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条件等相关因素提出密切关系、改善方式、创造条件等对策,以期提高青少年家庭生活满意度,从而增强他们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家庭因素; 对策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一领域中,它通常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现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多层次开展,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生活事件、家庭等社会文化因素和人格、控制感、自尊、神经质和内外向等个性心理因素,及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等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通过调查研究,青少年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主观幸福感测试的各因子来看,生活满意度表现为正性水平,其中家庭满意感总体趋势在中等水平以上,学业满意感较低,正性和负性情绪体验也不是很高。但在测试过程中,有学者也发现在被试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少年的家庭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经研究显示,家庭结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功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部分青少年的家庭满意度。
二、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目前众多学者已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影响展开了多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方面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健全的核心家庭是最合理的家庭结构。在这种理想的亲密家庭中,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作父母的不仅夫妻间珍惜情感,亲密恩爱,而且能够一起关心、体贴、疼爱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分工合作,使其能够健康成长。相反,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在这种家庭中,或者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父母自身存在智力障碍或精神疾患或死亡,或者父母经常在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对子女态度冷漠,或者溺爱、迁就、放纵子女,或者把子女寄养在别处。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们情感严重缺失,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人格也会不健全,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观幸福感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和睦的家庭可以给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所需要的除学习之外(比如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质的培养,行为规范的指导,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性知识的启蒙与教育,性别角色的塑造与建立)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增加他们的快乐感、归属感。因此家庭结构是否健全这对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养方式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方面因素之一,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学者们通常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有理解型、放任型、严惩型、过分保护和干涉型,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总体幸福感及家庭满意度因子与理解型教养方式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类型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在情感温暖、理解型养育之下的青少年的情感满意度,明显要比在放任、拒绝、干涉等不良的养育方式之下的孩子要高得多。也就是说父母如果多理解、多宽容、多用情感温暖子女,那么孩子就能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绪,对生活家庭各方面的满意度也会有更好体验,主观幸福感就更高。
3、家庭条件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庭条件总体上来讲是越来越好。但因为家长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收入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相对较大,家庭条件差异也较大。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子女的物质生活给予了良好的满足,有的甚至是高水平、高要求的满足。因为有较好的物质支持,这些青少年往往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相反,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因为经济的压力往往有很大的自卑感,体验的幸福感就明显低一些。总的来说,较好家庭条件的青少年与一般家庭条件或较差家庭条件的孩子相比,更能获得物质上的支持,得到丰富的物质享受,从而产生更多的自我优越感和自信心,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就更高。
三、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对策
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持续的,影响的时间较长,因此从家庭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1、密切家庭关系,提升归属感
家庭结构稳定、父母感情良好、成员相互关心、没有严重矛盾的气氛都能使青少年体会到幸福的感觉。所以,维持、发展良好的家庭结构,密切家庭关系非常重要。
有的心理学家曾经把人际关系看作是幸福的本质特征,认为家庭的情感支持能增加我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信心,能让我们感到被信任和生活充实,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而家庭关系中,父母之间的婚姻质量及关系则作为首要人际关系更是影响幸福的一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与自己的伴侣建立亲密夫妻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父母精心培育亲密关系,协商不同意见,满足对方需要,避免矛盾和争吵,不要互相伤害特别是在子女面前。在面对困难、要离的时候,对方能给予帮助和支持。作为父母还要承担养育子女的家庭及社会责任,在家庭结构受到挑战、遭遇矛盾变化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子女的感受,力求不要轻易发生变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做到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拒绝疏离、冷谈的交往模式,营造亲密、和谐、轻松、温暖的家庭氛围,以增强对成员的关爱、忠诚和归属感。
2、改善教养方式,加强满意度
父母教养方式不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和体验也会不同。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理解可以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他们的消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主观幸福感。父母对子女放任、苛责或过分干预则会使青少年在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等方面产生不良反应,引发焦虑等消极情绪,形成一定心理障碍,从而降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偏低。亲子之间形成亲密关系,避免过分干预孩子的
成长,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多方面技能,学习在交往中彼此支持、竞争、妥协、协作,赢得尊重。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抚育作用不能由一女或一男单独负担,有了母亲还得有父亲。”所以,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要主动关注和理解子女的心理情绪,提高青少年的家庭满意度。
3、创造家庭条件,拥有满足感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和场所。家庭条件尽管有差异,可天下的父母亲都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经济条件是教育的物质依托,好的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以及合适、优良的教育机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常要面对来自经济的压力,在教育方面就会出现相对的困难。面对家庭条件差异,每个家庭都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笔者认为家庭经济好固然能够创设出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能滋生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缺失尤其严重,所以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更应注意精神供给。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些的,父母可以勤俭持家,关心爱护子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以自己的言行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熏陶和影响着孩子,让孩子积极上进,改善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和体验,使其在精神方面拥有更强的满足感。
青少年稳定的家庭结构、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条件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而且可以通过影响孩子的人格、心理等间接影响其幸福感。所以,系统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丁新华,王极盛.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年第12卷第1期:59-66.
[2]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卷第4期:83-88.
[3]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6年第4期:152-158.
[4]陈桂兰,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27-29.
[5] 王极盛.丁新华,北京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年第19卷第11期:868-869.
[6]王顺梅,高职生家庭条件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4期: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