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是为中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支持。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等人首先提出。很久以来,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把研究重心放在对个体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在“二战”之后,其逐渐成为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然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积极的一面,关注培养个体的积极潜力,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等,更加关注人的健康、快乐、毅力、勇气、乐观等,并借此发掘人的积极力量,相信人是可以健康幸福地生活。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观体验,例如被大家熟知的幸福感,希望,快乐,主要研究其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及效果如何;群体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增加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和睦的社区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所以,青少年表现出一些不平衡性的特点,既反抗又依赖,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抵触其他成人的意见,但在感情和生活上对父母又有一定的依赖;既勇敢又胆怯,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一些公众场合不够坦然和从容;既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既有一种全新姿态的渴望,又有对童年无忧无虑的怀念;闭锁与开放共存,青少年内心的活动丰富了,但是更少的表露出来,同时一旦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就会推心置腹;高傲与自卑共存,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潜力的评估不稳定,因此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非常优秀信心十足,偶然的失败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能力而极度自卑。
(二)个性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个性特点有不平衡性和偏执性。其中,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对外在力量的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使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情绪表现也出现两极性,有时候是强烈而狂暴的,但与童年相比,在情绪的控制方面有所提高,在情绪体验上比较细致而丰富。总体来说,情绪体验还是不够稳定的,同时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偏执的特点,因此情绪上还带有一种顽固性。
三、应对策略
(一)积极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是倾向于一种追求完善的态度,老师希望学生看到自己不足,严格敦促其改变,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倾向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对之进行调整和改善。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关注人的有潜力的一面,而不是人的弱点与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以一种鼓励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发挥其潜能。从关注学生的劣势,转化为关注学生的优势,并激发其潜能。
(二)积极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立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方向,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因此,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增强他们的毅力、鼓励他们的勇气、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优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积极去发掘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并给予强化,让学生逐步在积极肯定的氛围下学会自我成长,把自身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三)积极的策略。在于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注意他们的发展特点,在他们渴望成人感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肯定,在他们表现出依赖的一面时,适当地采取非指导性的态度,启发式教育,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理解其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空间,以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不做过度干涉,给予适当的疏导。另外不要忽视行为影响的力量,身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人处事时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心存感激;经常称赞他人;不斤斤计较,有奉献精神; 能接受批评,但不随便批评他人。这样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能够较少地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适应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积极地品质,也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地探讨。
作者:陈希 张倩 来源:人间 2016年22期