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市民文化保护措施研究

2015-09-22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历史文化街区市民文化保护措施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历史文化街区市民文化保护措施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保护;措施
引言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进化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政策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建设全面铺开: 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用地紧张; 新区建设勃兴、旧区改造也如火如荼,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更新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历程。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完善旧城的基础设施、改善住户的生活条件、美化城市环境和复兴旧城中心的经济; 另一方面, 若对其引导控制不当, 则成为摧毁城市历史文化的力量。我国过去一个时期的旧城改造, 由于保护历史文化环境观念的淡薄、管理机制的滞后, 造成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被严重地破坏, 城市的特色风貌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浪潮的强力冲击下, 我国城市的传统历史风貌再次面临着文化断层和形态混乱的双重危机。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利用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
  历史街区不仅范围大,而且作为活的肌体,是一个有许多人在其中生活的环境。它一方面作为历史的风情画卷,给人们以传统的回忆和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作为实用的财富在继续被使用。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历史文物遗产的物质实体方面,还涉及到它的人文环境方面,要求满足人们新的生活观念的要求。在这里,既有文化艺术的问题,也有社会和经济问题因而非常复杂,难度很大。
  2、历史街区市民文化形成的条件
  (一)市民文化的定义
  市民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的一种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二)形成条件
  市民文化作为文化现象之一是无法在短期内形成的,它扎根于特定的历史、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氛围。其本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真实、活跃且极具生命力。由于市民文化的独特性,它的形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老居民、老风格的延续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那么人就是鲜活的历史,延续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老居民、老风格是一个地区识别度高或者低的重要条件。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能很好地保持原本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建筑形式或者街道布局多数能展现地方特色,但对于市民文化方面却明显不够重视。因此经常呈现出一个历史街区内传统手工艺者非本地人,甚至街区内现有居民不会说本地语言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不仅使得游客失望,更加是文化的失落。
  2.文化的底蕴及兼容并蓄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形成市民文化的基本条件,前文提到的特定的历史、特定的人群以及特定的氛围都依赖于深厚的历史基础。当然,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极为重要。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天然的历史条件。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商人、文人、游人南来北往,带来各地丰富的竞技文化资源。
  3. 居住、商业、交往三种空间的交流
  市民文化在集中聚居区最直接的呈现便是人们的市井生活:“市”——交易,“井”—— 居住,“井台”—— 交往;它们也对应着三种空间对象:“市”—— 店铺比邻的街道,“井”——点状或线状分布的生活空间,“井台”——有围合限定的开放公共空间。这三种空间的结合相生构成了中国传统街区的基本空间模式。历史街区内保留有完整的街道格局和建筑空间组合,而对居住、商业、交往三种空间的保护却不够,尤其是交往空间,市民文化以人们真实的生活为蓝本,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为这种交流的载体,交往空间必须得到有效地保护和长久的延续。
  3、市民文化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措施
  (一)留住原住民,呈现老风格
  1.原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留住原住民,重点在于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针对这一点平江历史街区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想要长期留住居民,吸引已经搬离的居民再回到老房子,就必须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软件设施的发展,例如恢复一些老的居委会、居民活动室等等。
  2.传统建筑内部的保护
  一直以来古建的保护多注重外部形式,尤其是对于一些普通的民居,往往为了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而只对建筑外墙面进行保护修缮。实际上,普通民居的内部构造虽然不比控制保护建筑精致华丽,但也真实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相比那些深宅大院,普通民居更加生动活泼,也更能展现市民文化。传统建筑内部的保护应当注重空间的分割和人员的安排,避免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而使建筑空间支离破碎。
  3.合理处理外来移民的问题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廉价老房子吸引了众多的外来移民。为了达到更多的商业利益,很多老房子被分割成多间来出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或地域文化的差异,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意识不到老房子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很多老房子被无意识地破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宣传、疏散过密人口等方法来解决。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俗风俗的保护
  由于现代旅游业的刺激,国内很多历史街区景点为了吸引游客,盲目的增加以民俗为主题的项目,但往往效果不佳,颇有画蛇添足的味道。事实证明,盲目挖掘、人为添加的文化很难在异地生根发芽,然而,民俗风俗却是可以尝试移植的,就如同现代文物保护专家提出的古建移植,不仅能使得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更能让其发挥余热。民俗风俗虽然是无形的,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移到适合的地区进行新的发展。当然,移植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历史街区的整体氛围,同时也必须考虑到街区的硬件措施,而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2.延续一定的市民生活氛围
  市井氛围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大多数都已经流入历史的长河,由于时代、环境以及人物的改变,很多文化类的遗产都是不可恢复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保护历史街区更多的只能是一种怀旧,或者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依据。因此,对于目前还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市民文化应当尽力延续, 比如,小商小贩或城市里小集市等等,都可通过合理的方式延续下来。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些小商小贩不仅能够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氛围,是市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一些市民活动,像晨练、老年活动等等也应当得到保护。这些市民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为街区注入了活力。
  3.创新保护思路
  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形式应当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而传统的保护方法多是定期地进行文化交流或者举办活动。这些方式大多受到时间、场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很多文化的传承无法长期进行,也不能达到延续文化传统的目的。所以创新思维是必需的,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结合技艺传授来延续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创收一部分保护的经费,也可以很好地使文化代代相传。对于历史街区内的一些大家族或者名人故居,则可以通过家族陈列馆的形式将家族文化呈现出来,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陈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能很好地通过一个家庭的历史变迁来回顾这一区域的历史片段。
  (三)增设交往空间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也不仅仅停留在现实空间,更多的是青睐网络虚拟交往空间。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历史文化街区也应当合理地融合传统交往空间和现代交往空间。
  1.传统交往空间
  茶馆、桥头、凉亭、船埠、街头巷角等都是传统的交往空间,在扬 · 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居住社区内居民的交往活动分为三类:(1)必要性活动(如上学、上班等),参与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很少受物质环境影响。(2)自发性活动(如散步、驻足观望等),大大地依赖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质量。(3)社会性活动(如儿童游戏、聊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被动式接触——简单地看、听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物质空间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对于人和人的交往是至关重要的。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适当的设立一些古色古香的交往空间,既能够勾起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能密切联系邻里关系,使得街区更加和谐,这样有助于市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现代交往空间
  现代交往空间多是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或者科技手段虚拟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适量地开设一些网吧,或者沿河沿街布置一些上网点、语音通话点等等,这样的形式既可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为游客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积聚地, 城市结构和形态则是人类文化史历时性的反映。维持和延续传统街区的文化传承是城市与社会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10:26.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5-46.
(日本)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章俊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10.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9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