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朝鲜早期白瓷中折沿盘以当时金属器的样式为基础,受到元朝瓷器的影响,并在高丽时代开始制作。但两国的胎土以及审美感的差异,使得底足的形态和大小上有所不同。本文考察了其与元代折沿盘的关系,分析了朝鲜早期的折沿盘起源及其发展样式。
关键词:朝鲜早期 折沿盘 元代
朝鲜早期白瓷中折沿盘在高丽时代开始制作。①朝鲜的折沿盘比起一般盘子来数量要少,只是以高档白瓷和青花瓷器来制作。同时期的粉青沙器以高丽末期青瓷盘为模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但朝鲜早期的折沿盘则以金属器为母体并高度模仿其形态上的特征。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内底较浅、较平,口沿有微小突出的边沿,但越到晚期,平内底逐渐隆起,器皿的高度也随之增加。②
朝鲜折沿盘器型的渊源可以进行两种推测:第一,从器型方面看,很有可能是模仿了金属器;第二,在新安遗物中发现了几件被认定为是元代中期遗物的元代折沿盘,与元代折沿盘器型非常类似,这不能排除从中国传入的可能性。其中韩国新安遗物青白釉双叶釉里红诗文盘的器型是折沿盘稍微变形后的椭圆形,但其基本型还是折沿盘,尤其“诗文纹”是16世纪朝鲜初期青花白瓷最普遍的纹样,有可能元代折沿盘已经传入。③比较中国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盘和朝鲜早期的白瓷折沿盘,我们会发现: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形态特征为口沿到胴体的部分成阶梯状锐利的角,口沿的边沿部分被处理得厚而圆,底部较平缓。这种器型的特征与金属器制作中使用的手法非常类似。
由于能够适应元代初期蒙古族残留的游牧生活习性,金属器作为一种生活器皿而倍受青睐。WWw.133229.COm高丽末期朝鲜初期,金属器的禁用意味着金属器的大众化,铜器和金银器的器型已经成为陶瓷生产的模板。比较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南宋彭州金银器窖藏出土的狮纹银盘和北京昌平出土的青白釉折沿盘④时,我们会发现其器型、平口沿、边沿等方面非常类似,可以看出金属器对陶瓷的直接影响。银盘子的镂空狮子、缠枝莲花纹纹样和构成是青花瓷器纹样发展的基础。但朝鲜前期的青铜折沿盘的直径是13.6cm,青花折沿盘银盘的直径是16—20cm,金属盘比青花折沿盘小3—6cm左右,南宋彭州金银器窖藏出土的狮纹银盘也是直径13cm左右,比瓷器的折沿盘小。金属折沿盘和青花折沿盘比较来看,盘的大小也有区别。
朝鲜折沿盘是以金属器为基本形态而生产的,这一点已非常明确,但大小有所不同,有可能是为了配合陶瓷制作的特殊性及其用途而发展起来的,不能完全排除其受到已流入的元朝折沿盘的影响。
朝鲜早期白瓷折沿盘在元代瓷器中也能找到其渊源,元代折沿盘在龙泉窑、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青花瓷、卵白瓷等中都出现过,使用了阴阳刻、青花、贴花、点彩等多种多样的装饰技法。如在龙泉市供村出土的龙泉窑青釉贴花云鹤纹菊花口盘,北京市西直门里后英房胡同西北城墙遗址中发现的青花松竹梅纹葵花型盘等,1983年浙江省泰顺县南浦村窖藏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碟、北京昌平出土的青白釉折沿盘的平唇口沿型等。
龙泉窑的青釉系盘和青白瓷及青花瓷系折沿盘的区别在于其足底的形态,因此器物的整体高度也略有区别。龙泉窑的青釉系盘多为圈足,青白瓷和青花瓷系的折沿盘多为平底。青釉系、青白瓷和青花瓷系口径都在15.5-16.5cm左右,足底形态上青釉系要高1cm左右。在北京市西直门里后英房胡同西北城墙遗址、安徽省安庆市修路89号窖藏、景德镇落马桥窑址等地出土了元青花瓷折沿盘。15世纪末16世纪初运营的韩国京畿道广州道马里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盘碎片。⑤比较它们的形态可发现:朝鲜早期青花折沿盘与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釉折沿盘整体器型非常类似,但底足在制作上与中国的盘子有很大区别。中国龙泉窑盘子一般口径16cm、足径3.8-5.6cm,足径与口径比为25%—35%。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口径20cm左右,到了中期逐渐变小,为16-17cm,但是足径比元代龙泉窑盘要宽。在整体高度上,中国龙泉窑系列青瓷3cm左右,朝鲜盘子2cm左右。参照表1、表2可比较上述数据。
朝鲜早期青花折沿盘的圈足没有平底的,底足的形态与朝鲜早期青铜器盘非常类似。韩国弘益大学李仁镇教授认为:用韩国的白土制作像龙泉窑足径的产品,较窄的底足极有可能因无法承受面积较大的盘子的重量而变形。如果制作为平底,极有可能因底部面积增大而使得中间部分鼓起来。因此底足的直径与器物的直径比在50%以上是适合韩国胎土的比例。
这里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被推断为是15世纪后半叶生产的朝鲜早期遗物为19—20cm,15世纪后期葡萄纹折沿盘有22cm,比元代折沿盘16cm的口径大3-6cm左右,而到了朝鲜中期反而变到16cm左右。1430年左右,明朝的大型盘子流入王室⑥,很想制作出大件瓷,但事实上用韩国的胎土是不可能生产大件瓷的,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在19-20cm。到了16世纪,青花瓷器的使用阶层已经逐步扩展到一般老百姓,笔者认为当时流行的可能就是易于生产的16cm左右的盘子。但是有关朝鲜青花折沿盘大小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对所有遗物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的龙泉窑青釉露胎贴花云凤纹盘和韩国新安沉船遗物中的青瓷贴花露胎花瓣纹盘,其装饰图案微凸于器表,产生出浮雕感的装饰效果,纹样无釉,露胎贴花主要装饰在制作精良的折沿浅平盘内,多为陈设瓷。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的元青花小酒杯及劝盘被用作酒杯垫,从这一点来看,它们既为实际用瓷也为装饰瓷。韩国湖岩美术馆研究者田胜昌在考察有关朝鲜前期白瓷盘的论文中论及了这种诗文盘,指出诗的内容与酒有关⑦,以此为基础认为这种盘子的用途是酒杯垫。作为元代青花瓷盘中盘和盏组成一套而使用的遗物——元青花小酒杯及劝盘,于1982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窑址元末文化层中出土。其盘的口径16.2cm、底径14cm、高1.6cm,小杯芒口卧足涩底,劝盘盘心突出一圈以承小杯。由于该地层出土物中这类小杯盘的比例较大,故知其为元中后期风行的饮器。
16世纪朝鲜遗物青花“忘忧台”铭纹盘,中间放杯子的地方突出一圈,这也可以看出当时青花杯和盘子是一起使用的。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在道马里1号窑址中主要生产诗文纹折沿盘,其装饰为上到下施纹,或是类似钟表圆形状施纹。盘子较平缓,像一幅画一样,很可能是强调装饰性的陈设品。
综上所述,朝鲜的青花诗文纹折沿盘与北京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盘、朝鲜早期的白瓷折沿盘整体器型上非常类似。新安遗物中发现了有几件折沿盘,由此可见其受中国元朝的影响,并在那个年代属于非常流行的器种。两国折沿盘受当时金属器的影响以及胎土、审美感的地位差异,使得底足的形态和大小上有所不同。
注释:
①折沿盘在韩国早在高丽就作为一种青瓷而生产,直到14世纪高丽末期为止。
②⑦田胜昌.朝解前期的白瓷盘考察[c].湖岩美术馆研究论文集,1997(2):102.
③1978年,在韩国木浦新安海底发现了1323年沉没的前往日本的元代贸易船,这也是研究东亚商品陶瓷面貌与元朝中期陶瓷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新安遗物中发现了诗文折沿盘和釉里红诗文折沿盘,它们倍受世人瞩目。
④北京昌平出土的青白釉折沿盘高1.2cm,口径15.5cm,光素无纹饰,胎薄质坚,平砂底,泛火石红色。
⑤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广州道马里白瓷窑址发掘调查报告书——道马里一号窑址,1995.
⑥《世宗实录》卷41,世宗十年(1428)七月十九日已巳条:“上率王世子及百官,迎敕于慕华楼至景福宫,行礼如议敕曰今赐王白素磁器十卓,白磁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至可领也”。
参考文献:
[1](韩)文化公报部文化财管理局.新安海底遗物.质料篇,1983.1984.1985(1-3).
[2]尹效靖.朝鲜15~16世纪青画白磁研究[d].韩国:梨花女子大学,2002.
[3]李辉柄注.中国陶瓷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黄云鹏.元青花研究: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5]刘新园.景德镇出土陶瓷[m].香港:香港大学马平山博物馆,1992.
[6]梁穗.景德镇元明官窑出土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