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马迁的一生极尽坎坷经历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毁灭,但依靠着崇高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创作了体大精深,气势恢弘的《史记》。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羽翼丰满的悲剧人物形象。司马迁将自身命运的悲剧融入这些人物的形象当中,使这些人物的灵魂中增添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的悲剧色彩,随着《史记》的完成,司马迁用自己的坚持逐渐完成了对自我悲剧的超越,而他笔下的人物也被他强烈的超越精神所感染,以不同的形式完成了对命运、对自我的超越。
关键词:毁灭; 悲剧; 超越
一、司马迁《史记》中悲剧的诞生
清代刘鹗曾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屈原的"哭泣"正是因为自己被误解、排挤,最终楚国和楚文化也都被毁灭。那么,司马迁的"哭泣"也一定是缘于某个"毁灭"-- 因"李陵之祸"中大胆进谏遭受宫刑,司马迁经历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毁灭。在经历了毁灭之后,司马迁想过用死亡来结束自己的命运,但他在苦思冥想、几经斟酌后,终于决定面对自身的悲剧,在完成了伟大著作的同时,也超越了自身的悲剧命运。
对于悲剧这一概念的阐释,古今中外说法很多。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指出,"悲剧源于各具片面性而又各有理想追求的两种精神,或两种伦理的气势、力量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二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因而,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必然是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二者同归于尽,两败俱伤。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东西。"在此思想指导下,人们一般认为悲剧是通过那些正义、伟大、善良、有价值的东西和人物被毁灭而形成的。
二、《史记》悲剧中生与死的超越
纵观《史记》,司马迁将众多英雄人物写得异惨烈和悲壮,确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但司马迁笔下的诸多悲剧人物并不是只承受悲剧和苦难,在悲剧过后,往往也展现出司马迁寄托于其身上的超越精神,这种超越精神也早就了《史记》中悲剧的魅力。
(一)以死亡超越毁灭
毁灭与死亡往往同时出现,但也有人在毁灭时以死亡来超越自己,比如项羽和以荆轲为代表的刺客们。
项羽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生有顶天立地的男儿气概,死有不过江东的铮铮铁骨。少年时便展现出勒雄霸天下的气势,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但命运的悲剧和历史的抉择不会可怜任何一个人,项羽自身弱点和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导致他在垓下之战中一败涂地,四面楚歌之时,他吟出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确认和觉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末路之时,乌江渡船边的项羽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用死亡换取了尊严:"......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荆轲刺秦的故事是千古传诵的义士佳话,无论成败皆难返,他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走上刺杀秦王的道路,是刺客的信条让他从容的面对毁灭,但在命运轮盘转到毁灭那一刻时,荆轲仍能傲视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用自己的毁灭告诉一切专横者、侵略者,一个国家版图可以小,人口可以少,但人心不可欺、尊严不可侮。他的事业虽然遭到毁灭,但他用死亡证明了刺客千古不变的信条,超越了毁灭,正所谓"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二)以生存超越毁灭
忍辱负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态度,牺牲自身的人格和尊严来超越生命本身的意义,勇于不死便是一种超越精神。
《史记·赵世家》中的程婴便是以生存超越毁灭的最好例子。大夫屠岸贾作乱,屠杀赵氏家族,为了保住赵氏最后的希望,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们定夺了一套保全赵氏后人的方案,程婴在此时展现出了他勇于"活下来"的态度: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吾为其易,请先死。"
程婴就此背负了背信弃义的骂名,同时还要隐匿赵氏孤儿不让仇人发现,生存对于程婴来说便是一种折磨,选择死亡便可以逃避责任、解脱痛苦,但程婴却用毅然决然的活超越了自我。最终赵氏孤儿成功复位,程婴在完成使命的同时再次毁灭了自己,以死告知九泉下的公孙,也报答了赵氏先君对他的厚遇。这种忍辱负重又骨气傲然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这种超越涵盖着更深刻地艰辛和忍耐,具有更强大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毁灭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放弃自我、埋没自我,命运会给所有敢于活下来的人一个说法,以生存超越毁灭的精神就是在绝境中希望不灭、在黑暗中光明不灭、在毁灭中意念不灭,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人可以在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这种超越是时空理念上的超越,灵魂概念上的超越、是人的思想的升华、价值的实现。
通过以上种种人物的不同悲剧和超越,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的悲剧意识拥有着强烈的抗争性、目的性和彻底性,英国美学家斯于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可见,抗争是悲剧的灵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说:"悲剧总是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所以,抗争才是悲剧永恒的主题。而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正是因为他们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生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理由值得去死或者活下来,而司马迁忍辱负重,在身体和精神双重毁灭下仍然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超越的目的就是著《史记》。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2006.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
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张大可.史记研究.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