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生宣纸上的神话——论中国画的优雅与精妙

2015-11-09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一.线与墨的完美融合—中国画的灵性美
   “线造万象墨生辉,诗书画印合一体”,中国画,一直被西方的汉学家们认为是一种“灵性的艺术”。 “宇宙

在手,万化由心”.《中国大家》(白庚延,《宇宙在手,万化由心——谈中国画的灵性》)这一中国绘画的核

心理念,千余年来,一直主导着中国画的发展脉络。笔墨交融当如诗,笔尖蘸墨的刹那,条条线路的勾画,无不流

露出中国画创作者们师法自然的创作态度。在这样的艺术旅途中,中国传统的画家逐渐找到了不同于西方画派的艺

术道路——写意。“我们谈及中国画的灵性美,首先就是它的写意性”。.《中国大家》(白庚延,《宇宙在手

,万化由心——谈中国画的灵性》)。
  写意,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形简而意丰,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情趣。

元代的夏文彦曾把中国画的“写意”定义为“﹝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

《图画宝鉴》(卷三),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进一步而言,“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

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

“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注重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

.《美术报》(《中国画的“写意性”》,2009年12月12日,00006版)。
  通过“写意”,画家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 从而追求对画作意境的微妙刻画;同时画家通过意境

传情,抒写着主观的内心情致。这种种人们内心深处人性美的自然反应,恰恰是中国画的灵性美在画卷中淋漓尽致

的表达。笔墨情致勾勒于画卷,线与图的融合建构中国画的灵性之美。诚然,诗中有画,其实画中也有诗,意由心

生,只有带着这样的欣赏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出每幅画作中特有的画中话。
二.寓意无形,笔墨有形—中国画的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作为表现内容的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中国画也不例外。.《谈中国画的形式美》(许珂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即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

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作为视觉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形象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以及章法之美。美之

所以为美,可以寻到一些规则:适应、多样、单纯、统一——所有这一切,都参与美的创造。 .《美的分析》(

荷加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2年1月1日)。中国画形式美的创造,主要取决于笔,墨,纸,砚和画家本

身精湛画技的完美配合。而其中的笔和墨,可谓是中国画的灵魂。画家们驰骋于画卷之中,游戏笔墨,在点线面的

浓淡变换之间书写自己的酣畅之情和笔墨情趣,同时将画作的形式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章法之美近乎天成

的融合与一幅画卷之中;寓意无形,笔墨有形,此时中国画的形式美也霎时跃然纸上。小小画卷,却气象万千;小

小画卷,却集中展现了中国画的形式之美和审美价值。
三.独具匠心,妙趣横生—中国画的内在美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每一幅中国画的价值,除了艺术领域的意义以外,还有它特有的精神内涵。在这种种精神

内涵中,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反思,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感动,是最为普遍的。而这些

思想的表达,只有一位画家在用心,用情,用义地深入社会,品味生活,感悟生命后才能将此交汇融合于手下的画

作之中。“一个画家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社会的高度、哲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艺

术的高度、人生的高度,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董本义。”.《为自然

写照,为万物传神——记大写意画家董本义先生》(峭岩 李建力,《文艺报》,2002年9月21日)。所以,每一幅

成功的作品,无疑是画家触动心弦,匠心独运之作。妙趣横生,别开生面,若要真正体味其中的趣意所在,我们只

有用心玩味其中了。
  任我们回眸千年之时,这一路尽展了中国画的起起伏伏,幸运的是,任时光如何变迁,中国画仍以其特有的面

貌,以其特有的步伐,贯穿历史,流传至今,甚至享誉中内外。笔墨纸砚融一体,生宣纸上抒情怀;诗画合一意境

远,情景交融似天成。中国画,这一艺术宝库中的神话,其中的优雅与精妙,值得世人用心用情好好玩味.
参考文献:
. 白庚延. 《宇宙在手,万化由心——谈中国画的灵性》.《中国大家》.
. 元:夏文彦.《图画宝鉴》(卷三).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中国画的“写意性”》.《美术报》00006版. 2009年12月12日.
. 许珂. 《谈中国画的形式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6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 荷加斯.《美的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2年1月1日.
. 峭岩 李建力.《为自然写照,为万物传神——记大写意画家董本义先生》.《文艺报》. 2002年9月21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