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绘画是视觉艺术范畴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设计和绘画虽然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却是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多层次的需求而存在的视觉语言。
设计的过程就犹如绘画创作一样,内在含有设计者的情感意识,外在具有物化的视觉艺术形态,即存在着表达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问题。另外,设计的功能不仅在于表达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传达有效地含有商业意味的信息。而绘画的过程严格地说也是一种图形设计的过程,但是绘画的形式是一种纯艺术性的、纯精神性上的语言形式,而设计更亲近于我们的物质生活。
两者的创作目的更是有着天壤之别,绘画作为一种纯精神层面上的创作,更注重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绘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现,重复的绘画没有生命力。回顾绘画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每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设计师们,尤其是现代派大家,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创作者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即使是西方中世纪的宗教绘画的创作,虽然当时绘画作品多为宗教服务,但是那也是为了表达统治者或人民大众的信仰而创作。近现代的绘画艺术更注重个性的宣扬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所以说绘画更注重创作者自我的表现。
在设计中虽然强调创新性,但设计者更注重实用性。www.133229.coM因为设计是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一种视觉语言,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机器大生产以后,依附性是现代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本质反映。设计作为商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包装”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考验。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通过美化产品而最终实现促销的目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时,都会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一方面,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体验消费者的心理,以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得以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不得不服从客户提出的要求。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很满意了,但最终的评判者还是客户。设计对商品的依附性还体现在“市场”是设计的指挥棒,市场的强劲与疲软将直接影响设计行业的起伏。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要投入到市场的竞争中,对于产品的外观和图形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美观的产品竞争力势必要比粗陋的产品有市场。所以客户和商家对作品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设计者就必须要附和大众(消费者)的审美观点去进行设计。这势必在设计的创作中要考虑加入消费者的观点来设计,这样就阻碍了设计者个人情感的表达。所以说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存在上。
对美的追求是绘画艺术的本质体现,绘画与设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混沌”一词是“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中国人喜欢含蓄,认为“含蓄”就是美。“混沌”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不确定的、耐人寻味的特征,这和中国的古老哲学及宗教有关。中国古典绘画所表现的“空灵”“气韵”,以及“墨分五色”,用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意境等美学思想,都在于这种“混沌”之美。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但一般来说仅是借用绘画的表现手法,以增强设计的艺术性而已;但它们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从杉浦康平等大师的作品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一点。具体来说,杉浦康平为敦煌设计的系列丛书,从表面上他是在追求中国画“空灵”“气韵”之境界,而更深刻的内涵是他把敦煌中的图形元素运用现代设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加以组合了。这种“空灵”美的境界只是作为设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最终能真正反映出这套系列丛书的内涵,这充分表现在大师的独具匠心和对绘画与设计关系的把握上。
绘画对“混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对材料肌理的选择上。何种题材、何种效果需要何种肌理,是绘画追求混沌美的表现之一。尤其是现代绘画,在一幅作品中选择综合材料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多种材料的运用旨在加强画面的“混沌美”的效果,通过扑朔迷离不确定的材质肌理的运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目的。所以在形式美的追求上两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绘画与图形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功能区别;是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宣泄的差异;是表现个性才气的与服从社会需求的关系;是体现工业化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个体艺术者之手工技巧的关系。虽然在此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但并不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如早期绘画与设计的起源、艺术规律的相似性、图形设计必须具有绘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等等。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绘画与图形设计的异同,掌握其中的奥秘,理解二者的共性与个性,才算对两者之间有了客观、深刻的科学认识,才能很好地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庄稼编译.现代色彩设计.轻工业出版社,1962.
[2] (瑞士)约翰尼斯·伊顿著.朱国勤译.设计与形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4]李廷芝.中国服饰大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