克劳福德的爱让她习惯之后将会变得令人愉快,克劳福德小姐认为一个女人拒绝这样的求婚肯定是脑子有问题,对此,范妮做出了充分的直接的反驳:“我倒以为,女人们个个都会觉得存在这种可能:一个男人即使人人都说好,至少会有某个女人不答应他,不爱他,即使他把世界上的可爱之处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我想他也不应该就此认为,他自己想爱谁谁就一定会答应他……如果她们认为一个女人会这么快接受别人的爱—看来她们是这样认为的,那我和她们对于女人天性的看法就大不相同了。”(303)
  3.结语
  《曼斯菲尔德庄园》描写了性情温柔的范妮坚定的独立意识和周围的非人性化环境之间的冲突,挑战了父权制传统。她的突出特点在于在面对她自己无力或者根本没有希望改变的情况时,她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屈不挠。她的反抗起初是带着犹豫的,因为她不想表现得“忘恩负义”,但是后来出于必要她不得不进行反抗: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悲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在维护她的完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时,范妮·普赖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捍卫了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M].孙致礼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4.
[2]刘霞.简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道德价值判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第13卷,第1期.
[3] Gillie, Christopher. A Preface to Austen[M]. Rep.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