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群众对于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日渐增加。积极心理学作为从较为积极的角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全新科目,提倡以积极的人格与心理等为主题研究,探索以班集体承担核心的心理教育方式,加强心理教育,提高教育效果,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积极心理学
引言:当下,我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二十余年,各高校配有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专业的咨询室,但最终走进心理咨询室与咨询教师交流沟通的仍然是极少数学生,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显然存在较大问题,即没有重视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想要对当前的状况作出良好的改动,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搞清楚,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尾。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弱点、损害等的研究,同时也涉猎研究优点和力量。不仅做修复的事情,同时还对好的事物进行培育。心理学更不仅仅是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的某一个分支,而是有更宽广的领域,涉及面辐射到教育、成长、洞察、爱情、娱乐等各个方面。积极心理学即是力图对人的潜力与品德等优秀事物和品质进行研究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主观层级主观体验的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人的幸福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希望、充盈和满足等;其次是个人层面的特征的研究,突出个体积极的情感是养成个体积极人格品质的前置条件,其中包含爱情、工作、勇气、交际技巧、宽容性、创造力、毅力、专注力等等;最后是群体层面上的研究,力图通由构造积极的家庭、学校、社会体系,培养出人的礼貌、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良好的品质与美德。
心理素质是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沉淀出的心理倾向,以人先天的秉性为基石,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稳定的一种心理品质。我国各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拥有优秀的心理素质,而积极心理学即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新的方案方法,引领学生发掘自身潜在的力量,让学生更加快速高效的适应大学的环境,适应大学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个人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毫无疑问将对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不但大幅度的补充了心理学的内容,还可以相当程度的减少学生群体对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抗拒心理,最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效率提升。
二、当下的现状
首先,学生门现在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自身的学业情况。缺少了教师的督促学习,学生本身的自制力问题凸显出来,自制力低下的学生无法安排合理适当的学习时间,沉浸在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中。还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课堂后发现身边有许多比自己更优秀出彩的人,进而心理上产生了挫败、焦虑的感觉。其次,生活方面。大学生活中的同学们不再是来自某一个地方,而是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都有,大家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各不相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某些矛盾或摩擦,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初次住校生活难以快速的适应,就會导致安全感的缺乏,逐步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情绪逐渐变得多虑孤僻。还有一个情感方面,有相当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陷入到盲目的爱情之中迷失方向。大学生正是青春之际,难以把握自己的情感,做事容易头脑发热冲动行事,对自己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当遇到感情问题,往往容易做出不够理智的事情。
另外,我国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二十余年来,众多高校大都采取的是消极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研究的侧重点往往偏向于“病态”或者“不正确”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们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误解,认为不健康就等于心理有问题,进而认为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更有偏激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约等于“精神病”,听闻有人去过心理咨询室求助,便将其视为“异类”,这些都引发了大学生往往容易将自己的不解和困惑压抑在心底,使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大多成为了一种形式,一种摆设。如今的高校围绕着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生活适应等课题开设了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课程,但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普通教学时即在描述完教学案例后,开始按班就部的进行大量的分析解读,授课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未能让学生产生代人感,更忽视了听课学生们的真实情感感受。绝大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采取选修课或讲座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所包含的内容过于空洞,缺乏规划与层次感,没有形成固定的成型的授课体系。还有部分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或工作中,与接收教育的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有效的沟通,容易将学生聚焦在问题中心,把自己则定位成为教育者,让自己跟学生们形成对立面,显而易见,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消极的暗示与印证,在心底建立自我防线产生排斥心理,最终的辅导或交谈效果完全可以想象。
三、积极心理学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相比传统的心理学而言是一种创新的学科理念,它将心理学中所研究内容的重心投入到积极品质的培养与发展之上。它以培养良好、优秀的人格为最终的目标,提倡激发人本身的积极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启发。
首先,各高校应提高教师心理知识培训的重视程度,做到让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兼职的心理教师。不论是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做到谨言慎行,重视自身的精神面貌与行为举止,巧妙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良好情绪与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将心理建设埋在心底,成为教师应有的使命。在传统的心理课堂授课时,教师往往处于权威的传授者地位,学生只能单方面的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思想,最终的教学成果有限。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带领下,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引导和参与者,其核心任务与目的是利用自己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同化和感染学生,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心理健康课程有效且高效的完成与实施。
其次,教师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构筑成为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为一身的综合科目。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接触。可以适当选择诸如“健康心理”等包含积极能量的有趣课程,力求帮助学生获得快乐,内容包含亲情、友情、爱情、音乐等,使学生处在自由随意的轻松环境下,逐步构建出充实又健全的心理,在取得学生的授权后,可以将部分学生寻求帮助并获得解决的事例当作教学素材,条件允许时还可以请来当事学生进行现场答疑,以此来消除学生们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偏见和误解。
最后,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的潜力,在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给予帮助,保护和维持人们之间彼此的关系,创造出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精神生活。倡导问题出现之前的积极预防,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再从外界进行修复,类似于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人们增强通过自身来抵御心理疾病和问题的能量。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于培养人坚强、积极的意志力和人格品质,对事物积极的认知和心态等。
四、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科进行补充的学科,对于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有显著且深远的积极影响。希望在积极心理学的帮助和指引下,高校心理教育课程可以焕然一新,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心理健康,对未来饱含热情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