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角下的战争的特征
2015-09-09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独树一帜的关于战争的小说,作者特有的身份和视角为这篇小说留下了不尽的话题。
关键词:海外视角;女性视角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07-01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个教堂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说塑造了几大人物群:女孩子们、妓女、神父、受伤的战士、日本鬼子。这几大人物群构成了三大冲突:淫荡与纯洁、复仇与忏悔、侵害与挽救,这三大冲突间形成了张力。小说虽然没有多少笔墨描写战争的残酷,但是这种张力却使血腥、暴行充斥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
一、海外话语下的战争
不同的种族、不同文明形态的接触,在移民作家身上体现的是最为真切的,因为移民作家生命的交汇与撞击,切实体会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严歌苓也不例外,她的军旅生涯,她的移民体验,在作品中都一一呈现了出来。
在《金陵十三钗》中,作者选择了教堂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这就是一个中西文明碰撞的地方。战争中的教堂是生命的庇护所,全知全能的上帝是可以拯救苦难人们于水火之中的,但是教堂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了么?教堂的周围依然是鲜血淋漓、尸横遍野、发生着一幕幕的惨剧,这些神父都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他只能一遍遍的告诉女孩子们:“孩子们,这一天是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是你们民族最不幸的一天。”神父们在做着努力,他们努力的保护着手无寸铁的伤兵和无辜纯洁的女孩们,可是面对现实,他们无奈了,他们成了被上帝抛弃的人。上帝的权威在强权和暴力面前变得那么荒谬和不堪一击:“当虔诚的信仰被现实无情地戏弄时, 当公理被强权轻蔑成不值一文时, 灵魂的痛苦就无可逃遁。”东西文化发生碰撞,西方人信仰的上帝在东方战争的惨烈面前变的千疮百孔,在西方人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上帝的时候,中国人却选择了,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所以,伤兵站了出来,英勇就义;妓女们义无反顾,走上了绝路。当神父还在犹豫用一类生命交换另一类生命的正确性时,妓女们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高贵。
严歌苓站在历史之后,以西方人的视角看待南京大屠杀,她的小说没有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全是一些小人物,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将西方人的逻辑引入了文本,在双重背景和文化的融合下,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对民族命运、对人性、对终极死亡的深入思考及理性认识。没有呼吁和号召,却深深的震撼人心。
二、女性话语下的叙事
女性的敏感与细腻使严歌苓在小说中安排了几种不同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其一是全知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的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其他地方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文中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我”神通广大、全知全能,了解主人公书娟及其他人物的过去和未来,并且还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其所思所想。像上帝一样的目光注视着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作者能够更好的讲述故事,也能够让读故事的人清楚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除了全知视角,作者还设计了姨妈书娟的有限视角,由“姨妈书娟”到“书娟”的转换也是作者视角的转换,这种转换所带来的效果是读者的新鲜感和阅读兴趣。也使故事变得纵横交错,更有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
另外,女性作家严歌苓在小说中塑造了两大类女性形象,一类是唱诗班的女孩子们,她们是弱者,纯洁、不谙世事;另一类是妓女,她们被认为是肮脏邪恶淫荡的化身。这两类形象的鲜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张力,两者的冲突也够成了整篇小说的主要矛盾。
女孩们与妓女的矛盾从妓女们一进教堂门就开始了,她们认为妓女下贱、肮脏,并将这种心态表现在行动上,她们不允许妓女与她们公用厕所,并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执,书娟更是对玉墨有着深深的仇恨,这种仇恨促使她差一点做了傻事,但是,日本人的侵略使这两者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当妓女们舍身救女孩的时候,传统视角下的妓女形象改变了,她们一下子变得高大、光辉起来,不管她们的曾经如何,身世如何,但是她们的行为也称得上是英勇。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描写了这一群妓女形象,同样是女性,更能体会女性的切身之痛。妓女是社会的一个异数,她们的生活往往是最真实社会图景的展现。作者在为这些传统的“坏女人”平反,在人类无可逃避的灾难与邪恶面前,这群“坏女人”觉醒了,她们如天使般存在,她们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严歌苓的小说里没有血泪的控诉,却达到了血泪控诉的效果,这效果完全得益于她的海外、女性身份,她以一种别样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特别的“战争”,而这种“战争”更加震撼人心。
参考文献: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