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融合与创新
2015-09-09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和生活享乐的同时,外来文化对本民族传统艺术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对来自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在不断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认识自身民族艺术的优势,并借鉴西方绘画的优点与长处。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在借鉴融会西方艺术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只有创新才能向前发展。但融合和创新都必须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否则融合与创新将会成为“无本之木”。
关键词:比较;天人合一;客观;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20-02
艺术创作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独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借鉴和发展,融合和创新,已成为我们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就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而言,面对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立足于传统并借鉴当代艺术的其他形式走一条融合与创新之路已成共识。
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与西方艺术的比较和借鉴。在比较和借鉴的过程中,认识、发现我们自身民族艺术的优势,汲取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因素。从而促进本民族艺术更好的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首先,我们先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做一下比较。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其精神特点方面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中西艺术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以真求美、美即科学、美倾向客观的探索,因此西方的美合于“客观之理”中国艺术则以儒、道、释为文化基础,以“神韵”为美,美即“气韵”,美倾向“心理性”的感悟,所以中国艺术的美合于“自然之道”。以和谐作为艺术理想是古典形态中中西绘画的共同追求。中国艺术的“和谐”理想既涵盖儒家“情”与“理”(社会指向的和谐统一),又包括道家“心”与“物”(自然指向的和谐统一),二者涵盖了中国古典审美的整体结构,从而促成中国艺术表现的主体精神状态。即,以整体文化秩序与社会道德为责任,以畅悟自然、逾升心智为行为,以天人合一为目标。这里智慧地体现出中国艺术对整体意义的尊重和对个体自由的张扬。这种中国式的“和谐”体现出深沉的文化态度和在未来艺术发展进程中的自我控制力。相对于中国艺术,西方艺术在现代形态中个体意义的无限膨胀而使西方艺术方向感迷失。西方现代艺术的整体叛逆与自我强调,以及对其他门类艺术文化的随意汲取,已显现出西方现代艺术,精神挖掘上的空虚和迷失。中国艺术是一个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及驱动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的精神形式,没有西方现代艺术那种形式与内容相分离的内在危险。
历来中国的艺术家常强调“气”,始终注重“心”力或精神力量,“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这种对“气”高度重视,使得中国画较少的追求局部的逼真,而更注重写意这一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
西方人所创造的是模仿“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这就必须形成具有透视及明暗关系的面貌,这是因为西方画家是以客观再现对象为目的。所以西方画家很难摆脱追求客观物象的真实本质。
当“焦点透视”原则应用于西方绘画并逐渐成熟的时候,中国的传统绘画只是在画面上粗略地区分出近景、中景、远景,而并不注重对空间的表现。北宋沈括所谓“以大观小”的理论可以概括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更具体的说,中国传统绘画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重“气韵”,与西方印象派之后的所谓“立体派”、“野兽派”的新兴画风是不同的,中国画很少像西方印象画派之后的画派那样做大胆的变形和抽象。“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贯穿的是人的精神与自然和物质的关系,中国画提出的气韵生动之说既是天地人三合一的内涵,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道无形亦有形”的美学理念。
西方艺术的美学原则是以不断的反抗、不断的破坏、不断的颠覆为主题的。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寻求“气韵”的完整和“意象”的和谐的美学原则相对立。中国人将国画的审美要求凝聚在生活当中,并将感觉总结成一套模式。中国画有“画中有诗”的理论,也有“通情达理”和“诗情画意”的说法,将“情”和“韵”变成一种文化状态从而达到“理”和“意”的目的,这也是中国画品位和气韵所追求的东西。
认识,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其目的是在互相对比,互相参照,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识别中国传统的绘画优势,让两种不同的艺术观念通过这种比较,彼此互相借鉴。
借鉴不等于全盘西化,要尊重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不狭隘封闭;融会多种外来艺术,而不盲目趋从。只有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才能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当代世界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虽然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历史和人物的原因,导致了东西方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占领。受其影响,文化艺术的西方化也正日益突出,其他民族的本土文化艺术正在被西方文化艺术所侵吞。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首先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西方以外其他民族文化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的作用;就必须认识多种文化艺术共存,对世界文化艺术平衡发展的意义。因此,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同样需要在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当代国画创作是一种中西文化交融、冲突的产物,它代表一种企图将中国特有的具有生命意味的笔画、线条和块面的造型艺术融入世界,加之社会文化形态、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条件、信息传播媒介的进步,也推动着国画这个凝聚了五千年文明智慧结晶的传统绘画、在“国际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汲取精华,互相学习,使其形象、笔法、造型、构图、作品体式、装裱形式等不断地演化、深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参博取,深积厚养,学习和借鉴有益的成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在尊重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学习和借鉴。否则那将是“无本之木”,最终会导致探索的失败。所以只有在保持中国画特有的本质的同时,融会当代文化艺术有价值的成份,才能使未来的中国画焕发勃勃生机。
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中国画的发展在借鉴,吸纳外来艺术的同时,同样需要创新,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不断的向前发展。
中国画的创新,一是中国画形式的创新,二是以深厚和正确的艺术见解来表现出中国画
的内涵和深度,加强对传统的参悟,这是中国画建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技法表现的首要条件。以其自我的主观臆想而随意产生的所谓“技法与风格”都难以成立,只有符合中国画的脉络,才能够产生全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与表现技法,新的样式才会出现。但是,这一切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传统“中国画”问题,有人认为中国画过分强调“中国画”,会影响中国画新样式的变革,也有的认为过分强调中国画,新样式将无法产生等。这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主观的判断,缺少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内涵的理解。
中国画的发扬传统,借鉴融会外来艺术与创新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一切艺术创新从来不可能与传统一刀两断,总是在有所继承中加以发展。纵观艺术史上所有创新的艺术大师,也都是在继承、延续传统和大胆革新两个方面有所成就的,只是每个人的艺术形式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样式创新的途径有很多,从其他门类摄取营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吴昌硕的绘画艺术苍劲有力,这完全取决于他把书法的功力和把传统篆书融入到绘画中。黄宾虹刚柔相济的笔法和他的书法功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他又吸取了印象派的点彩法,近几年也有很多中青画家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许多画家已经在色彩上跳出了中国画传统的“朱黄赭绿青”,使画面色彩丰富起来,所以在立足于本土艺术文化精神之上,广泛的采纳,汲取其他门类艺术的营养可以使中国画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当代国画创作在不声不响的积累中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当代国画创作,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用时代的心态去感悟、去解读传统的艺术形式、内容、情趣、观念等等,将传统的国画形式用现代意识和方法加以创作,并赋予新的意义。入古出新,研究、深化艺术创作,又不割断艺术创作文化延续的历史。将传统文化和创作形式与西方的理念联系起来,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并突出时代特色,服务于现代。国画创作的民族传统风格丰富了当代国画创作的手段,增加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正因如此,当前国画创作才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艺术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风格与形态,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向。重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艺术,将艺术创作介入时代,融于现实、向传统取经、大胆探索,和谐、宽容的吸收各类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大趋势。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才能获得创作上的自由和超越。
参考文献:
曹洞颇,邬建.丹青妙笔的意蕴.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程利国.丹青妙笔绘神州—中国画艺术.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韩敬伟.中国画的意与色.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瓦特尔·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 南京出版社,2006年.
何清.现代与后现代.中国美院出版社,2003年.
林凤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
徐悲鸿.古今中外艺术论.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美术观察.2006年1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