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研究

2015-07-29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研究以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利用实测数据(N=830)验证理论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RMSEA=0.052)。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沉迷意向”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系数为0.8)。“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通过“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意向”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间接影响因素。其中,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的间接影响程度较大。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影响因素

  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快速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它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当负面影响发挥的作用较大时候,大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手机上网行为,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发展提供依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以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对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行为[1]。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普遍观念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个人态度和价值观念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产生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动机最终决定了某种行为最终是否被一个人所采纳。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人们在综合了自身的价值判断、估计了别人可能会产生的看法和综合考虑了社会规范后,经过理性思考最终作出的决定[2]。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Ajzen于1989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因素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信念,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二、模式的界定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笔者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其中,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指大学生个人沉迷手机上网行为的行动倾向或动机。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态度指大学生个人对于影响手机上网行为的因素认知,即对影响手机上网行为相关因素的喜爱或不喜爱的感觉。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指大学生在表现手机上网行为时,对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模型包含以下假设前提:H1,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受到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的直接正向影响。H2,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受到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态度的直接正向影响。H3,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受到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的直接正向影响。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设计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实证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寻找变量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验证某种结构关系或模型的假设是否合理、模型是否正确,还可以指出如何修改存在问题的模型[3]。图1中,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态度、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为外生潜变量,用ξ1、ξ2表示,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为内生潜变量,用η1、η2表示。具体到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中,则有以下以下矩阵方程:

四、实测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厦门大学为调查范围,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50份,回收率为85%。抽取样本的可信度为95%,置信区间小于0.05,样本量是可信和有效的。使用Spss13.0,对问卷量表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问卷总量表信度系数α达到0.93,表明此量表的信度很高。
五、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参数估计
  在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评估时,主要选取以下的指标: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χ2,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规范拟合指数NFI、不规范拟合指数NNFI、简约规范拟合指数PNFI、比较拟合指数CFI、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简约拟合优度指数PGFI。卡方(χ2)与自由度(df)的比值(χ2/ df)以及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是重要的模型拟合指标,χ2/ df、RMSEA越小,就越能说明该模型的准确简洁。一般认为:当RMSEA≤0.05时表示“良好拟合”,在0.05~0.08之间视为“不错的拟合”,在0.08~0.10之间则是“中度拟合”,大于0.10表示不良拟合[4]。本项研究采用LISREL8.8版软件分析数据,进行分析时选用极大似然的估计方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意向理论模型及其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将实测数据n=830(经过刷选)与理论模型进行适配。适配结果现显示,所有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介于0.68-0.85之间,既不太高也不太低,说明各潜变量对所属的测量指标的解释能力良好。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χ2/ df=3.20<5,达到拟合标准;GFI=0.98、AGFI=0.96、NFI=0.99、NNFI=0.99、CFI=0.99,均高于0.9,达到拟合标准;PNFI=0.63、PGFI=0.51,均高于0.5,达到拟合标准;RMSEA=0.052,在0.05至0.08之间。综合观察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可以认为该模型拟合情况非常不错。总体而言,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模型构建较为科学、合理,具备较高的解释力。
(二)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将实测数据与模型进行适配后,得出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系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越强。当数值为正的时候,沿着潜变量间的箭头方向观察,则说明前置潜变量对后置潜变量有直接的正向影响。β21、γ11、γ12均大于0,且各自的T值均大于1.96,从统计上支持了研究假设H1、H2、H3: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沉迷意向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直接影响为0.80(β21),T值为18.34,统计显著;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直接影响为0.59(γ11),T值为11.84,统计显著;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为0.38(γ12),T值为8.03,统计显著。其中: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 为态度通过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沉迷意向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间接影响则为0.472,间接影响程度也比较高;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通过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意向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间接影响则为0.304,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
结论
  本研究以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沉迷意向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很大。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通过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意向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间接影响因素。其中,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的间接影响程度较大。
参考文献:
[1]于丹,董大海,刘瑞明等.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796
[2]雷志柱,丁长青.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的知识共享行为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5):68
[3]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7
[4]陶韶菁、王坤钟.高校就业服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1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