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黑龙江沿岸中俄两国跨界民族语言体系研究

2015-11-07 10: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民族语言的形成是民族整化的结果。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保 证社会交互作用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了解和掌握民族语言的系统性和民族性,对于我们学习语言或从事翻译工作都很有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 民族 语言 体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
语言,约30种文字。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黑龙江是一条
重要的国际界河。它穿越中国、前苏联和蒙古。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东北的省份,
是我国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在与俄罗斯接壤长达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居
住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
10个世居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保卫祖国作出过特
殊的贡献。
  现在由于人口的流动,已有32个民族居住在黑龙江。习俗主要以满族的习俗
为主。语言是东北语言。在语言学上属于二屯文化,发音即平卷舌不分。那么,
目前黑龙江沿岸中俄两国的民族语言体系状况如何,现使用的语言情况如何?
一. 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据1995年全国百分之一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汉族人口为109932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增加568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02%;其余55个民族共10846万人(比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1726万人),占8.98%。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习惯
上把其余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二.语言
  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语言之一。据统计,世界上使用
语言人数最多的是汉语,约占世界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
曼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8%多;第三是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约占
世界人口的6%;第四是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5
%。回族和满族也使用汉语。其余53个民族都使用民族语言;23个民族有自己
的文字。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建有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一杜尔伯
特蒙古族自治县,69个民族乡镇,680个民族村。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
万,其中满、蒙古、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柯尔克
孜等10个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这种杂散
居的特点,使全省少数民族的双语现象既普遍又复杂,蒙古族和朝鲜族有自己本
民族的语言文字,满、回、锡伯族通用汉语、汉文,其余的7个少数民族也都存
在双语现象。改革开放以来,语言环境也随之有了实质性的改变。经调查发现,
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此,省民委党组为了更好
地落实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从全省实际出发,继续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散居地
区的民族语文工作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做好省内人口较少数民族语言的挖掘、整
理。从2003年开始,在省民委党组领导下,在省民族研究所和全省各市、地民
族宗教局的积极配合下,已利用6年的时间,采取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对全省濒危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达斡尔、满族语言进行了挖掘、
整理工作。
  在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40多个民族。人数在100万以上的只有
7个,其中最大的民族是俄罗斯族,人口1.198亿,位居第二的是鞑靼族,人口
552.2万,依次下来是乌克兰族、楚瓦什族、巴什基尔族、白俄罗斯族、摩尔多
瓦族。人数在50万-99万的民族有8个:车臣族、日耳曼族、乌德穆尔特族、
马里族、哈萨克族、阿瓦尔族、犹太族、亚美尼亚族。 
  俄罗斯民族属于斯拉夫民族中的一员。斯拉夫人早期使用象形文字,斯拉夫
文字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希腊字符和拉丁字符的直接影响。俄语的书写系统使
用西里尔字母的修订版,共有33个字母,分元音和辅音两种。
  俄语是全球第四大通用语言,被列为联合国6个官方语言之一,是独联体的
工作语言,还与汉语同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工作语言。目前,约有1.7亿人以俄
语为母语,3.5亿人通晓俄文。以俄文书写的文学作品也在世界文明宝库中留
下了灿烂的光辉。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俄罗斯联邦
的官方语言,是俄各民族人民的通用交流语言。以前,俄语曾广泛在苏联各加盟
共和国使用,是当时的官方和通用交流语言。目前,除俄罗斯联邦外,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以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苏联
独立出来的多数欧亚地区国家中,俄语仍旧是各国民众交流的通用语言。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学习民族地区语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的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沿海,多与周边国家接壤,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反
对民族分裂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最前沿,通晓民族地区语言具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的战略意义。特别是有许多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是跨界民族,与境外的同族关系
悠久,语言文字相同,风俗习惯一样。如果边境地区两国人民能够消除语言上的
障碍,就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从而减少影响边境
地区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对于防控境外分裂势力的颠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
突发事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民族地区语言,有利于传承民族文
化。在中俄两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与众
不同的文化, 这些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世
代传承的文明成果, 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持各民族
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
性,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邓佑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第8期
周庆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第3期
胡艳霞.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第4期 -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научном освещении, №2 (16), 2008: - Москва,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8 г.- 316 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