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审美特色

2015-11-12 1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在《三国演义》众多文臣武将和如云强手中,庞统可谓独具特色的一位。庞统在作品中存在时间不长,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暂。然而却以其曲折的生平、独特的个性、奇绝的才智、辉煌的人生而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意趣。庞统是个杰出的奇才、刚直的狂士、豁达的谏臣。
论文关键词:奇才,狂士,谏臣
  一、杰出的奇才
  首先,庞统不愧为奇绝天下的贤士。小说作者以极为赞赏的笔调表现了庞统在实践中所显示的奇智神谋,给读者以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审美享受。《三国演义》第47回“庞统巧授连环记”就描写了庞统受周瑜之邀,以过人的智慧机敏向曹操巧授连环记,使操自锁战船的精彩场面。其间,庞统的谋略枢机得到出神入化的表现,达到令人惊叹的境地。
  统先装成怀才不遇、对周瑜极为不满、而遁迹于西山草庵的隐者,赢得了生性愚拙、出使东吴的蒋干信任,得以被引入曹营。得见曹操后,就根据操之心理、性格特点,用骄兵之计和渊博学识,使操信服。之后便开始佯装醉意,又以关切的语气、投石探路问道:“敢问军中有良医否?”当操答:“水军多疾,须用良医治之”时,统便指出水军呕吐的原因:“大江之中,潮涨潮落,凡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而此问题正是操所忧虑之事。如何不求良策?于是庞统乘机便授其“连环战船计”。操不仅入魔似中计,反下席而谢。小说中庞统奇智胜奸雄的情节场面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漾溢着袭人的妙趣。
  其次,庞统还是明察善断的理事奇才。庞统满怀匡世之志、济民之才意欲安邦济世却遭冷遇,最后只得抱屈来到山僻小县任县令。终日以酒取乐,不理政事。刘备得知便派张飞、孙乾前往巡察。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张飞见之,责其尽废县事。统不加申辨,“随即唤公吏,将百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析,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日所积之事,尽断毕了。”(同上490页)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同上491页)在此,作者以叹赏的笔调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之才、干炼果决的理事之才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
  二、刚直的狂士
  统生平应聘谋职,“欲以才气动之”。对当权者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因为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难得的正气和骨气,而被误为狂士。其实被称为狂士源于孙权的偏见。
  《三国演义》第57回有如下情节: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小说先以不无调侃的笔调讽刺孙权以貌相才的浅薄之举。作者写道:“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接着又以否定性的笔调描写了孙权以个人偏爱屈待大才的情景。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但在特殊条件下,尤其是在动乱纷争的年代和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欲意争强图霸,成就大业,仅靠一专之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博学多才,且能随机应变。此方为学识的高境界,人才的高标准。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陈腐学识观、人才观的否定。“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未有任何恭维之词、阿谀之态,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这位权贵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冒昧”、“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
  当孙权又以其偏爱之臣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作者在此议论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这位应聘者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小说中庞统面晤孙权的场面颇似当今面试应聘者的情景。大凡应聘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考官,投其所好,然庞统仿佛不通世情,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而不顾对方的偏爱所好,其不被吴主所用是必然的。庞统虽然遭冷待,被称为“狂士”,但却赢得了人格的尊严,表现了一个刚正之士的志气和骨气,保持了一个真正大贤奇才的品德和风范。
  三、豁达的谏臣
  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则是真的诤谏之臣。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一例是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同上520页)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地,统又以“宜以权变”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
  其二例是刘备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刘璋得书后,听从刘巴、杨怀等人之言,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
  其三例是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酒醒之后,刘备闻知酒后失言之事,大悔,自责道:“昨日之言,唯吾有错”时,庞统也诚恳客观地说道:“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统之豪爽豁达,于此可见。小说这样描写了他们君臣和解的情景:“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同上534、536页)刘备、庞统可谓一对难得的诤友,庞统不记刘备对他的冷遇屈待,刘备也不记庞统直言揭短。他们为了共同的追求志向,坦诚相处,严于律己形成的融洽的君臣关系,堪称古今君臣关系中的美谈佳话。坦诚豁达的性格美则正是庞统作为谏诤之臣形象德又一审美特色。

参考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
[2]陈寿.三国志[M]. 中华书局,1982
[3]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出版,1956
[4]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