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批评话语分析解读媒体报道以10篇美国新闻报道和

2015-11-12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采用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以情态系统为研究方法,对布什执政以来发生的10件事例进行批评性的对比分析:布什针对相关事件发表的10篇演说与美国各媒体对相关事件的10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这两种媒体语篇在‘隐含地从意识形态上影响读者’这一方面找出差异,以及为读者以及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考察演讲和新闻报道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批评语篇分析法,媒体语篇,情态系统
  批评语篇分析聚焦于语篇产生的社会,心理,文化等语境因素,关注说话者与听者在这些语境中的相互制约作用。批评语篇分析家认为,语言从来都不是中立的(value free),而是受一定意识形态驱动的。批评语篇分析法自诞生之日起,语篇分析者就尝试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学等各个角度对各类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Fairclough (1989:129)指出:新闻大多都隐藏了信息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在信息变成新闻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就被融入其中了。Van Dijk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媒体的运作是有意识形态导向性的,它服务于有权力的精英集团,服务于国家。在国内,田海龙 (2002),陈中竺 (1995),辛斌 (2005,2006)等曾对新闻语篇从多个视角以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证明:新闻报道受一定意识形态导向,报道的内容也有倾向性。
  而作为媒体语篇的另一种体裁 -- 演讲同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马跃,梁丽君(2007)在阐述演讲的作用时曾指出演讲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项蕴华(2006)对布什总统的讲话进行过批评性的分析,发掘了布什演讲中的掩饰权力和不对称性的手段。为了在演讲中达到特定的目的使演讲更具有‘亲民性’,布什总统采用此类手段来拉近和民众之间的距离。熊莉(2004),祖贺 (2004)也曾对演讲这一媒体语篇进行研究,发现演讲者有意识地采用某些修辞手段以达到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听众的目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演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意识形态色彩。本文以布什执政以来的10个事件为素材,选择了布什的10篇演讲和10篇相关新闻报道(见附注),以批评语篇分析法为理论框架,以情态系统为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布什演讲与新闻报道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影响受话者’的差异,以期提高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及听演讲时的批评意识,批判性地看待这两种媒体语篇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背景
  2.1 小句的划分
  本文采用Thompson(2000: 13-17)的小句划分法对布什的10篇演讲和10篇相关新闻报道的语篇进行划分。与传统概念的小句不同,功能语法中的小句有限定与非限定之分。限定性小句指的是具有限定性谓语动词的小句,由非限定性动词词组组成的小句称为非限定性小句,《朗文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语法》(Douglouw Biber etal.;2000:198)将非限定性小句分为4组: to-do clause(动词不定式小句),v.-ing clause(现在分词小句),v.-ed clause(过去分词小句)以及verbless clause(无动词小句)
  ① Earlier this week, I traveled to Baghdad ‖to visit the capital of a free and democratic Iraq. ‖… After we landed, ‖ I had the pleasure of ‖meeting with our dedicated embassy staff and intelligence officers‖ serving far from home under dangerous circumstances.
  在例①中,我们一共可以得到6个小句,其中3个是传统意义上的从句,剩余的三个有一个是不定式小句,两个是现在分词小句。
  2.2 情态系统
  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为了完成某些功能的,他将这些功能概括为3种元功能(metafunction):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其中人际元功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对食物可能性和出现的频率表示自己的判断和估测,或是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胡壮麟等; 2005:11)。在功能语法中,情态系统是考察人际意义最有力的方法之一。
  2.3 情态系统的分类
  功能语法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定义为交换(exchange),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或给予∕索取信息(information),或给予∕索取物品∕服务(goods∕service)。当交换的是信息时,小句以命题(proposition)的形式出现,而当交换的是物品∕服务时,小句以提议(proposal)的形式出现。情态在前一种形式中被称作是情态(modalization)而后者则被称作意态(modulation)。情态的表达又分为两种:一种表达可能性(probability)即这一命题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另一种表达频率性(usuality) 即这一命题实现的频率有多高。同样意态的表达也分两种:一种是 表达义务(obligation)即完成某一提议的义务性有多强,另一种是意愿∕主动性(inclination∕willingness) 即完成某一提议的自愿性有多强。
  表1. 情态系统的分类
  交换物
  功能
  类型
  体现及例子
  信息
  命题
  情态
  可能性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much regret it
  频率性
  And though our nation has sometimes halted, sometimes delayed…
  物品∕服务
  提议
  意态
  义务性
  …we must follow no other course.
  主动性
  We will do wha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se goals.
  2.4 情态的实现形式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有很多结构可以实现情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限定性的情态动词(如:‘could’,‘ made clear’, ‘will’等)和情态副词(如:‘perhaps’, ‘ always’ 等)。


  现将情态的多种实现形式做一总结:
  1) 用限定性的情态动词(by a finite modal operator)
  ② He pledged to improve the nation’s schools …
  2) 用情态副词(by a modal adjunct)
  ③ This certainly puts egg on the face of those people.
  3) 两者并用 (by the above two together)
  ④ ‘Maybe he can do the same.’
  4) 用谓语的延伸部分 (by an expansion of Predicator)
  ⑤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much regret it.
  5) 用名词性的等价物 (by a nominal equivalent)
  ⑥…because North Korea hasn’t shown any willingness to give up its nuclear program once and for all
  对比与分析
  首先作者将采集到的10篇布什的演讲和10篇相关新闻报道的语篇分别划分成小句并得出每篇中小句的总数,其次找出每篇中表达情态的结构并得出其总数,接着算出每篇中情态结构总数在小句总数中占的比值,并将这个比值称为‘情态结构比值’,最后将这些比值填入下表中进行对比。
  表2 针对相同事件布什的演讲与新闻报道所用情态结构的对比
  事件
  对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演讲
  29.3%
  7.0%
  17.1%
  21.1%
  24.7%
  24.0%
  22.0%
  19.6%
  22.7%
  21.7%
  20.9%
  新闻
  20.2%
  9.5%
  21.2%
  9.3%
  13.9%
  17.2%
  15.1%
  17.0%
  16.1%
  9.2%
  14.9%
  如表2所显示,除了第二、第三组演讲情态结构比值稍低于新闻报道外,其余七对中演讲者比新闻报道者用了更多的情态结构。平均看来,每100个演讲小句中将近21句用了情态结构,而每100个新闻报道小句中只有15个小句用了情态结构。如前所述,情态指说话者对自己命题可能性∕频率的肯定程度,或对自己提议义务∕主动性的强烈程度,很显然布什在演讲中‘和听者建立某种特定关系’的倾向性更强。而且笔者还发现,在布什的演讲中他使用了更多的提议(proposal),他更多地给出和索要服务(ask and demand services),在给出服务时他频繁地使用‘I∕we will’结构,这种现象在他的就职演说、印度洋海啸及新奥尔良飓风的演说中更为突出。以第10个事件‘新奥尔良飓风’为例,布什的演讲中用了大量的表示主动性(inclination)的情态结构而且以‘I∕we will’机构居多,见例⑦.
  ⑦we will do what it takes and we will stay as long as it takes…
  …we will work to bring your family back together…
  So I will work with Congress to ensure that…
  … we will provide mobile homes…
  这些情态结构都表达情态中的主动性,布什作为总统,他给出的承诺对民众无疑是一种鼓舞。大量使用这种结构无疑传达给民众一种感觉,这有利于布什在民众心里建立一种亲民的形象。而在报道同一个事件时纽约时报全篇131个小句只有12个小句用了情态结构,而且这12个情态结构当中有6个是直接引用布什的讲话3个引用其他人的讲话,只有3个是报道中本身使用的情态结构,见例⑧
  ⑧ … where many patients evacuated from the city's hospitals were dying before they could be airlifted to other cities.
  White House officials had said that Mr. Bush,… would tour the region either Friday or Saturday, and in the end he chose the day on which he could arrive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first convoys of relief supplies.
  新闻报道中不仅情态结构用的比率较少,而且大多数是用来表达命题中(proposition)的可能性或者频率性。相比而言,布什讲话中表达提议的主动性更容易表达一种个人情感,更容易和受话者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而命题的可能性或频率性更倾向于信息的传输,显得更中立。
  由此可见,布什在做演讲时由于目的不同,和民众建立关系的方式也不同,这种关系或远或近,可以是一国之主似的命令也可以是公仆式的许诺,这当然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演讲的目的。相反,新闻报道中不仅情态结构出现的频率稍低,,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客观地’告诉听众发生的事情本身。
  小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布什的演讲与新闻报道都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都在不同程度上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听众/读者;但布什的演讲在这方面倾向性更强,他在给出命题和提议时更多地参与了个人情感,以便更有力地影响他的听众;同时在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布什的演讲情态意义更强,可分析性更强。本研究为读者以及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考察演讲和新闻报道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新视角。
  附注:
  10篇布什演讲及10新闻报道的主题和出处如下:(前者是布什演讲,后者是新闻报道,以‘;’号隔开。


  1. 关于伊拉克战争:New York TimesMar 18, 2003. pg. A.14;New York TimesMar 18, 2003. pg. A.1
  2. 布什女儿婚礼:http://www.putclub.com/2008-05-10 ;New York TimesMay 10, 2008. pg. A.11
  3. 印度洋海啸:http://www.tingroom.com/ ;Wall Street Journal. Dec 27, 2004. pg. A.1
  4. 校园枪击案:http://www.tingroom.com/(April 20 ,2007) [ 2007-05-15 09:48 ] ;New York Times. Apr 17, 2007. pg. A.1
  5. 朝鲜核问题:http://www.tingroom.com/ (Oct 14,2006);Wall Street JournalOct 13, 2006. pg. A.4
  6. 布什就职演说:http://www.tingroom.com/Jan 21, 2001;New York TimesJan 21, 2001. pg. 1.1
  7. 布什伊拉克之行:http://www.putclub.com/ (June 17,2006);New York TimesJun 14, 2006. pg. A.1
  8. 北京奥运会:http://www.tingroom.com/ President's Radio Address August 9, 2008;USA TODAYAug 7, 2008. pg. A.5
  9. 911恐怖袭击:http://www.52en.com/Sep 11, 2001;USA TODAYSep 12, 2001. pg. A.01
  10. 新奥尔良飓风:http://www.52en.com/ADDRESS OF THE PRESIDENT TO THE NATION;New York TimesSep 3, 2005. pg. A.1

参考文献
【1】Fowler, R.; Hodge, B.; Kress, G. , and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1979,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2】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et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 f Public Discourse, Sage Publication, 1993: 132-168
【3】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1995, London: Longman
【4】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1989, New York: Longman.
【5】Geoff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2000, London: Edward Arnold
【6】Van Dijk, T. A (1998a) News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 Hillsdale, NJ; Erbaum
【7】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 郎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 / Douglas Biber ... [et al.]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2000
【8】项蕴华 “政治语篇中权力不对称性的批评性分析”, 《外语学刊》, 2006
【9】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辛斌 “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语篇分析”, 《外语学刊》,2006
【11】田海龙 “政治语言学研究:评述与思考”, 《外语教学》,2002
【1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马跃, 梁丽丹, 李君,《演讲与口才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