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发生影响的话语的心理暗示

2015-07-29 09: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年永远站在每个时代的浪尖,社会各种最新的思想动态总是在第一时间被他们所感触、捕捉。当然,不同社会思潮所传递媒介也会有所不同,如哲学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曾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其背后是青年人如火如荼、争相传阅各种哲学书籍;政治思潮更多通过社会事件、阅读学术书刊、听取学术讲座等途径实现扩散流行;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则大量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得以传播扩散。但无论是哪种社会思潮,其最终要让青年人接受,必然离不开某种话语路径,可能是言论话语,可能是书本文字、新闻报道、歌词,甚至是广告语、影视对白、博客……正如维特根斯坦在1931年就指出:“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我们已经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之中。”因此,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发生影响的话语路径,对我们反思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和话语传播途径,积极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思潮话语变更轨迹
    (一)1978-1989年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广泛流行——“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等话语对青年的影响很大,青年开始对人的本性展开探讨,继而深入到对以往传统榜样人物价值动机的怀疑。很多青年并未完整阅读存在主义的著作或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过系统研究,但这些标志性话语却在青年中引起普遍共鸣。
    弗洛伊德主义热潮则揭示了心理世界的奥秘和折光——“男人用下半身思考”;“女人因为男人苦闷,男人因为女人痛苦”等话语,让青年第一次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到人的被抽象出来的赤裸裸的生物性。而在当时,我们所有的只是本《青春期常识》,其中科学但枯燥而干瘪的解释性话语明显不能满足青年对于自身的困惑和探索。
    而尼采的话语更是石破天惊——“上帝死了!”。尼采热使得当时的青年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转向社会的反思、社会的批判。而反思自我、批判社会的最终结果是青年开始怀疑当时社会固有的一切价值,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形成非理性主义思潮。面对人生种种困境,青年渴望冲破迷雾,寻找曙光,却无力挣脱现实桎梏。青年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1987年后,政治体制改革启动,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哈耶克揭示了原有制度的问题所在,开始了对计划经济的批评,对极权主义的分析。“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这一时期,青年人思想更为活跃,在关注哈耶克后进一步转向弗里德曼主义。弗里德曼对肯尼迪就职演说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够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给予了彻底的改造:“自由社会中的人们不应该这样思考问题,而应该问什么可以交给政府,什么不可以交给政府,如何防止我们建立的政府来侵害我们的自由?”这种大胆的批判使弗里德曼赢得了青年们追捧。青年中流行这样一些观点: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失败论、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等。这些思潮引发的思考成了青年反观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要视角,也为后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蔓延埋下种子。
    (二)1990-1999年间
    进入90年代,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物质主义思潮在青年群体中抬头并蔓延。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欧美品牌开始为中国青年人熟知并推崇。正如弗洛姆所说:“一瓶可口可乐在手,我们喝的是漂亮的少男少女在广告上畅饮的那幅景象,我们喝的是瓶上那条‘令你精神百倍’的标语。”[1](P128)青年人“在消费上,永远感到饥饿。购买最新发明的玩意、市场上最新式的任何东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真正的‘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2](P128)在这一思潮影响下,青年人为消费而消费,为享受而享受,甚至喊出“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的歌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
    从青年自身角度来看,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继承中国传统少,接受新事物多,现实生活中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少有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而充斥更多物质享受的蛊惑。而且,整个社会上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是物质主义思潮的“催化剂”。
    (三)2000年以来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猛推进,这代青年对生活稳定、经济保障的强调日趋淡化,而灵魂归属、自尊体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变得日益重要。“物质主义”的价值目标依然存在,但已是明日黄花,昔日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21世纪初青年对“后物质主义”(注重自我实现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日渐强烈。
    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各种产品品牌通过广告霸权式的言说,不需真刀真枪,仅凭借精致的画面,温婉动人的语言,体贴入微的关怀,再加上高科技造就的特技,使青年人都毫无例外地成了好听众,如“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驾乘宝马,享受生活”、“你值得拥有”等。这些话语在改变整个社会话语过程中,实现了这样一条不予明言的逻辑:个人与社会相抗的自由是危险的,从而鼓励个人获取广告商品的自由。当消费的意识形态通过传媒上升为大众的显意识时,青年便极易误认为品牌消费品是生活的唯一意义所在。所以有青年说出:“宁可坐在宝马中哭泣……”仔细反思,整个社会的物欲横流为其思想和言论提供了温床。
    二、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话语路径
    从上文可以看到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话语轨迹,从哲学——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在这明晰而曲折的轨迹中,我们看到青年因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不断自我探索,自我找寻,寻求社会肯定,实现自身价值。今天,“后物质主义”取代以往形而上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最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的无限扩大,这样社会中心就是物质消 费,从而成为物质社会,人为物质消费而存在,物质消费赋予人存在的意义。而青年作为物www.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质消费主力军,当然义无反顾投身滚滚洪流中。
    由此可见,虽然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换,但总的来说,几乎所有社会思潮的话语入侵都是以我们难以觉察的方式俘获青年的心灵。这在于社会思潮话语陈述背后价值观的植入,看似话语的激烈交战,背后是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和拓展。在反思社会思潮传播话语路径时会发现,如果把青年的思想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当代社会思潮就犹如在海水里游弋的浅舟,没有人知道它具体的前行方向。它不像我们的主导航船那么坚固,稳健,但它在航行中乘风破浪,激起浪花朵朵,而且有无数社会思潮推动者在航行中用一块块船板把它重新装修,让它不断坚固,更能经历风浪。例如,在当代,各种话语的宣传实现了“后物质主义”和文化的交媾,将文化符号渗透到社会思潮当中。社会思潮不再是几句简单口号,而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青年在迷失哲学、政治、经济的探索动力后,在自由选择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接受了消费文化的熏陶。
    具体而言,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话语路径可以分解如下:
    (一)词语与对象
    1.词语的选择。毫无疑问,词语奇异的组合,形成震撼效果,很能打动青年敏感、驿动、渴求标新立异的内心。回顾社会思潮话语变更轨迹,社会思潮话语中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跳跃无疑是社会思潮吸引青年的首要因素。正如不系之舟的崭新船帆上,迎风飞扬的闪亮标语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在那一刻,词语的奇妙力量力透纸背,穿越了陈述对象,使得词语和对象之间不再是简单指示、苍白的陈述,而是对象的深刻反映,使其栩栩如生地闯入眼帘、印入脑海。
    美国最近被青年热捧的牛仔裤品牌就以“True Religion”(真信仰)命名。我们的惯性思维中真信仰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但这里,品牌的标志性图案为弹着吉他的微笑弥勒佛,背后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在青年的世界中,摇滚、宗教和牛仔裤才是一生的真信仰。这样的词语选择和表达,让我们不禁警醒——即便是我们自以为捻熟的经验领域也存在该如何表达并吸引青年人的问题;同时经验领域被重新表达也存在意识形态的争夺问题。
    2.词语的意义。在选择词语以后,词语潜在的意义表达是社会思潮话语表达最为关注的。词典把词语的“意义潜势”用设置词条的方式予以罗列,但是一旦遇到社会文化冲突和变化,意义争论和词义差异就成为意识形态冲突的一个方面。循规蹈矩的文本遵循意义选择规范在词典的“意义潜势”中进行定位,而创造性的文本将意义潜势当作一种资源,对它进行解构和重建,意义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常常被突破和转换。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多次不实报道反华新闻,在强烈的爱国情怀驱动下,青年发出了“做人不能太CNN”的流行口头禅,表示极大不满,暗含抵制虚伪和扭曲事实行为的含义。看似简单的缩写,却无意道出当代青年的政治价值选择标准。
    由此看到,在选择词语表达对象后,词语的深刻意义才是影响青年思维意识的关键所在。虽然“这种策略固然可以为所有人使用,但问题在于往往某种特定的意义和意义潜势的特定结构会成功地获得普遍接受而成为唯一正确的。这样,词语之间的关系和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特殊结构是霸权的形式。”[3](P71)这种霸权以词典的方式凝固,“词典……总是或多或少地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群体的统一语言观,致力于这个共同体的具有内在——如果不是显而易见——规范性的词汇,他们往往把占有主导地位的词语表达和词语意义表述成唯一的词语表达和词语意义。”[4](P176)如何深刻挖掘词语的深度意义,是我们意识形态表达工作的一个重心。
    (二)隐喻中的价值观
    隐喻不再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文学修饰表达,它存在于所有种类的话语中。有学者指出,我们了解世界与自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叙事和隐喻,日常生活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以及所有叙事都充满隐喻。[5](P12)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当我们通过一个特定的隐喻来表达事物时,我们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构建我们的现实。……一个特定的经验领域如何被隐喻化,这是话语实践中的斗争的关键,也是关于话语实践斗争关键。”[6](P181)而这些隐喻或被隐喻的方式往往深深植根于一种文化实践中,并可能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如,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他认为人们内心深处对上帝的信仰离席缺位,这种曾经是西方社会凝聚力主要来源的信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与鄙弃,上帝被我们人类自己杀死了。身处于20世纪的尼采对此更多的是出于某种预言或者言说,而当下西方社会,消费主义肆意横流,“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深受追崇,宗教信仰的缺失成为既定事实,“上帝之死”得到前所未有的凿凿验证。隐喻不只在词语中存在,更在文本的叙述中出现,如:“他人即地狱”,地狱并不一定充满硫黄毒火,看似简单的机械、毫无瓜葛的陌生人皆为地狱。塞尔的论文“隐喻”中谈到:“……言说者隐喻地意味着某种不同于句子字面意味的东西……隐喻意义总是言说者的言说意义。那种原初的字面意义被超越了,句子获得了一个新的字面意义。这种字面意义等同于之前的隐喻言说意义。”所以,社会思潮话语之所以能俘虏青年的心,在于很多时候言说者的话语超越了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其背后的隐喻将听者带入他们预设的境地,这才是作为不系之舟的社会思潮最让我们担心的一点,我们不知道它未来前行的方向,更无从预知它会将青年带入何种价值理念中。
    (三)陈述方式的多样性
    青年在谈及社会思潮影响时,常会被思潮内容的新颖性所吸引,社会思潮的观点一般都表现得奇特新颖,并且都有较明显的学术外衣,既激发出青年好奇心,又能规避青年对宣传口吻的不信任心理。同时,社会思潮的观点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大多紧扣社会现实问题,容易引起青年思想共鸣和精神关注。再是社会思潮善于变化,符合青年喜欢动态活跃的心理需求。换言之,西方思想或价值观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它们不 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千奇百怪,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这些思想或价值的宣扬者并不主要是当局成员,却是一些学者、文化人、传媒人,甚至是对当局持批判态度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不仅使得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呼获得不断增殖的社会声誉,而且使得这些思想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社会的弱者而受到人们的同情。青年思想敏锐,喜欢求新求异,心理上又常常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独立倾向和抗逆倾向,比较容易接受这些西方思想家的言论。此外,也不能忽视如下原因,即我们的宣传或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那些干瘪的说教和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使得学生感到厌烦而不得不选择其他。
    社会思潮在当代更多暗含在电影、电视、广告、新闻报道、歌词中,饶有趣味的情节背后,某些思想观念兀自移植,悄悄扎根。所谓“随风潜入夜”,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价值观,这也是社会思潮作为不系之舟让我们最为担心的一点,因为没有人知道这艘小船未来游弋方向,更不能确定这艘小船如何修葺完善,愈发坚固。
    三、积极引领社会思潮,构建核心价值有效话语体系
    当我们把当代社会思潮的翻腾比作www.lwxz8.com 北京写作论文在思想领域的海水里游弋的不系之舟时,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推广和巩固是在海上航行的主导航船。它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体积庞大、船体坚固,但并不意味着不用关注它的日常使用、维护乃至更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思想领域的海洋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难以预测未来会经历什么样的风浪和暗礁,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修缮和坚固船体,不断更新设备和零件。我们对词语的改变是逐渐进行的,足以避免断裂;对核心理论背后价值观的构建是植根于传统价值观的延续;对理论表述的推陈出新,是为了思想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推广。总之,对这艘主导航船而言,每次修缮都将使船身主体保持正常运作,能继续在海上航行而永不沉没。
    构建核心价值有效话语体系,在于增强其理论魅力,而增强理论魅力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性与实践性两个方面。科学性是指理论的彻底性程度。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P9)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就要使其客观、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从而提高其真理性与彻底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的一个特点,即它是不断演进的,科学上新词新义的创造和使用本身就是自觉进行的语言进化,正如科学是自觉的常识一样。意识形态教育同样力求将事务阐释的更加清楚明白,就其目的和方法的要点而言,应无异于科学。实践性是指理论话语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P11)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的魅力,就要提高其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度,让人民大众在现实生活话语中感受到其价值魅力。
    同时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汲取社会思潮表现特征的新颖性、现实性和变化性,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要善于正确处理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包括内容与形式)的坚守与创新两者的关系。必须深入思考如何科学运用社会媒介,使核心价值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受到青年学生的热切关注。一方面,要继续利用传统媒介和途径的优势扩展教育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网络影响的新空间,在不断提升思想导向的正确性和权威性的同时,着力提升核心价值理念教育的公信力,提升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