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引水渠设计施工要点解析

2015-11-09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引水渠主要为城市饮用水源,对引水渠的施工和设计都应该遵循更加严格的方案。在施工材料的考虑上要注意是否环保,是否对水渠周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在施工上做到科学部署,科学管理,使得水渠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引水渠、清淤、管线
  一、施工中的保护方案
  一些工程位于引水管渠控制范围内的号房基础采用预制桩,打入桩施工时会对周围土体进行挤压,特别是在软土地基中施工挤土影响尤为厉害。同时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桩的打入破坏周围土体的力系平衡,产生超静空隙水压力,引起土体的位移和隆起,造成管渠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由于施工中大量临时荷载在施工现场内的堆积,可能对局部土体沉降有一定影响,这就给施工机械、车辆通行以及场地布置等多方面带来很多限制。
  由于总体绿化施工、管线敷设等工序施工需预先去除部分土体,待施工完成后回填土。对于地下管线上部土体先卸载再加载,可能引起底下管线承受荷载不同,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以上各道工序都可能对原水引水管渠有影响,因此必须重点对引水管渠进行保护。
  二、潜水清淤泵的工作特性
  1、以ZSQ型潜水清淤泵为例:
  整机为干式下泵型,电机采用油室密封方式,内设机械密封,能有效防止高压水和杂质进入电机内腔。?除主叶轮外,还有搅拌叶轮,能将沉淀于水底的淤渣搅拌成湍流后抽取出来。叶轮和搅拌叶轮等过流部件采用高硬度的高铬铸钢制造,耐磨、耐腐、排污能力强,能通过较大的固体颗粒。
  电机潜入水下,不受吸程限制,吸渣率高,清淤更彻底。整体设备简化,不许配备辅助搅拌装置或喷射装置,操作简便,机组总投资降低。搅拌叶轮直接接近沉积面,通过下潜深度控制浓度。在介质比重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装辅助装置,增加介质浓度
  2 、使用条件
  电源为50Hz/380V/660V三相交流电源,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为2-3倍电机额定容量。介质温度不得超过60℃,不含易燃易爆性气体。介质中固体颗的最大重量浓度:灰渣为45%,矿渣为60%?。
  机组潜水深度:不大于20米,最小潜水深度以淹没电机为准。机组在介质中的工作位置为立式,上部悬挂定位。
  三、溢洪格栅
  溢洪格栅是设计用于引水渠入口和CSO 安装溢流的一种经济型解决方案。这种设计新颖、通过水流推动和自洁式的格栅不需用电,也没有运行成本,因此不仅维护成本低,而且具有很高的过滤效率。
  1、运行条件:标准的 400mm 或 700mm 直径转筒筛上面安装了可调节的刷子,当污水流入渠道,进入机组时, 6mm直径以上的固体物将难以通过转筒筛,并附着再转筒筛上。过滤后的水流推动安装在转筒筛下方的驱动桨,驱动桨再通过皮带传动,驱使转动筛运动,这样一来,安装在转筒筛上面的刷子就开始清扫转筒筛,并把所有附着在其上的残渣送回主河道。
  2、运行优势:自洁式工作,设计简单、维护工作量很少。有效过滤,符合排放许可标准。工作水头低,适合低水流运行,适合标准的长挡流坝安装。部件构造:适合在现有土木工程结构内安装使用。可选直径和长度,适合不同长度的挡流坝。一体式挡渣板。可选监测系统,提供状态报告和事件日志。
  四、再生水管线设计施工
  引水渠再生水管线工程是城市河湖再生水补水工程的一部分。管线主要沿引水渠底埋设或混凝土包封铺设,模式口爬坡段沿电站泄水渠旁边步道布设,穿模式口隧道时与已有玻璃钢管包封段平行布设。管线管径设为DN1000mm。铺设长度以实际水渠总长度而定。
  1、管材及接口
   0+000~0+150、1+751~2+976为DN1000焊接钢管(Q235B),壁厚10mm,公称压力1.1Mpa,钢管连接采用对焊接口;0+150~1+751为DN1000PE管,壁厚47.7mm,公称压力0.6Mpa,管道接口采用热熔对接。
  钢管管道内壁做水泥砂浆内防腐,内防腐采用机械喷涂;外壁采用环氧煤沥青玻璃布(四油三布),钢管连接口为防腐胶带。
  2、管道覆土厚度
  标段再生水管道安装高程可根据地面以及现状交叉管线情况进行调整,埋设于渠道下管顶覆土不小于1.0m,埋设于道路下管顶覆土不小于1.5m。
  3、施工要求
  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的基础上,以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为依据,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经济科学、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做到施工部署、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工艺先进、科学。
  质量目标明确,施工中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严格管理,措施完善。工程完工后,经交工验收,分项、分部、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90%,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合格标准。
  安全目标明确,安全措施可靠,制度完善,确保施工安全。工程目标明确,合理、高效安排施工进度,合理组织施工,协调统一,施工中做到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文明施工。整个工地达到文明施工工地标准。
  五、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根据以往工程上的经验,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在引水渠工程中可选用碳素纤维生态草为主要生态修复技术,布设方式为单层浮上方式,以一定的方式布置于河道内,利用其很好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它们均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溶解态和悬浮态污染物,为各类微生物、藻类和微型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着生、附着或穴居条件,最终在载体上形成薄层的具有很强净化活性功能的生物膜。
  组织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施工管理以项目部为核心,以施工班组为管理单元,围绕确保质量、工期、安全等各项目标的圆满完成进行开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方案和图纸及国家技术规范,对施工情况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许月明. 谈京密引水渠二期工程技术改造. 北京水利, 2001, (04)
李国山 , 张敏. 浅谈引水渠淤积的成因和防治. 水利天地, 2003, (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