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心理理论任务范式的进展综述

2015-07-16 19: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 (如愿望、意图、信念、情绪等) 的推理与认知能力,即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心理理论的早期研究,包括对概念的解释、对任务范式的设计与应用及对一些事实的描述等,都是围绕儿童进行。此后,随着心理理论毕生研究取向观点的提出,心理理论才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蓬勃发展,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自闭症患者[1]、帕金森病患者[2]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3]等群体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心理理论作为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很多任务范式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这些任务范式难度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现将主要的任务范式总结如下。
  (一)心理理论的经典研究
  1.“错误—信念”任务
  1983年,Wimmer和Perner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心理理论的问题,并首创了经典的“错误—信念”研究范式[4]。错误信念任务可以说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这种范式的提出和使用,为心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学基础,同时也引领了其他相关研究。
  一级错误信念包括“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任务。在设置的意外内容任务或意外地点任务中,儿童的信念是真实的,他人的信念是错误的,然后询问儿童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如果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将按错误信念行动,那么儿童就具有了一定水平的心理理论。
  为了对更高水平的心理理论进行测查,需要增加错误信念任务的难度。为此,研究者根据“错误信念”的嵌套关系,发展出了二级错误信念,即个体对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或认知。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儿童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比一级错误信念晚两年,8岁是儿童获得二级错误信念的关键年龄[5]。
  2.失言识别任务
  用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所能探讨的仅局限于幼儿阶段,而非年龄更大的群体。为了测查年长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Valerie E. Stone 女士和她的合作者首先提出了“失言识别任务”的范式[6],用来测量7~11 岁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失言情境的操作性定义是: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可能是听话者不希望知道的, 并且产生了说话者不希望得到的消极后果。在Stone等人设计的任务中, 给被试随机呈现20个故事,其中10个故事含有失言情境,另外10个是控制故事,即无失言情境。每个故事后附有8个问题,其中第一至第四个问题是失言问题,第五和第六两个问题考察对移情的理解,其余两个问题是控制问题。如果被试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失言行为,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较高。相反,如果被试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失言没有觉察,则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较低。失言识别任务分成人版和少年版,因而测试范围更广。
  (二)心理理论研究的成年个体范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机制、制约因素等。同时,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点的提出也使得心理理论的研究将关注焦点投向了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群体。但是,很多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相对于成人来说太简单,于是研究者们又编制了一些更适合测查成人心理理论的任务范式。
  1.“从眼神中解读心理”任务
  Baron-Cohen, Wheelwright 和 Jolliffe最先创造了测验成人心理理论的方法——“眼神中读心测验”,简称“眼测验”[7]。测验要求被试根据照片中人物的眼睛区域推断人物的心理状态。2001年,Baron-Cohen等人又对该实验任务进行了修订。用该实验任务对自闭症成年人进行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不能顺利通过这项任务;但在其他研究中,使用其他面部特征时,自闭症患者和正常个体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对于自闭症患者,他们通常会回避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基于视觉呈现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是无效的。由此,Sabbagh 和 Seamans采用了基于听觉刺激的“声音心理状态辨别任务”,此任务范式不仅适用于正常成人,也适合研究自闭症患者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能力[8]。
  2.从视频中解读他人心理
  用静态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来考察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并不客观,或者说,测查到的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与个体的实际水平有出入,并不具真实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对象是活动的,显然,采用静态图片缺乏生态效度。为此,研究者采用视频的方式来探査个体心理理论的能力。很多研究者采用了电影片段的动态任务,来测查个体推断电影片段中对象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主要任务包括解读电影中的心理、对电影的社会认知评估测验、尴尬时刻测验。虽然用动态影片作为实验材料与现实接近,但是,利用电影片段不可避免地涉及被试的执行功能和逻辑分析能力,这些将作为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正确答案是由专家制定,专家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也将是影响该测验有效性的因素之一。
  3.移情准确性任务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学者们设计了一项用来测量心理解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即移情准确度任务。该方法由Ickes等人提出[9]。该任务范式要求被试观看具有相同背景的交流互动视频,并让被试推断视频中目标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该范式在测量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与日常的心理解读也存在差异。因为被试只是作为观察者而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情境中。他们推断的是观察中的个体,而不是与其真正交流的对象。修订后的移情准确度任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成对交谈设计范式中,每个被试都行动起来,作为情景中的一员进行互动,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研究发现,自闭症成人被试在该范式中的推理能力与正常成人没有差异。Gleason等[10]的研究表明,移情准确度分数越高的青少年,他们拥有同伴友谊的可能性越高且质量越好;而那些在移情准确度任务中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其友谊质量也较低,而且在社会问题上存在一定问题。这一研究对调整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经济互动游戏
  以 上实验任务基本都是在“非即时”状态下要求被试进行推理,并没有在“即时”状态下投入到现实的社会互动中进行推理。于是,很多学者采用经济互动游戏来直接测查被试在真实互动情境中的心理推论能力。典型的经济互动游戏包括最后通牒和囚徒困境两种任务。两种任务用不同的方式考察游戏者的合作意图。
  在最后通牒游戏中,两个匿名的游戏者各分一笔钱。一个游戏者充当提议者,决定如何分配钱;另一个人是接受者,他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提议者的分配方案。如果接受者接受提议,则两人得到提议的钱;如果接受者拒绝提议,则两人都得不到钱。在囚徒困境任务中,两个游戏者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选择:合作或竞争。每个游戏者所得的钱数取决于两个人的决定:通过欺骗,个人所得最大化;通过合作,集体所得最大化。两个游戏中,被试目睹同伴的决定,并需要探求同伴的意图,从而进行下一步的选择。
  (三)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新范式
  随着心理理论建模方法探索的深入,一些更客观、更灵活的研究方法应势而生,如近几年被广泛应用并扩充的认知计算建模及矩阵博弈,为心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认知计算建模
  认知计算建模[11]重在研究可以模拟人类认知功能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该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心智皆是可计算的,大部分以推理为基础的模型都需要遵循人是以达成目标最大化来行动的这一假设。计算建模通过对被试的信念以数学方法做一定精度的逼近,并以自身的算法和层次对心智推理过程进行模拟,提供了对心理理论进行精确量化的可能。计算建模的灵活性、解释能力、建模技术以及方法学上的多样性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探测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今后深入探究。
  2.矩阵博弈
  有研究者认为,对他人主观世界的推论不应仅仅局限在与社会性交往相关联的范畴,在一些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法律等所有关系到人与人竞争与合作的领域,都涉及对对方思维活动的判断。Yoshida,Dolan和Friston基于最优化控制和博弈理论提出了“心理博弈理论”模型[12]。该范式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手段之一,由博弈者、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各个博弈者在所有可能结果下得到的奖励值三个部分组成。在决策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博弈者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参与者的选择,个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优化,就需要对他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推测,从而根据他人可能的决策来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决策。但是这种猜测是交互的,因为对方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判断推测并选择其最优决策。这种博弈过程可以通过直接的认知测量推断博弈者的思考等级,从而得出心理理论推理的等级[13]。
  三、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类任务范式推陈出新,不断适应着发展的需求。研究对象从儿童到毕生取向,研究内容从与社会性交往相关联的范畴到政治、经济等更广阔的领域,范式结构从故事情景向即时互动及建模方法论空间发展等。但发展中仍有不足,并可在更广、更宽的领域进一步探索。
  首先,实验测查的内容应着眼于心理理论中信念以外的其他更复杂的心智活动,如欺骗和讽刺理解等,并可设计出囊括愿望、情绪、意图等在内的多种实验任务。
  其次,目前存在的任务范式多数只能解释心理理论的某一成分或某一单独活动,理论模型呈现碎片化、分裂化的倾向。对同一个实验结果,由于研究者建模的出发点和本身思维的差别,所做出的解释也可能大相径庭。可以说,所有这些模型都只从某个角度接近了“部分真理”,这显示着这一领域中一个统一的核心机制的缺乏。
  再次,对任务范式的使用,目前仍存在着数据采集和客观评价的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脑成像研究中,统合心理理论的各种模型,探究心理理论的深层机制,利用已有的计算方法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数量级做出更精确的评估,等等,所有这些都在未来的研究中等待着新的尝试。
  最后,实验任务情境为西方文化背景,缺少本土化修订。因此,在本国文化背景下发展本土化的心理理论任务范式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探索。
  
  [1] 周楠,方晓义.自闭症儿童非言语错误信念任务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3):714-722.
  [2] 刘勇,陈健芷,姜梦.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理论研究现状与评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18-821.
  [3] 高茹,徐春芳.心理异常成人群体心理理论研究综述[J]. 前沿,2012,(8):110-111.
  . Cognition, 1983, 13(1):103-128.
  .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5(2):125-137.
  .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9, 29(5):407-418.
  . Visual Cognition, 1997, 4(3):311-331.
  [8] Sabbagh M A,Seamans E L.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heory-of-mind[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3):354–360. 
  .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 11:16-44.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9,35(8),997-1011.
  [11] 莫新竹,郭骁,周世杰.心理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计算建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191-19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