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般的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总是要再写上部分文字,或点明用意,或说明出处,或写明赠送对象及书写作品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名号。这些起说明性的文字即题款是正文之外的交代文字,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同正文一样,也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书法;作品;题款
一般的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总是要再写上部分文字,或点明用意,或说明出处,或写明赠送对象及书写作品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名号。这些起说明性的文字,统称为题款,题款又叫落款、款文。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交代文字,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同正文一样,也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条件。古人有“妙款一字抵千金”的说法,恰如其分的题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一、书法作品的题款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的题款起于何时?无从详考。有学者认为,汉以前上古的书法,无论是有名的书家所书,还是无名的工匠所刻,都是无款的。传世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竹木、帛书、汉碑中的大量名作,均是无款的。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大量碑碣、写经等书法作品,大多也是无款的;只有极少数写经有书写者的名款,主要是出于“物勒工名”的性质,但是,书法题款的雏形于此已经初露端倪。早期书法创作之所以不具题款,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上古的书法,主要是出于传播的需要,并不是我们今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认识的书法。古人对于一篇“书法”作品的认识,重要的是看它的观点和文采,至于书写时用何种字体及何人书写就显得无所谓了。
魏晋南北朝以后,伴随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文章作者的署名权得到重视,同时,书法的艺术性受到重视,书法书写者的署名权也相应地得到了重视。但是,这一时期,对于文章作者署名权的重视,更甚于对书法书写者署名权的重视。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章,普遍都是有署名的,而书法,署名的并不多见。今天能见到的大量魏晋名士书迹及名碑,几乎都是无款的。这种情况,到了唐代才得到改变,在唐碑中,正式的书法题款开始出现,但它还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文章的落款并行且置后的。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碑,开篇为“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既定文章的篇名,又署它的作者太宗李世民,最后署款:“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皇帝在春宫日制此文,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只有书碑才算正式的书法创作,应该郑重其事的署上书家的名款,而一般的书写无须特别署上书家的名款。一般的书写被看作书法创作而出现题款,主要在唐末、五代、两宋。如,(唐)高闲的《草书千字文帖》,末署“吴兴高闲书”;(五代)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帖》,末署“乾祐元年冬腊暮,华阳蕉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 ;(宋)蔡襄的《百幅帖》,末署“癸卯重阳日,襄书”,等等,这些书法题款,相比唐碑的文、书并重的题款形式,明显地前进了一步。比较而言,五代、两宋是书法题款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在宋代,书法的题款,不仅有简单的小款,而且也有了长款的题写,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书法题款。
二、书法作品的题款内容
(一)、上款的内容
所谓“上款”,就是受书人的名款。上款一般题写作品赠与对象的名字及称呼,上款的题写要视受书人的年龄、辈份等关系需要而有所不同。
1、写给长辈的作品,上款一般称先生、老师、方家等,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书写者如果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斧正、雅嘱、嘱书、命书等。
例如:得文先生教正
2、写给同辈、同事、朋友的作品,上款一般称同志、书友、学友、同窗、仁兄等,在称呼的后面通常还要加上谦词,如:惠存、留存、留念、清赏、雅正、雅属等。
例如:俊锋学友雅正
3、写给晚辈的书法作品,上款可题贤侄、爱孙、爱女等。同时在称呼后面,通常也可加上嘱辞,如:铭记、存念等。
例如:海涛贤侄存念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引起人际关系和相互称谓的发展变化,以上称谓只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论,具体情况仍应具体分析。
(二)、下款的内容
下款一般书写在作品的左下部,也有的写在作品的下部。下款通常书写正文的出处、书者的名号、书写的时间和地点。
例如:录鲁迅《无题》句,甲戊仲春某某书于三省堂。
在不少情况下,上款和下款的内容一并溶在下款里,也就是说没有上款,在题写下款时,包括了上款的内容。
1、 时间(即年、月款)
年款:
从古到今的纪年方法有三种,即干支纪年、帝皇年号、公元纪年。
①干支即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又称十干;地支,又称十二支。以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六十年一转,称作“六十一花甲”,或“六十年一甲子”,或“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分别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②帝皇年号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自汉武帝立“建元”为年号后,历代帝王均立年号纪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书画家题款时,可以单署年号,也可与干支同署,如:
崇祯四年秋九月孟阳画于虞山耦耕堂。
至正二十四年岁甲辰四月十日雎阳山人时年七十有一,朱德润画并记。
③公元纪年,是现代画家开始的,一般视题款空间,有的纪年,有的年月日都纪。如,钱松嵒所作的《云涛万里》,落款纪年为:
一九七九年六月游北戴河登鹰角亭即景口占一章钱松嵒诗画时年八十有二。
月款:
除了以上的纪年方法,纪月也有很大的讲究,书画家有时为了避开数字,写月份的异称。这些
异称多由节气、民俗、农时演变而成。古人纪月有以该月的代表性花卉植物作为月份名称的。譬如,四月麦子成熟,曰“麦秋月”;五月悬放菖蒲,曰“蒲月”;六月荷花盛开,曰“荷月”;八月桂花开,曰“桂月”;九月菊花开,曰“菊月”等等。
现在我们将前人题款中常用月份的异称作简单总结:
一月:孟春、正月、元月、初春、初月、早春、新春、端春、始春、春首、岁首、冠月、寅月、孟月、芳岁等。
二月:仲春、杏月、中春、如月、令月、花月、丽月、酣月、花朝、卯月、婚月、媒月等。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末春、晚春、杪春、莺时、花月、桐月、辰月、嘉月、小清明等。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梅月、乾月、初夏、农月、始夏、槐夏、首夏等。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端月、端阳、午月等。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季月、莲月、秀月、晚夏、杪夏等。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相月、巧月、霜月、初秋、早秋、新秋、申月、兰秋等。
八月:仲秋、桂秋、桂月、中秋、清秋等。
九月:季秋、暮秋、菊秋、凉秋、晚秋、菊月、咏月等。
十月:孟冬、初冬、开冬、坤月、小月、上冬、春月、吉月等。
十一月:仲冬、中冬、雪月、寒月、葭月等。
十二月:季冬、腊月、冰月、严冬、残冬、暮冬、腊冬等。
2、 地点款
关于创作地点的署款,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古雅的名称为佳。一般书画家的创作,大多在自己的画室中完成的,对于自己的画室,大多有典雅的名称,就是所谓的“斋室名号”,其中寓示着自己的人格追求。斋名有时可以作为书画家名款的替代,如“某某堂主人”,斋名为作品增添了一种“书卷气”,如:齐白石的斋名,有“寄萍堂”、“借山吟馆”等;张大千的斋名,有“大风堂”、“摩耶精舍”等;李可染的斋名,有“师牛堂”、“天海楼”等。典雅的书画创作,对于地点的署款是非常讲究的,有时不用直露的名称,而用含蓄的称谓。如,画于杭州可以署款“画于西子湖畔”,因为西子湖(西湖),是杭州具有标志性的自然景观;画于上海中国画院,可以署款“画于上海岳阳楼”,因为上海中国画院位于岳阳路上。
参考书目:
1、 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2、 杨再春 :《行草章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