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谢逸的词既继承了花间词的秾丽柔媚,具有清新含蓄的意味,又在婉约之中饶有豪 放之气,在词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谢逸;词;风格
谢逸,字无逸,生于北宋神宗赵熙宁元年(公元一0六八年),卒于徽宗政和二年,
年四十五。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因为他居住在溪堂,世人称之为溪堂先生。又因"吟
《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 ( P105)
谢逸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却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记载:"考江西诗派中有集者二十四人,逸所著文集二十卷,诗集五卷,补遗二卷,诗余
一卷,尤称繁富。"( P1338)《全宋词》收录谢逸词共六十一首。
谢逸词以婉约词和自抒志趣之词为主,词艺高妙。薛砺若《宋词通论》中评论他的词:
"既具花间之浓艳,复得晏欧之柔婉。" ( P45)从前人的品述中可见谢逸的词作不仅雕琢
细致、描化生动,而且蕴藉隽妙、意象不凡。下面就重点分析谢逸词的艺术风格。
一、秾艳婉媚,轻柔艳丽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这些词人在词风上
大体一致,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粉脂,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
的内心生活。因此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在《蕙风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花间》至不易学。其蔽也,袭其貌似,其中空
空如也。所谓麒麟楦也......对于《花间》,犹为望尘却步耶。"(P16)可见花间词的难学。
可是谢逸作为花间词派的传人,在北宋中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
看下面的一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这是一首描写春色与闺情的词,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
上片首句"豆蔻梢头春色浅","豆蔻梢头"这一意象原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在这里表明了现在已经是早春二月了,也可以看
出词中女子正值青春年华,为此词定下了描写女性的基调。春天来了,女子换上薄软的纱
衣,和煦的东风拂过,纱衣轻柔的飘起,让人赏心悦目。"红日"二句写的是屋外春光明
媚,女子卷起帘幕,灿烂的春光充斥着整个房间。"双飞燕"这个意象在宋词中屡屡出现,
如晏殊《清平乐》:"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欧阳修《采桑子》:"垂下帘栊,双
燕归来细雨中"。这里写到双飞燕,更是给这美好的春色增添了律动之感。
下片转而写人,开始三句着重描写了女子的装扮与动作。双鬓拢起,带上用青玉装饰
的步摇,蜜蜂形状的饰物随着女子的步伐微微颤动。"叶叶"两个名词连用,就在读者面
前展开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景象,栩栩如生。这一段描写可谓沿袭了花间词追
求的轻柔艳丽,极尽秾艳之能事,用笔妍丽。打扮好自己,女主人公"独倚阑干凝望远",
她是在欣赏美丽的春景呢,或是像王昌龄《闺怨》诗中所说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呢 ?作者并没有点明,只能任由我们猜想了。最后以一句"一川烟草平如剪"
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为典型的花间词,细致刻画了女子华丽的装扮,抓住了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
将闺情的主题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看他的另一首词《菩萨蛮》:
菩萨蛮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浓浓的春思。开头短短的十四个字,便将无边的春色及女子的轻松
喜悦之情描绘了出来。后二句中,只见小溪两岸,烟草凄迷,好像一层薄雾笼罩在上面,
青山掩映,子规啼叫。女子划船经过这里,产生了无名的惆怅。于是在这大好的春光中,
女子内心隐含了一丝微妙的春情,为下文的描写做了一个铺垫。
下片首句的"愁"字就为本文定下了一个基调。为什么会"归来愁未寝"呢?应该是
女子的丈夫外出在外,她出游时听到子规的啼叫,勾起了她的愁绪--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在这样的心绪之下,女子久久不能入睡,无心梳妆,以至"黛浅眉痕沁",足见女子的慵
懒之态。这跟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饮酒的缘故,
女子的面庞泛起了阵阵红晕。一个"添"字用得极妙,形象的说明了在酒晕之上又增添了
一层红潮,使其更加妩媚动人。此词的秾艳婉媚,香软绮靡之处就在此得到了体现。徐培
均评价到:"谢逸的《菩萨蛮》除了内容有所寄托之外,在情调上莫不带有多些‘香儿软'
的遗韵。"(P5)
花间词中春、花、月、梦、柳、眉黛等意象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在谢逸的词中,这
些字眼也是经常可见,如"春阴院落帘垂地"里的"春"、"帘";"睡起玉钗横"里的"玉
钗";"盈盈月下冰魂"的"月"......另外,谢逸继承花间词描写女性的独特视角,对女子
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江神子*一江秋水碧湾湾》中,"恰
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
花一枝春带雨",以梨花比喻其泪流满面,传神地表现了女子的黯然神伤,把怀人的深情
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谢逸词的写作受到了花间词的很深的影响,也具备了花间词特有
的秾艳婉媚、轻柔艳丽。
二、清新雅洁,含蓄蕴藉
朱彝尊在《词综发凡》里说过:"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P10)
也就是说传统词风到了南宋逐渐产生变化,有的慷慨悲歌,有的精雕细琢。而能保持"花
间"作风的只有谢逸、陈克等不多的词人。谢逸在继承花间创作风格的同时,还注重学习
后来的欧阳修、晏殊等词人的词作风格,秾艳之外还有所发展,因此还具有清新雅洁,含
蓄蕴藉的特点。如《渔家傲》:
渔家傲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鲙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这首《渔家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渔翁形象。词的上片写渔翁在秋天独自
到江中垂钓。词的开头两句,秋水清澈见底,淡红色或白色小花在西风中轻轻摇摆,这里
的西风没有像曹丕《燕歌行》里描绘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样,给
人一种萧索之感。可谓用笔轻灵,色调淡雅。在这样一
个环境中,渔翁驾着一叶"兰棹"
在江中垂钓,披着蓑衣,好似"孤舟所笠翁,独钓寒江雪"。"烟雾"表明当时还下着蒙蒙
细雨,细雨使天地一片朦胧。开头三句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图景。接下来的"柳条
带雨穿双鲤",形象生动的把渔翁当时兴奋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下片一开始,渔翁就自叹怀才不遇,但是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吹起了笛子,品
尝鲜鱼与美酒。其中霜刀的银白与鱼肉的鲜红相互映照,色彩鲜明。最后两句,渔翁酒醉
卧睡,足见他的潇洒:他不像其他人郁郁寡欢,而是"今宵有酒今宵醉",好不悠闲洒脱!
另外,谢逸词的这一风格在他其他的词中也有突出表现。如《青玉案》词意境淡雅,
岸边柳树吹来丝丝微风,红叶飘飞,白菊绽放,细雨绵绵......并且处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
思乡之情,但全词没有一个"乡"字,一个"情"字,只是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来营
造一种感人的氛围,含蓄蕴藉、真挚感人。《踏莎行》里展现的是一幅春天的"絮风花雨
图",表现了春雨天里,江南水乡人家所特有的那种清静明秀之美。
三、婉约中兼有豪放之气
在词史上,词历来被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呈阴柔之美,豪放呈阳刚之美;婉约
优雅,豪放崇高。南宋余文豹《吹剑续录》有这样一段话:"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于是这便成为区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标志性语言。总之,婉约
派与豪放派常常被认为是相对的派别,但是他们之间有着相通之处。在婉约词中,往往借
鉴了豪放词的表现手法,以豪放词中壮阔的意象,抒发个人的情怀。
谢逸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但是他的有些词在描写闺情、春思之余,还兼有豪放之气。
婉约与豪放杂糅,使词作别具一格。
比如《点绛唇》:
点绛唇
九日登高,倚楼人在秋空半。汝江如练。碧影涵云巘。
醉看茱萸,定是明年健。清尊满。菊花黄浅。偏入陶潜眼。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这样一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主人公插着茱萸,独自
一人登上高楼,倚靠在栏杆上。俯视大江,仿佛一条白练,横卧在无垠的大地上,空中白
云的影子倒映在一汪碧波之中,境界阔大,表现了主人公视野之开阔。所选意象"大江"、
"碧影",是豪放词中常见的意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可谓气象雄
浑。就在这样一个壮阔的背景之下,主人公自饮自酌。菊花虽然快要凋零,却受到陶渊明
赏识,有了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下片作者抒发了内心的情思,近于婉
柔。
这首词就词风而言,婉约之中饶有豪放之气,在九月词中别是一种气象,令人耳目一
新。
另外,《采桑子*楚山削玉云中碧》中"一抹江天雁自横",江水无垠,天空一望无际,
就在江天交接处,一排大雁出现了,排成整齐的队伍,这是何等的壮阔景象;《西江月*送
朱泮英》中:"年少胸吞云梦",朱泮英虽然年少,但是却有着"少年狂",胸怀大志,希
望干一番大事业。"云梦"出自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古云梦泽范围很广,主人公欲气吞云梦,足见其志向之大,也为此词增添了豪
放之气。
谢逸,这样一位"老死布衣"的北宋后期的词人,虽然一生在衣食不继的贫困境地中
度过,但是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的词既浓丽柔媚,又清新含蓄,还兼有
一丝豪放之气,因此使得《溪堂词》在词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可以说,谢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应被忽略的词人。
参考文献: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中华书局,1980.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中华书局,2003.
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徐培均.岁寒居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朱彝尊.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