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5-05-18 15: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1]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非贫困学生相比有所不同。有些贫困生不敢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还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在班级活动中失利,由此更加胆怯、自卑,在心理上往往采取逃避、退缩的应付方式,而不是积极地克服困难。

  1.2焦虑抑郁

  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常面临危机。在消费上精打细算,还常为学费头疼。有的贫困生申请到助学货款,但临近毕业时得为如何偿还货款焦虑,就业压力也会引起他们的焦虑抑郁心理。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言语不多,还会出现情绪低落、行动迟缓、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个人因素

  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贫困生心理的内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使得贫困大学生无法及时寻求外在的帮助,使其无法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内在调节。

  2.2家庭因素

  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大学辛勤劳动,但可能仍然解决不了大学生子女的昂贵费用。另外,因为贫困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比一般人高,因此贫困生普遍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此外,多数贫困大学生自小家庭贫困,受教育条件较一般大学生差,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自我心理问题调解能力低,因此一旦产生心理问题也难以解决。

  2.3学校因素

  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关注。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学校关注的更多来自经济方面,而针对他们心理状况的关注远远不够。其次,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一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地方可以进行咨询、治疗。

  3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

  要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得从贫困大学生自身着手。要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勇气正视贫穷。贫困既有物质上的贫困,又有精神上的贫困。暂时的贫穷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要自身具有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在校努力学习知识,掌握实践能力,贫穷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每个贫困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起信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一味的自卑、消极对改变贫困的现实毫无益处。

  3.2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首要的就是要对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学校应完善勤工助学系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并为他们创造勤工俭学的岗位,缓解其经济压力。另外,建立经济资助机制,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奖学金的设立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好胜心和拼搏精神,因此奖学金获取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3.3建立心理咨询机制

  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2]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R].教财[1993]51号,1993-07-26.

  [2]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07,(1):7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