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纱是穆斯林妇女独具魅力的头饰,在一切有穆斯林存在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头戴面纱、身着传统伊斯兰教服饰的妇女。当然,各国的情况有所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穆斯林妇女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面纱在不同的伊斯兰社会有不同的名称,在阿拉伯原文中称为hijab,波斯文中称为burqa,伊朗穆斯林女性则称chador,南亚穆斯林女性的服饰则称作pardah,在我国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女性则称作rumal,rupax 或liqak。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不仅是宗教信仰的标志,而且是在维吾尔族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维吾尔族妇女的宗教信仰、民情风俗、伦理道德与审美价值观念。
关键词:维吾尔族 ,面纱
中图分类号:D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首先,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并非伊斯兰教首创,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古代维吾尔社会,就有妇女戴面纱的习俗。高昌回鹘时期,一般平民妇女戴平顶无檐圆帽,有的帽顶缀着两个红色线球,形似今天维吾尔族的花帽。回鹘贵族戴的帽子有三尖无缘帽,这种帽子有一块面纱垂到上臂,或者最后还有不同的圆球形便帽,有团扇形便帽,有古波斯王冠,因此,这种帽子可能是前突厥时代的遗物,在索尔楚克也可以证实这种帽子。
古代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维吾尔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反映了维吾尔族居住生活环境状况。从地形上看,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天山横贯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生活的维吾尔族妇女,出门戴面纱在客观上起到冬季防寒防冻,夏季防烈日晒爆,虫蛇叮咬,平时有防风沙和尘土的作用。这种保持卫生、清洁的行为在干旱少雨的地方显得特别珍贵,而且保持清洁与敬虔紧密相关,所以面纱对于生活在沙漠中的民族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其次,面纱是在我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伊斯兰教传入以后,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的风俗被伊斯兰教传承下来,并把它加以伊斯兰化而流传至今,面纱的变种——头巾成了维吾尔族妇女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要求和规定妇女戴面纱。《古兰经》谕示:“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的兄弟的儿子,或她们的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叫她们不要用里踏足,使人们得知她们所隐藏的首饰。”(24:31)“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33:59)经文还指出“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33:33)指明:“敬畏的衣服尤为优美。”(7:26)根据经典的含义,宗教学者们解释伊斯兰教服饰的标准应当是能遮蔽住妇女的全身而不显露出身体的轮廓与形状,只有脸和手可以露在外面。因此,最合适的服装是宽大的袍子和面纱。经文还告诫先知的妻子们应当安居家中,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先知穆罕默德强调说:“出动的女人礼拜,必须盖头,才能得到真主的悦纳。”
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妇女们戴面纱主要有三个目的: 一是出于对真主的敬畏与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虔诚。《古兰经》说: “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7:31);二是出于保护妇女尊严的目的。戴面纱可以保护妇女不受男性的骚扰;三是,戴面纱的规定属于伊斯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范畴,因此,它可以规范穆斯林妇女的道德行为。
西方现代女性却不屑一顾,她们总以为端庄严谨的穆斯林服饰是“落伍”和“不开花”的标志,根本不适合这个社会。而她们所提倡的 “自由”、“开放”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情。她们对“自由”的定义是错误的,她们并不了解“自由”的本质。在不了解本质的情况下,作出任何的定义或者决定,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自由应该是做正确的事情,而不畏惧他人的反应。
她们认为把宗教信仰降低到一块头巾的程度是很笨拙的事情。她们并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来打扮,为什么她们在化妆品上花费甚多,甚至为什么她们花在自己的头发及吃低脂食物上的时间。她们不懂得自己在把女性气质降低到只是高跟鞋和口红的颜色;更不懂得头巾不仅仅是一块布,同时也是顺从、是勇气、是信念和行动,是真正的女性气质。而时尚短袖衫和紧身裤是没法带给她们这些的。
她们认为头巾是由想控制女性的男性创立的,戴头巾意味着对妇女自由的限制,男人用头巾控制女人。其实,她们没有看到对自己的丈夫抗议,要求戴头巾的女性。她们不懂得男性主导支配的公司设计和发扬的时尚,使她们带给的“自由”;不懂得自己在脱下女性衣服和当商品使用。她们不懂得电视、电影和杂志告诉她们该穿什么并怎么样穿变的迷人,不懂得使她们穿他们想要的。她们花费数十亿美元来使自己看起来骨感,按照男人设计的时尚标准去生活,却不懂得自己在被他们控制。
伊斯兰教提倡摈弃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去关注人的灵魂,带给一个美好而健康的心灵,用头巾回击那些不洁的眼睛。伊斯兰教对女性的服饰的要求并不是落后的观念,而是基于人类的天性而制定的,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这是伊斯兰文明的具体体现。因此,戴面纱在维吾尔族妇女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戴面纱体现伊斯兰教人人平等的观念。
伊斯兰教主张人人都平等。伊斯兰教认为,人类的繁衍发展都必须依赖男女的结合,而不能分主次,男女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为人类所尽的责任和担负的义务是相同的。《古兰经》强调:“男人将因他们的行为而受报酬,妇女也将因她们的行为而受报仇。”(4:32)不论男人或女人,在他们享受到合理权利的时候,同样地不应忘记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家庭生活义务。因此,《古兰经》指出:“他们应享合理的权利,也应尽合理的义务。”;“凡行善的男女信士,我势必要使他们过一种美满的生活,我势必要以他们所行的最大善功报仇他
们。”;“信士和信女,谁行善谁得入乐园,他们不受丝毫的亏枉。”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不论男女,他们都会因所作的努力而得到同样地报仇。如果有不敬主的行为,无论男女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在道德的评价和行为后果赏罚上,男女都是用共同的准则去要求。《古兰经》阐述这一思想时, 提出了男女同酬的思想。“我( 妥拉) 绝不使你们中任何一个行善者徒劳无酬, 无论他是男的、 还是女的、 男女是相生的”(3:195)。男人和女人, 在社会生活方面尽管分工不同, 然而,所得报酬的权利是一样的,对其“回赐”也是相同的。《古兰经》 明确指出:“真的。服从的男女。信道的男女。听命的男女。虔诚的男女。施济的男女。封斋的男女。保守贞洁的男女。多纪念安拉的男女。安拉已给他( 她) 们准备好恕饶与丰硕的报酬”( 33: 35)。《古兰经》在措词和语气上不偏不倚。不偏向男女中的任何一方。尽管降示《古兰经》的阿拉伯语对男女性别在语言和文字上有严格的区别, 甚至将许多物质分为阳阴性, 但《古兰经》面对全人类在信仰的权利和获得的地位上是绝对平等的。《古兰经》 有许多章节论述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经济权利,人格尊严、婚姻家庭等问题,伊斯兰教依据《古兰经》 的昭示,对“蒙昧时代”阿拉伯妇女的地位进行了变革,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妇女,极大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对穆斯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认为男女之间所不同的,仅仅是基于先天的生理属性,所以伊斯兰教给予妇女极大的理解和同情。真主为了不让穆斯林妇女受到侵害,而特别为她们制定了严格的衣饰规定,保护妇女的人格和尊严,也维护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先知穆罕默德警告说:“谁在今世服装妖艳,后世之日,真主将让她穿火衣,然后把她扔进火狱。”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女性的服饰的合法与非法的严格规定,充分证明穆斯林女性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同时也显示了伊斯兰教法的完备及严谨,更体现了其保护性和现实性。
伊斯兰教按照男女间的自然生理属性和心理特点,男人的强悍决定做丈夫的必须担负谋生和供养家庭的全部责任,女人的柔弱决定了做妻子最适合在家中“相夫教子”。伊斯兰教更强调和注重妇女在家庭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伊斯兰教认为,不论男人和女人,在他们享受到合理权利的时候,同样地不应忘记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家庭生活义务,这是一种积极的负责的人生观。真主启示穆圣说:“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蒙住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而不受侵犯。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33∶59)“用外衣蒙住自己的身体”,就不会凸显身体的曲线美,不会让人浮想联翩,不会产生邪念。
在当今强调的所谓“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将面临着同男人一样的工作和事业上的压力。然而?男女毕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一定的差别,一味强调男女平等,实际上会损害妇女的健康,让妇女承担了自己不应该承担的工作或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面纱可以“保护”妇女。面纱作为穆斯林妇女的特殊标志,是穆斯林女子的尊严、荣耀与贞操的象征。它对于尊重女性的权益、保护女性的尊严、维护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不论长相是否漂亮、不论是否穿金戴银,都遮盖在伊斯兰的面纱和长袍之下。在伊斯兰教看来,不以男女俊丑、贫富和门第论高低,“最高贵的人,就是最敬畏真主的人”。这也是伊斯兰教“人人平等”观念的具体体现。伊斯兰对女性服饰的要求并不是落后的观念,而是基于人类的天性而制定的,这是伊斯兰文明的体现。所以说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第二,妇女以戴头巾这一表征表达她们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遵循,与教法规定妇女要保持贞洁是一致的。
穆斯林妇女戴面纱不仅是服从真主、敬畏真主的表示,也是穆斯林女子自爱自尊的体现。经文中提到最可取的是“敬畏者的衣服”,那就是端庄严肃、纯朴自重、清洁卫生、文明朴素,不炫耀的服饰。除此之外,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妇女服饰要求则更为严格、详尽,不但要求女性仪态要端庄,服饰要宽松,而且必须用头巾或面纱遮盖自己的面部,并以此作为与非穆斯林女子区别的标志,所以对于穆斯林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可为或不可为的事,而是一项主命,是属于伊斯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范畴,每个穆斯林必须遵行。
《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羞体,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部,除非当着丈夫或她们的父亲。”(24∶31)先知穆罕默德强调说:“如果女子到了行经的年龄,那么她身体的轮廓就不要让外人看到,除非面容和手。”很显然,穆斯林女性的服装必须宽松,以至不能露出身段,而且在至亲以外的男子面前除了手和面部,身体的其余部位必须完全遮蔽,如:头发、颈部、耳朵、胸部甚至所佩戴的首饰,总之所有能够诱发异性情欲的因素都不可显露出来,以避免招惹淫邪放荡者的骚扰。这不仅是自我保护,而且对于自己,对于丈夫和家庭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尊重。
戴面纱、穿长袍既是贞洁和社会伦理的象征, 也是信仰伊斯兰教和维护宗教秩序的重要标志。纯洁和贞操是人类的美德, 它代表和证明妇女的道德, 也关系到社会的完善与偏离。因此,可以说妇女戴面纱是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基础。今日穆斯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法提出穆斯林妇女作用的发挥与发展应当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作为妻子,尽职尽责, 创造祥和的家庭气氛; 二是作为母亲,以信仰和行为影响教育子女,奠定好家庭的文化基础;三是作为社会一员,通过学习和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或技术实现自足自立,凭借着面纱与贞操、良好的道德与行为防止社会伦理的偏离。
现代西方和我国妇女社会生活中所倡导的“妇女的解放”和“ 开放”观念,引起了婚姻家庭道德、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败坏等一系列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们不了解戴面纱、穿长袍是贞洁和社会伦理的象征,不懂得面纱是妇女自爱自尊的体现这种实质。欧洲女人对服饰的要求则是永远领先流行,从超短裙到比基尼、晚装礼服、运动休闲一应俱全,并且在料子与做工上勇敢地向“薄露透”发展,衣服甩掉了一些实用属性进入审美的领域,时装业成了热门。在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马德里
、堪培拉,时装模特尽情地在舞台上展现自我,国际化、商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目的,电影、电视、电话和电脑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她们亦步亦趋地盲目追求时尚,在她们看来穿得紧身裸露就意味着“科技进步”、意味着“文明先进”、意味着“美丽动人”。岂不知,如此的穿着不但没有给她们带来多少尊严、荣耀和美感,相反的却给她们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危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仅从屡屡发生在地铁、公共汽车、购物中心、办公室等共场所的性骚扰事件,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女性们仍然难以摆脱性骚扰的侵害。有关当局终于确信,怎么制止都不如女子本身提高警惕来得有用,并提醒女性同胞,在穿着打扮上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分“薄、透、露”。由此可见,女性的服装的确不可忽视,它对人性、家庭、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再次,面纱中包含着维吾尔族妇女的审美观。
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广泛传播,面纱逐渐成为维吾尔族穆斯林妇女美的饰物。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可见一斑。如,民间歌谣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尼扎里诗歌》,其中在《帕尔哈德与希林》的故事,还有《herip-senem》、《tehir-zohre》、《rabiye-seyidin》等长诗中描述妇女时,也常常是戴面纱的模样。它代表着维吾尔妇女纯洁的心灵。
伊斯兰教对妇女的服饰提出一些限制的同时,也给了一定的自由。在服装的颜色、质地、款式等方面,只要不违背伊斯兰的道德,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甚至男子禁止的服饰,对妇女则是允许的,如前面谈的金饰和纯丝织品对妇女是开禁的,允许的,妇女们可以借此来装扮自已,美化自己。不过,凡事都有个度,不能超过这个度。比如,妇女艳服出游,招摇过市,引人注目,自迷迷人,则被禁止。《古兰经》强调说:“叫她们不要用力踏足,使人得知她们所隐藏的首饰。”(24:31)”这些训谕都旨在强调妇女要自重自爱,切莫妖艳与轻怫,以免让人产生错觉,误认为是荡妇而起邪念。在伊斯兰教看来,妇女是可以打扮的,但要看为谁打扮,如果是为讨丈夫喜悦这是教法所提倡的,为别人打扮就是罪恶。因此,穆斯林妇女认为,最完美的操守莫过于隐蔽自己的羞体。妇女蒙头和相关的服饰是为了遮盖羞体。这是显而易见的礼节,同时可以暗示人虽不能以忏悔把所有的罪孽与恶念涤除净尽,最低限度,也应该让罪恶势力暂时消退,而把它遮盖起来。
面纱不仅常常是美女、贵妇的饰物,而且在描写端庄、正派、受人尊重的长辈,公主的形象是戴面纱的形象,在维吾尔族妇女看来,只有戴面纱才显得端庄、高贵。总之,跟广大穆斯林妇女一样,维吾尔妇女戴面纱历来就是美丽、端庄、正派女人的标志。
最后,维吾尔族妇女的面纱成为继承伊斯兰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的一个典型。
服饰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对该民族的服饰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体现着该民族文化的特点。服饰的样式和颜色等特点体现着该民族的审美观,所以世界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相互区别的。面纱作为维吾尔族妇女独特的民族服饰,它牵动着她们的感觉、心理、情感乃至信仰等等,这也是它能成为一种文化的一个原因。它具有与其他地区服饰文化相区别的特点,它是民族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吾尔族妇女继承和保护伊斯兰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穆斯林的服饰有诸多的讲究,显得与众不同。可以说,伊斯兰的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伦理性。与西方服饰文化相比较,伊斯兰的服饰文化体现保守的特点。西方服饰文化的主旨在于通过不断的花样翻新,最大限度地张扬人体尤其是女性人体的曲线,如“健美裤”、“紧身衣”就是一例。而“三点式”把目前世界服饰的裸露程度推向了极致。但万变不离其宗:张扬人体美,突出外向性。而伊斯兰服饰文化主要是通过适当的穿戴。通过种种限制,来遮盖人体尤其是女性身体,裹住全身的面纱把服饰的保守程度推向了极致,其它的盖头也好,帽子也罢,都意在突出内向性。伊斯兰服饰文化的保守性根源在于其伦理性,保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在干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妇女的尊严,在于维护伊斯兰的伦理道德,以免发生伤风败俗的事情。如妻子在自己的丈夫面前,可以通过刻意的打扮,一展自己的风采,尽显个人的魅力,反之亦然。夫妻双方可以以自己的美色和风度相互愉悦,赏心说目。这一内外有别,恰好说明了伊斯兰服饰文化的伦理性。 戴头巾并不意味着伊斯兰社会妇女解放运动的失败,反而,面纱是保护妇女尊严,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及实现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的,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文化给崇尚西化的世界主流文化一点冲击。
另一方面, 戴面纱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戴面纱的规定属于伊斯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范畴,因此,面纱可以规范穆斯林妇女的道德行为,保护穆斯林妇女免受入侵文化的影响。穆斯林妇女重戴面纱,实际上是对西方文化过度扩张和文化霸权的抗拒,是对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回归继承。这正是伊斯兰教坚持宣传的源于信仰和宗教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原则。伊斯兰文明深入人心的最大原因就是它不但了解表象,还认知内里;不但掌握今世而且预知未来;对所有深层的事物都做了客观而又全面的剖析、解读,让人在遵守中逐步认知它的伟大和正确。宇宙观、人生观是这样,衣着观服饰观同样如此。《古兰经》有关妇女戴面纱的规定从法律上规范了穆斯林妇女的服饰行为,使这一服饰行为具有了更多的宗教文化内涵。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习俗反映了穆斯林居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以及审美观念,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就像世界各国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习俗是由她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宗教需要形成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这种习俗为全世界穆斯林所沿袭和传承,成为具有伊斯兰标志的民族服饰的一部分。《古兰经》有关妇女戴面纱的规定从法律上规范了穆斯林妇女的服饰行为,使这一服饰行为具有了更多的宗教文化内涵。面纱在沿袭和传承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成为维吾尔族妇女生活习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纱,它不仅仅表明维吾尔族妇女的宗教身份,它也是维吾尔族妇女存在的一部分。是她们精神支柱。
在当今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应当拥有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我国一直坚持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戴面纱并不意味着落后或保守,它是独特的文化标志。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的,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化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