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评论的困境与出路特征

2015-07-16 1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相关背景概述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  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对比新时期之前的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屡屡有佳作问世。然而,对当代文学的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仅仅小说一个文类就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文学”、“70后美女写作”、“80后青春写作”乃至近几年的“底层写作”。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流派写作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得到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个人性得到极大张扬,这些都使得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而出版方式除了直接出书、报刊连载这些传统方式,还通过网络得以传播,这样就越过了编辑们的层层把关,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能够更加全面体现作者的风格和才情。
   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评论的困境
   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新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数字杂志等手段,将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传媒时代的特征,就是让人丢失传统。年轻一代的写作者深受西方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往往缺乏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加上近年来对国学教育的疏忽,对西方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他们在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了精神依赖的血脉与根基。除此之外,图书出版商们也在用尽种种手段打造市场卖点,致使文学创作在对市场的迎合中不得不放弃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坚守。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状况:过分张扬自然人性、肆意渲染感官刺激、充分暴露个人私欲、彻底消解传统价值的作品大行其道,所谓“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私语化写作”侵占了图书的大半市场,而对爱的表达、对理想的追寻、对真善美的探索、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的作品,不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文学创作怎能让人乐观!别林斯基曾说:“我们时代的精神是如此:无论是怎样蓬勃的创作力,如果只把它自己局限于‘小鸟的歌唱’,只创作自己的、与当代历史的及思想界的现实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如果它认为地面上不值得它去施展本领,它的领域是在云端,而人世的痛苦和希望不应该搅扰它的神秘的预见和诗的瞑想的话———这样的创作力也只能炫耀一时而已。它无论怎样巨大,由它产生的作品绝不能伸入到生活里,也不可能在现代或后世人的心中引起热烈的激动和共鸣。”
   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作品是经不起阅读的,只有保持文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使其成为一种难以复制的东西,它才可以不被遮蔽而成为世界性的,这才是文学生命的不竭动力。正如唐诗宋词、京剧、茶文化、园林艺术等,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受青睐,其根本就在于它们充满着鲜明的、不易被模仿的、无法被替代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成就了这些艺术文化,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唯一缘由。
   三、文学评论的的出路
   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是由于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矛盾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社会的紧张冲突。”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困境的出现,并不是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新媒体技术,也不是要一味地责怪市场的作用。而新媒体时代技术的高效原则,再加上经济社会市场的运作逻辑,必然要求在最节省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结合到文学创作上说,经济的效  益原则要求作家必须去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必须在短时间内创作更多的作品,必须不断翻新花样以免引起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粗制滥造之作实在是在所难免。这样,经济的刺激和新技术的支持导致作品的更新和代谢周期越来越短,以至于作家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生活,更没有时间精心思索,闭门造车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但“技术无过错”,我们不能把创作所遭遇的困境嫁祸在无生命、无理性、无思想的“技术”身上,拨去文学创作困境的重重迷雾,我们发现,文学目前的创作困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自身。这些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了文学创作上的诸多困境。文学的困境在本质上其实表现为人性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白烨;在适应中坚守——文坛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文学,2004,01.
  [2] 丁国旗;;“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3] 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01.
  [4] 杨景龙;;用典、拟作与互文性[J].文学评论,201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