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浅谈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的

2015-07-16 1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现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并不是凡事亲力亲为,大包大揽,当学生的生活保姆就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教育者更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尊重学生,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处事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谓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  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提高教育者的办事效率。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令人堪忧
   1、辅导员监管力度不够,问题频出
   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数量配比往往达到1:200以上,甚至有的院校达到1:300以上,这样使得辅导员对这么庞大的学生管理工作力不从心。尤其是刚入学的高职院校新生,往往是刚刚脱离繁重高中学业的生活,面对学习氛围轻松,没有升学压力的烦恼,往往得意忘形。他们热衷于社会流行时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潮流活动,崇尚理想人格,鄙视不道德行为。但不少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性,往往在诱惑和现实中难以把握方向,跟着感觉走,对利弊、后果、危害考虑较少,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辅导员对于这么庞大的学生数量,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顾及不过来。
   2、学生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
   由于高等教育偏向大众化发展,生源质量差别也越来越大,还有现在好多院校的辅导员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在学生管理中有很多不足。高职学院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往往在学习、生活等行动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能够接受,但时间稍长,又放松了要求,我行我素。还有些学生感情用事,容易冲动,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
   3、个人主义意识强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现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好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面对老师的管理,常常产生叛逆心理。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自己高考不利,面对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往往有自卑的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轻则考试作弊、厌学、旷课,重则发生退学、打架甚至违法犯罪的不良后果。因此,必须提高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
   1、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学生在学校人数中占的比例最大,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能运用大学生自身角度的理念、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减少了两种角色的摩擦和代沟,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十分有好处的,能达到学生和老师的互利双赢。
   2、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能很好地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好多高校与社会脱节严重,培养出的学生空有知识框架、理论基础,却没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想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身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能很好地融入学校,增强责任意识,还能锻炼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管理能力,从而为未来工作打好基础。
   三、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1、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动机,明确奖惩机制
   学校制定出一套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对于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予以奖励,与综合素质考核相关联,甚至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一个项目,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热情,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管理水平。再次,对于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趣味性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内部动力。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创造自主的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加强惩罚力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比如。建立并完善淘汰制度,实行宽进严出的治学政策,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2、转化管理方式,强化教师影响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制度的作用,而是应该身体力行,深入学生内部,做学生的好朋友,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所有的学生工作,而是深入教室、深入宿舍、深入学生的内心,增强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身教重于言传”,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意识,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
   对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教师要转化管理方式,不能过多干预,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自身责任意识和办事效率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当然,不干预也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撒手不管。教师在事先应给学生做充分的思想工作,讲清事情的利弊关系,把准备工作做扎实。对于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给予建设性的总结和意见,以便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3、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直接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自治制度
   当代高校一般实行的是单向管理制度,学生很难有渠道来反应自身的想法。因此,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直接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自治制度势在必行。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陶行知从民主管理的角度来说明了学生自治的必要性。在现实生活当中,学生可以以组织的名义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对学校的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改革的建议以及后勤部门的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除此以外,学生组建的宿舍管理委 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网络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都可以在充分汇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之上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
 4、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培训机制
   学生干部是实现学生自制管理的重要执行者,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一支良好的有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校园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部分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培训,使得学生干部做学生管理工作,走了很多弯路,大大降低了学生自制方面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管理和培训,由专门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对学生干部开设“学生干部管理”课程,结合学生工作理论和实际中的经验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5、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是信息传递更快、沟通更及时、处理问题更透明的高校,因此,良好的沟通方式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减少师生矛盾与摩擦,增进师生感情,有益于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而良好的网络沟通方式十分有益于校园建设。
   利用校园网,实现学生与校长在线沟通,每周定期安排2-3小时实施校长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不仅省去了很多的中间环节,而且充分保障了学生的隐私,能让学生敢于讲真话,敢于提出问题,学校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由于校长精力有限,不可能经常在线与学生沟通,可以建立校长网络信箱,建立学生反映问题渠道,并设立相应处理程序,这样的沟通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
   6、创新是开展好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总结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今大学生是创新的一代,想法多种多样,所以创新是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性格沉稳,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可以加入学生会,做辅导员的助理,做好学生的组织者。而有些学生活泼开朗,想法大胆,完全可以在高校文娱活动中担当重任。多样化的参与形式能更好地知人善任,提高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畅通参与途径,实现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和规范参与程序必不可少。目前,只有克服学校管理中学生参与管理的缺失,在制度安排层面上不断进行改进,努力探索制度创新的新途径。
   四、高职院校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是管理文化的核心和内核,“这是隐藏在大学文化现象和规范准则背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力量,是大学管理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近年来,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所颁布的政策文件,还是高职院校出台的制度抑或是领导讲话,“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出镜率”最高的词汇。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而引申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信任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所需,为学生生活得更好提供有力的保障,不光要让他们学得好,更要让他们生活愉快,身心健康。
   2、培养方式因人而异
   面对数  量庞大的大学生集体,培养方式不能千篇一律,且记住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生活阅历各异,而且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参与学校管理问题上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有些学校就做得十分好,安排家庭困难的学生到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比如说,有的学生参与到校图书馆的书籍整理工作,有些学生参与到宿舍楼的管理工作,这样贫困的学生不仅拿到了学校给予的资金补助,并且很好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调动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多种多样,手段也十分灵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特点更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2]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1919,2,2,
  [3] 孙佩瑜.高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4] 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