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论中国传统教育--以《孟子》、《礼记》为中心

2015-10-22 09: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中国传统教育对于我们进行现代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探讨、发掘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便于我们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教育。         

关键词:传统教育; 基本特征; 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经定型的教育遗产,是中华文明进化的教育渊源。中国传统教育指的是"发生在过去、延续至现在并影响到将来的那些基本的教育特质,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含教育观念、教育理想、教育心理、教育态度等)两方面"①。如今,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难以克服的问题,因而经典被再次挖掘,其中挖掘到的就包括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其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
   1.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指的是政治和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教育可以脱离政治、教育可以独立的思想,教育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强调的就是思想政治的教育,教育与政治融为一体,其中也有具体的教育方法、有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过目的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②。强调的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措施: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就必须认真实行这八条目。三纲领、八条目,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修己治人"的封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③。强调的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达德、五达道的方法,用三达德施行五达道,用至为诚实之道去施行三达德,这样人人都可以达到尧舜那样的德行,文王、武王那样的功绩了。在《大学》、《中庸》中,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因为儒家主张的是以德治国,因而修身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治国、平天下。显然《大学》、《中庸》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务于封建政治,服从于封建道德。这里体现的就是"政教合一"的思想,"政教合一"虽是适应于封建伦理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以及必要条件是"修身为本"、"修己治人",这是值得中西方的教育者乃至管理者吸取和学习的。
  2.重视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儒家教育,其重心在德育,德育内容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始终处于首要地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以德育为主建构的。在道德教育与修养方面,孟子注重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促使人们内在自觉性的发挥。《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④。强调了益智养气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孟子·公孙丑下》:"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⑤。主张的是改过迁善,他进一步要求人们与人为善,这必须是具有很高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⑥。强调的是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以上是孟子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原则方法,这些原则方法强调的是人们道德修养上的内在功夫,充分发挥人的内在自觉性,重视理解和把握道德修养的内在规律性,并把道德修养看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改过迁善、能反求诸己,不能掉以轻心、急于求成,孟子的这种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观点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发扬的。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价值
  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克服、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贡献和基本精神,是其教育的价值观。
  1.内在观
  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孟子认为人性是内在的、主观的。这个人性在他看来就是善,就是道德。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⑦。他认为像仁、义、理、智这些道德观念和规范都是先天固有的,只要能将这四段加以扩充和发挥,就能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孟子的四端、四心,不仅启发了人内心的自觉性,也教育人如何做"圣人",如何实现自己治世、入世的社会理想,而这一切的起点和根源都是首先要修身即自我修养。孟子还进一步指出了要时时刻刻自反、自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以求在人伦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的和谐。重视内在的力量和修养,这是处在今天这个贪污腐败案频发,极端利己的物欲追求社会中所亟需发扬的!
  2.大教育观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群体和谐与社会稳定,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是一种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如《礼记·学记》指出:"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⑧。这段话被公认为儒家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的集中体现,没有个体的发展与教育养成就难以保证国家的安危社稷。同时这段话也认定了教育和社会功能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礼记·大学》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型道德教育模式,"治国"、"平天下"成为学习知识和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这指出了教育对于巩固国家社稷、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意义。这些可谓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关于教育与社会功能的经典性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的追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呼唤与要求。但我们要能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传统教育并不完全适应于当今社会 ,有其消极的一面,但这并不能掩盖其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今日所应绽放出的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M].湖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3.
②、③、⑧,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7.
④、⑤、⑥、⑦、,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
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
高谦民.《试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二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